图片1

 

  一般认为,唐诗总是触景生情、抒发情怀的作品。最近我看到一首唐诗却是围绕科技而作的,题为《赋得数蓂》,唐代元稹所作。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虽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亦颇有影响,世称“元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即他最脍炙人口的佳句。
 
  元稹的这首科技诗综合了天文学和植物学知识,记录如下:
 
  “试帖。尧时有草夹阶而生,每月朔日一荚生,至十五日而足,十六日一荚落,至晦而尽。月小,一荚厌而不落。”
 
  将课司天历,先观近砌蓂。
 
  一旬开应月,五日数从星。
 
  桂满丛初合,蟾亏影渐零。
 
  辨时长有素,数闰或馀青。
 
  坠叶推前事,新芽察未形。
 
  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诗的意思是说:要研究天文历法,先观察砖缝中的蓂荚,据《竹书纪年·陶唐氏》记载,蓂荚为瑞草,也称瑞荚。传说尧帝阶下生蓂荚,随月生死,即每月朔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桂满丛初合)。至十六日后,日落一荚,至月晦而尽(蟾亏影渐零)。若月小则余一荚,厌而不落,以是占日月之数。即此草不但能辨时而长,而且会根据闰年或平年表现出是否馀青。这首诗不但对仗工整,语句华美,而且反映了古人的观察能力之强,联想能力之丰富。诗人元稹除了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还写出了哲理性很强的“坠叶推前事,新芽察未形”佳句。表明他熟谙因果律和见微知著的能力,使人联想起他的另一首有关咏茶的诗。另一方面,从“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我们还可以考证尧年的纪年。
 
  所以,我们欣赏唐诗不但要身临其境地享受诗中的清风明月,共鸣文人骚客的忧世愤俗,而且要体会古人的科学考察能力,这对于我们培养文理兼备的人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同时我们也看到神州大地上曾经存在过如此瑞祥的神草,居然能精确地分辨大月与小月。我们除了追思向往,剩下的,就是为它如今的芳踪难觅而扼腕叹息了。因此,元稹的这首诗也为考古工作者留下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