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数字化将改变产品的生产方式,并同时改变工作性质。

 

 

  18世纪末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伴随着纺织工业的机器化制造,出现在英国。之前需要成百上千个纺织作坊的手工工作在一家纺织厂就能完成,于是,工厂应运而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亨利·福特熟练掌握生产流水线技术,人类迈进大规模生产的阶段。前两次产业革命给人们带来财富,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如今,第三次革命方兴未艾。制造业日益走向数字化。除了改变商业,还将涉及其他领域。
 
  诸多卓著的科技正彼此汇聚:智能软件、新颖材料、更敏捷的机器人、全新工艺(特别要提到三维打印),以及全方位的互联网服务。以前的工厂基于模具式运作,生产大量同样的产品;福特的经典名言是:车主只要喜欢黑色,可以挑选福特的任何一款黑色。但是要生产品种多、数量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成本正在日趋降低。未来工厂更专注于客户个性化定制,这不是福特的流水线,可能更像那些纺织作坊。
 

趋向三维

  传统生产方法是用螺丝或焊接技术将零部件进行组装。如今,一款产品可以使用电脑设计,并连接3D打印机“打印”出来,这样,材料的多层面可以创造一个立体的产品。只轻点几下鼠标即可调整数字化设计。3D打印机可以自动处理传统的工厂很难应付的复杂产品。总有一天,这些神奇的机器无所不能制,且不受地域所限,无论在自家车库还是在非洲的某个村庄。
 
  3D打印的技术应用让人难以置信。助听器和军用飞机的高科技零件都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打印出来。传统的地域供应链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沙漠工作的工程师发现缺少某样工具,已经不必从离他最近的城市送货。他只需下载该工具的设计并打印出来。那些项目因为某种工具的短缺而暂停,顾客抱怨他们找不到需要的原装备用零件的日子,有一天会让人看起来觉得奇怪。
 
  其他的变化不计其数。新型材料更轻便、更牢固也更耐用。从飞机到山地自行车等产品行业,碳纤维替代了钢材和铝。利用新技术,工程师们可以小规模制作产品。纳米技术赋予产品更强大的功效,比如可以治愈伤口的纳米绷带,更高效的发动机,以及更便于清洗的纳米陶器。人们正研究将基因工程中的病毒用以开发生产比如电池等产品。而互联网的存在,使更多的设计师互相协作创新产品,生产门槛一再降低。当年福特曾耗巨资建立巨大的红河工厂,而如今的创业者,只需少量资金,外加有台笔记本电脑和创造的渴望。
 
  和所有的革命一样,这一次革命也将翻天覆地。如同当年的纺织厂打败手工作坊,T型福特车取代马车,数字技术已经震撼了传媒业和零售业。很多人会关注未来的工厂,并为之感到震惊。那里不再有穿着油渍斑斑的工装裤的工人操作油污机器的场景。很多工厂会相当洁净,几乎看不到工人,只有吱吱作响的机器。在一些汽车制造厂,生产率是十年前的两倍。大多数工作不需要在厂房完成,而是在办公室,那里有设计师、工程师、IT技术人员、物流专家、营销人员和其他专家。未来的制造业将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很多枯燥、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将逐渐被淘汰:当一个产品没有铆钉的时候你便不再需要铆工。
 
  技术革命影响的不仅是产品的生产方式,而且影响生产地点。以前的工厂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总是向低收入国家搬迁。但劳动力成本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份量:第一代iPad单个售价499美元中仅包含33美元劳动成本,在中国的最后装配成本只有8美元。海外生产正逐渐移回发达国家,并非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涨,而是因为很多公司想更接近他们的客户,以便能够及时快速应对需求变化。还有一些尖端产品需要保证设计者和制造者在同一地点工作。据波士顿咨询集团估计,到2020年,在运输、计算机、焊接金属和机械设备等领域,美国从中国原进口量的百分之十到三十的产品可以在本国生产,美国出口额由此会增加200至550亿美元。
 

新技术的冲击

  要适应优化产品、快速送货的新时代,消费者们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政府可能会觉得有些麻烦。他们本能地要保护现有企业和公司免遭新技术的冲击,而不是那些可能会异军突起的新兴企业。他们补贴传统工厂,并排挤那些想要将生产向国外转移的企业老板。他们花数十亿元支持在他们看来会引领主流的新技术。他们天真地以为,制造业比服务行业优越,更别说金融业了。
 
  政府的所作所为根本是无稽之谈。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劳斯莱斯不再销售飞机引擎,而是根据引擎工作的时间收费。让政府确定赢家,实在是勉为其难,可能以后还会更加棘手,因为很多企业家和工作人员在网上交流设计,在家制造,在车库里全球营销。随着改革的兴起,政府们要坚持基本原则:培养更多技术劳动力,明确制定规章制度和提供公平竞争平台。剩下的事,交给变革去定吧。
 
 

资料来源 The Economist

责任编辑 彦 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