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的启明星采访对象确定为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张乃文(左图)博士,有两点考虑,一是同杰良这家公司是2006年起上海市强势推进的首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入选者,彼时沪上各大媒体都对这些首批入选项目做过详细采访报道,记得对这家同杰良公司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研发生产的是一种完全可降解的塑料材料,而且其材料来源是玉米、木薯、秸秆等可再生的天然植物或农作物废弃物,随着这些报道,很多人记住了玉米塑料和同杰良的名字。也正是这些印象,当我看到启明星通讯录上同杰良的名字时自然会比较留意;
 
  第二点考虑是,前不久国家和上海市相继召开了创新大会,非常明确地释放了要大力构建创新体系建设和强化企业在这个体系中的作用的信号,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来自企业的启明星做报道对象应为合适之选。在与张乃文确认联系时得知,张博士是随这家公司的创办者任杰教授一起参与公司创建的团队核心成员,因而对张的访问让我们在了解一位青年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可以对同杰良公司这几年来的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
 
  张乃文个人的经历很简单:198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市,也是独子,父亲是财政局干部,母亲在博物馆供职;在重点中学读书的他98年高考如愿考进上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张说之所以选择材料专业得益于其高中班主任对材料比较了解,他给学生介绍的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张确定专业起了作用。
 
  张乃文的大学生活比较平淡,学习都是自己安排,本科毕业前虽也有过短暂的选择工作还是考研的纠结,但本科起就参与骨组织工程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的经历让他选择了考研深造。小张告诉我,所谓骨组织工程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是指用仿生学原理,用可降解材料做成骨缺损修复材料,“我们主要是研究聚乳酸材料,如何将这种材料用于骨组织工程,包括材料的合成、改性,用于支架的制备,这种材料最终会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种材料的研发在90年代是这个领域的热点。”
 
  张乃文的研究生导师任杰教授是对张影响至深的人。这位1965年出生的中年人在上世纪90年代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时接触并了解到聚乳酸这种材料后,深为其性能和功效所震撼,并从此开始与这种材料打交道。任杰现在的身份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同济大学纳米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同杰良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在中国,科研和教学能兼得的人已经不多,科研、教学、做产业三者都能有为的人是少之又少,且这位任教授还相当低调。硕士期间,张一直跟着任老师做聚乳酸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工业化放大,换句话说,张在硕士阶段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工艺化途径把聚乳酸做出来,为大批量生产探索出方法、工艺过程,为放大生产做准备。2005年硕士毕业后,张就留在同杰良公司工作。此时,他们的项目因为具备绿色环保、环境友好、自主知识产权等要素,被遴选为上海市首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由当时上海创投、同济大学科技园等共同投资。
 
 
(二)
 
  2006年,在科教兴市项目支持下,样品放大试验进展顺利,公司已经建立中试生产线。而此时随着这种材料的进一步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凸现出来。所谓需要解决的问题,张乃文告诉我,作为可降解材料不二之选的聚乳酸有公认的韧性差和耐热性差这两大缺陷,这两大瓶颈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这其实也是表明,当时人们对聚乳酸这种材料的认识还是有限。
 
  如果解决了韧性问题,就能跨越从厚片到薄膜的“鸿沟”,一旦能做成塑料袋,做成不同性能的膜,应用面就会大大拓宽。为了进一步探究和攻克难关,张乃文又考取了任杰的在职博士研究生,方向是做“吹膜级的聚乳酸”。这个课题目标很明确,就是想攻克聚乳酸材料韧性差的缺陷,并且这种解决方法的成本是市场可接受的等问题。
 
  四年博士攻读期间,令张最难忘的经历是跑企业,因为能不能成膜,性能如何,都要和吹膜的工厂不断打交道;另外对聚乳酸性能的改性和提升,一方面取决于对这种材料的更多了解,剖析不能成功的原因,另外由于是新材料,工人师傅、设备都有不适应,当出现各种问题时要界定是配方、还是机器或工艺问题,这些也都要在现场发现、调整和解决。张乃文心里明白,只有用工业化生产装备稳定地生产薄膜才算是克服了工艺上韧性差的问题。
 
  在导师的指导和工厂师傅的协助下,张乃文和他的同事们最终成功开发出了吹膜级聚乳酸,克服了生产聚乳酸吹塑薄膜的工艺障碍,而其论文则针对材料本身改性及熔体强度低这些核心问题(熔体强度低意味着材料难以成膜,韧性差导致薄膜脆性大,使用性差),最终通过答辩的论文圆满解决了熔体强度低和韧性差两个问题。
 
  克服了吹膜这一基本瓶颈,解决了能不能做的问题后,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提高聚乳酸材料的使用性。低碳社会要求一种材料能反复使用,这就提出了聚乳酸的耐久性要求,即要求达到工程塑料的性能要求,而能否做到耐久性的核心问题是耐热性。
 
  张乃文告诉我,聚乳酸的热变形温度低于80度,熔点约150度左右,这样就不能做热水杯,更无法用到工程塑料上。而这个难题的破解主要是通过启明星项目――“聚乳酸立体复合技术和应用”――的支持,通过控制聚乳酸的分子链结构或聚集态结构来实现聚乳酸的立体复合结构,这种立体复合结构是一种共晶形态,具有比一般聚乳酸高得多的熔点,可以有效地提高聚乳酸的使用温度。此外,正在实施的这个启明星项目还将开发出一种基于聚乳酸立体复合技术的成核剂。这种新型成核剂品种有望解决目前市场主流的聚L-乳酸制品的耐热性问题。如此合成、改性过的聚乳酸可作为热包装材料加以应用,并能初步满足一些要求较低的工程塑料,如汽车内饰件。张乃文说,对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他所在的同杰良公司非常重视,除了启明星计划资助的经费,公司专门为此配套了资金。目前他们开发的耐热级聚乳酸注塑制品已能耐热到100度以上。
 
  张博士说,下一步要扩大在工程塑料中的耐热应用,需要把聚乳酸的熔点提高到200度以上,而这些都取决于对材料更深入的研究。
 
 
(三)
 
  在聊到当年的玉米塑料时,张乃文告诉我,玉米是第一代的聚乳酸原料,前两年已进入以木薯和甜高粱等非粮作物作为原料的第二代,如今正在开发的第三代材料是稻草和秸秆,提取其中的纤维素经发酵,生成乳酸,使之成为聚乳酸的直接原材料。他们公司主要是购买第二代原料乳酸,如果做到第三代,成本会大幅下降,目前国内也有项目在支持做第三代。
 
  谈到价格,张博士告诉我,现在这种可降解材料塑料的价格是一般塑料的2~3倍,价格偏高既有产业规模问题,有材料问题,也有政策上支持的问题,如欧洲不少国家专门为此立法,不允许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
 
  这些年来,围绕聚乳酸的学术和产业化研究,张乃文已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2篇;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参加编写生物材料专著与教材两部。相比较这些学术成果,张乃文说他更看重和感到自豪的是,他通过对工艺的原创性研究,参与建设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乳酸中试生产线(年产百吨级),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江世亮采写自2012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