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杂志5月13日出版的一组关于印度科技发展的特刊中,对很快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印度的科技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特刊称,与中国、巴西等新崛起的经济体相比较,尽管印度经济增长迅速,但其在大多数指标上都有所不足。如何更好地提升印度的科学能力,以及应对包括能源、水资源、食品和污染等挑战?将是印度科技发展之路上所要面对的问题。
 

印度的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若要充分发挥其全部潜力,还需认真思考其发展模式,并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

 

6-印度1.jpg

印度的地球科学与火星任务

 

  印度科技部在其网站上自豪地称:“就基础研究领域来说,印度已进入一流国家之列。”
 
  诚然,印度在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它同时也深陷于一些阻碍创新发展的问题,如:印度科研人才严重不足、高质量大学相对较少、制造业缺乏活力,加上官僚作风和繁文缛节盛行,其结果是人才大量流失,致使许多印度科学家前往其他国家寻找发展机会。
 
  很显然,资金阻碍了印度的发展,阻碍了其成为科技大国的雄心大志。目前印度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远低于中国和巴西等新兴国家,以及美国和欧洲等成熟经济体国家。尽管如此,《自然》杂志仍指出,即使是更多资金的投入,短期内也不能治愈印度在科技发展中的诸多沉疴痼疾。
 
  印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要借助科技来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但作为开始,必须要夯实和提升其科研力量,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大学和更多对口的就业机会。目前印度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研发税收优惠制度等,引导并促进了一些工业行业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但更广泛的创新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与此同时,印度还必须解决官僚政治阻碍研究和创新的问题。科学家们抱怨,科研基金的拨付经常拖延数月,科研单位领导岗位的充实甚至需要数年时间,例如,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监管之下的国家实验室,有三分之一缺少长期领导者,甚至CSIR机构本身也由其临时总干事玛德胡卡·戛尔格(Madhukar Garg)负责运转。他对《自然》杂志说,如果科研机构继续以这种方式运转下去,“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加快提升有管理经验的科学家走上科研领导岗位。尽管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和他的前任一样,指责官僚作风阻碍了科学发展,但是效果甚微。事实上,2013年就任印度生物技术司负责人的遗传学家克里什纳沃米·维贾伊拉哈万(Krishnaswamy VijayRaghava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带来了很多变化,包括尝试对繁琐的资金拨付程序进行了精简。
 
  与国外合作也是印度可加以利用的资源。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与他国开展的国际合作,甚至包括与其有着历史渊源的英国,都相对较少。英国新任大学和科学部长乔·约翰逊(Jo Johnson)在他参与合著的《再续前缘:英国与印度加强伙伴关系的想法》一书中,表达了与印度合作的强烈兴趣。
 
  印度确实需要思考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作为鼓励发展所作努力的一部分,莫迪政府试图压制和平息对能源、气候和人权政策的一些批评。今年4月,印度政府撤销了数千接收外国基金的非政府组织(NGOs)的注册,冻结了绿色和平组织的资产。5月6日,美国驻印度大使提出告诫称:“这些针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措施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然而,一些科学家可能会赞同印度政府的上述做法。《自然》杂志近期称,莫迪政府已在悄然推进转基因作物的试验,这是生物技术研究人员一直期盼上马的项目,但由于环保组织的反对一直未能实施。今年3月,环保主义者反对某个中微子天文台重大项目的建设,称该设施将会损害地下含水层。
 
  但是,部分印度科学家不应该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而默认政府压制不同的意见,将项目评估冗长过程归咎于环保部门的意见是错误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对不同意见进行充分论证,印度应该从战略上改进环境评估过程,在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发展。
 
 

资料来源 Nature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