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西格尔
我是在1971年加入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当时高能物理理论还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CERN的“数据通信”领域也同样处于混乱状态。各种计算机系统和通信手段之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局域网,没有个人电脑,没有麦金塔计算机,没有Unix操作系统,也没有C程序设计语言。
1983年,CERN数据处理部(DD)首次建立了数据通信(DC)组,我被分配在之前在DD负责网络项目运行的软件(SW)分组。新成立的DC组授权统一整个CERN的网络事务,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个任务似乎很难全面完成。DC组于是决定,先建立起一个覆盖整个CERN基础设施的框架。
1984年8月,我给SW组长莱斯·罗伯逊(Les Robertson)递交了一份提案,要求建立一个试点项目,在CERN一些非unix系统机器上安装TCP/IP协议,并对其进行评估,包括中央IBM-VM大型机和VAX vm系统,目的是为了确定,TCP/IP协议是否确实能够解决新开放系统和原来的专有系统之间的不兼容问题。
1985年至1988年间,CERN内部推介TCP/IP协议的协调工作取得了进展,尽管只有少数参与者。购买和安装的相关技术基本上都是简单易行的。1985年11月,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管理层的一个决定带来了重大转机,他们决定在LEP的控制系统上使用TCP/IP协议。这一决定,加上他们后来决定使用unix系统的决定,最终证明是LEP取得成功走出的关键一步。
1988年,DC组最终同意支持TCP/IP协议。之前只是配角的SW组成了互联网前期开发的主力。在1989年1月所有IP地址转为正式网址之后的首次“大爆炸”之后,CERN首次开通了其与互联网的外部连接。
至此,CERN已具备了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通过这个媒介,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创建了万维网。围绕“分布式计算”技术,CERN发展了一种完全的互联网文化,其间,蒂姆在远程过程调用(RPC)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开发和完善了网络所需要的多种工具,如软件可移植技术和套接字编程等。
我个人认为,倘若CERN能够更早决定连结到网络,互联网的出现也可能会更为提前。蒂姆的第一份网络协议是在CERN首次开通网络之后很快写就出台的。自1980年以来,蒂姆在泰德·纳尔逊(Ted Nelson)的Xanadu项目(仙那度计划,也被称为“世外桃园”项目)的影响下,一直在研究超文本理念。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为我们CERN的一些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有幸参与了改变世界无数人生活的互联网诞生之前的那段历史。我们期待着互联网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文为本·西格尔(Ben Segal)的《互联网协议在CERN的发展简史》一文的摘要删节版。
资料来源 http://home.web.cern.ch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