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比赛:让青年科学家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讲解自己所做的研究,其目的是希望科学能在大众之间流行起来。比如,发端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3分钟论文演说”大赛,又如,2005年英国举办的第一届“科学好声音”赛事,以及目前正在筹办举行的“第一届香榭丽舍科学演说(化学)”大赛……

 

2012年,在美国宇航局(NASA)天体生物会议中心举办了第一季“科学好声音”竞赛,图为罗德岛大学的杰斯汀·萨尔维奇(Justine Sauvage)在现场讲解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研究

 

  200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艾伦·劳森(Alan Lawson)琢磨着如何将商界经典的“州际电梯游说”引入到学术界。他说:“电梯游说是考验一个青年企业家如何在电梯上升的短短30秒内向投资者宣传自己的公司理念并从中争取商机。如果将这套模式引进到学术界,或许能提升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他同时认为,30秒对于投资者了解一家公司的潜力可能足矣,而描述一项科学研究,30秒就太仓促了。到底最佳的描述时间是多少呢?最终劳森从他每天清晨要做的事情中找到了灵感。
 
  昆士兰地处澳大利亚干旱带,为了节约水源,当地水务局为家家户户发了一个煮蛋计时器,以此提醒人们将淋浴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在一次淋浴时,劳森突然意识到3分钟应该是描述研究课题的最佳时间。“向公众传递一项严谨的学术研究并告知其中的乐趣,3分钟足矣。”他说。2008年9月,劳森举办了第一届“3分钟论文演说”大赛,吸引了全校各系的160名研究生参加。
 
  当2009年第二届“3分钟论文演说”大赛举办后,开始引起澳大利亚其他几所大学的关注,以至于到了2010年,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主办的第一届跨塔斯曼地区“3分钟论文演说”大赛,吸引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3所大学参加。至今,“3分钟论文演说”已成为一年一度的赛事。近年来,一些其他研究演说类竞赛也深受学术界的喜爱,包括有20多个国家举办的“科学好声音”比赛。
 
  对此,一些大学管理者和专家认为,通过演说传递自己领域的研究,不仅能吸引其他领域的注意,同时彼此还能建立起合作,这对于青年科学家或有所建树的科学家来说十分重要。美国化学会(ACS)的达西·杰特曼(Darcy Gentleman)目前正在筹备即将举行的“第一届香榭丽舍科学演说(化学)”大赛,他希望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传播科学。“向公众传递你的科学研究时,零专业术语的描述是非常关键的。”
 
  加州理工大学再生医学公关部主任凯文·麦克马克(Kevin McCormack)是2012年“州际电梯游说”竞赛的组织者,他说:“在这个研究经费紧张的时代,向公众演说不仅是一项技能,也可以让公众明白你在做什么,公众或会越来越感兴趣,或会决定你的项目能否继续下去。”
 

3分钟推广

  劳森回忆道:“第一届‘3分钟论文演说’举办的有点仓促。”为了避免那些华而不实的卖弄,他禁止选手使用道具,每位选手只能准备一张幻灯片辅助演说。先是系内评比,胜出者再参加全校的决赛,最终由评委和观众投票决定冠军的产生。
 
  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举办类似“3分钟论文演说”的科学演讲活动,劳森表示既欣慰又惊讶,“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小型比赛,没想到会有200多所学校参与。”如今,“3分钟论文演说”大赛再增添两轮,每个学校的胜出者还要参加地区赛,胜出者则代表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参加Universitas 21联盟(U21)“3分钟论文演说”大赛。U21是去年开办的,目前有17所学校参赛。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琳达·梅森(Linda Mason)认为,“3分钟论文演说”大赛,既是非专业人士接受科学的途径之一,也是参赛者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我们的研究经费是纳税人贡献的,如果我们想继续拿钱,就应该让他们知道我们究竟在做什么”。
 
  除了给学生提供演讲的机会,评审团还会根据选手的表现给出建议以助其提高。一些学校还会为学生举办赛前辅导班。一年前,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朱莉·穆奇(Joelle Muenich)得知一个地区性的竞赛将要举行后,尽管时间有限,她马上组织了一场校园预赛,并为24个入选者办了一个辅导班,教授他们公共演讲的技巧。包括梅森也办过类似辅导班,借助一些设备让学生适应面对观众时的感觉,或请专业人士指导他们一些肢体语言和发声技巧。
 
  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赛者,他们都认为,通过3分钟演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美国宇航局(NASA)天体生物部的玛丽·沃夫泰克(Mary Voytek)是美国“科学好声音”竞赛的发起者之一,她说:“如果说每个冠军都有点稚嫩的话,但他们在赛后都会有所收获。”梅森认同这个说法:“参赛者可以更有激情的对待自己的研究。”
 

超越象牙塔

  论文演说的意义,除了提高青年科学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外,或许还能挽救那些将要被放弃的研究课题。沃夫泰克说:“政府需要了解每一笔经费的去向,我们也希望公众能了解我们在干什么,向纳税人说明钱用在了哪里,起了什么作用。”
 
  2005年,第一届“科学好声音”在英格兰切尔滕纳姆科学节上拉开帷幕后,很快就风靡世界,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举办了这项赛事。当沃夫泰克通过YouTube看到2009年香港“科学好声音”冠军陈卡伦关于氧气利弊的演说后,坚信这项赛事能够推广这项研究,并达到教育大众的目的。
 
  2012年,沃夫泰克和同事在NASA天体生物会议中心举办了一场面向研究生的“科学好声音”赛事。一年后,他们与国家地理部门联合开展了新一轮的竞赛,从30多个学院的85名胜出者中决出11位优胜者参加国家级的“科学好声音”,最终的冠军代表美国参加在英国切尔滕纳姆举行的世界级“科学好声音”比赛。
 
  与“3分钟论文演说”一样,“科学好声音”演讲时间也是3分钟;不一样的是,后者允许使用道具但不能用幻灯片,鼓励选手用音乐、舞蹈等其他能激起观众兴趣的技术手段。在第一届美国“科学好声音”竞赛中,一位演说者捧着一只木制小鸟,主题是这种鸟濒临灭绝,或已经消失于自然界。美国科学好声音组织者之一的丹妮拉·斯卡利西(Daniella Scalice)回忆说:“那就像似一只真鸟,也是我和观众距离稀有鸟类最近的一次。”
 
  对于今年即将举行的第一届“香榭丽舍科学演说(化学)”大赛,杰特曼计划通过YouTube与更多网友分享比赛视频和邀请更多科学家参与。第一轮参赛对象是青年科学家,包括本科生和青年教师,参赛者只需往YouTube上传一段演说视频,然后通过点击量和评审的意见,从中选出12位优胜者进入半决赛。在半决赛前,他们在旧金山的美国化学会会议中心接受半天的公共演讲培训课程后,再从中选出5位参加在会议中心进行的最后决赛,直至冠军产生。
 
  在之前,类似这些科学演说类比赛的组织者会遇到同行的质疑,很多人认为举办这种赛事对于严肃的科学研究来说是一种亵渎。对此,加州理工大学的麦克马克反驳道:“用通俗的语言描述科学研究并不代表态度简单,我们只是希望公众能了解我们在做的事。我不认为这会诋毁科学,相反会赢得更多人对科学的尊敬。”
 
 

资料来源 The Scientist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