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技革命的原因及其在苏联的开展
引起科技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有许多原因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类共同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经济发展向全面强化的阶段过渡,这不仅意味着活劳动的使用效率的增长,而且提高物化劳动的使用效率,以及持续提高一切组合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这样的需求带有普遍的性质,因先,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要求在国际社会的资源十分有限的实际历史条件下,实现节约用于每单位劳动成品的力量和资金的自然规律。
苏联理论界最初提出科技革命这一概念时把这看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生产力革命过程,其目的在于为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准备好物质基础。近年来苏联学术界对科技革命的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许多人通过对本世纪科技进步的具体情况考察,提出科技革命分阶段进行的见解。例如,Ю. В. 雅科韦茨在其著作中强调说,把科技革命看成是一个绵延一个世纪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违背了科技辩证发展的逻辑。任何一次革命都不可能是不间断地发展的,革命的跃进必然周期地为进化式的发展所取代。雅科韦茨依据上述观点,认为现代历史上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30年代开始的,其起因是物理学(中子、正电子、介子、原子核分裂)、化学、电子学及其他技术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而40年代中期是这些发现物质化的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是70年代中期开始的,这时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目前正是这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在实际生活中体现的时期(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学、机器人技术、纤维光学、生物工艺学、新一代宇宙飞行技术等)。不久的将来,下世纪10 ~ 20年代,预计可能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到那时,科学会走向一体化,科学知识将综合化,科学理论将着重阐明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在50年代苏联进入科技革命以前,苏联已有不少高速变革生产力的经验,诸如,列宁的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的实施,国家工业化的宏伟纲领的实现,在卫国战争的艰巨条件下大后方生产基地的重建以及战后迅速恢复遭到破坏的经济等。特别是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科学家设计和改进了25种飞机,23种喷气发动机,1943年,一种152毫米的榴弹炮,由设计到投入生产,只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苏联坦克所使用的特种钢,远胜过法西斯德国的钢材。
苏联在50年代开始科技革命后,取得的成果更是令全世界瞩目。如1954年建造了世界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1957年10月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4月发射了人类第一艘载人的宇宙飞船;苏联科学家对单色光辐射的相干源的卓越研究成果导致激光技术的产生等。
但在苏联历史的某些阶段,由于管理过分集中化,行政系统变成了官僚主义机器,它既有碍民众的首创精神,也阻滞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苏联社会的停滞状况,从70年代开始尤为严重,对应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十分消极,很多革命性的发明创造得不到及时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1960 ~ 1970年用于生产的投资总额增加了1倍,但是科学技术思想潜力的实现却愈益缓慢,投资没有用来使先进的科学思想物质化,都浪费在盲目增加生产机构上了。
80年代初,平均每八项核准的企业兴建改造方案中只有一项采用了现代科技的成果。科学发明与普遍应用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例如,50年代在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由数字程序控制的苏联机床乃全球之冠,荣获金奖。但苏联很快就失去了这一优势。时至今日,苏联在生产由数字程序控制的设备方面,已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毛还不间断浇铸工艺本是苏联于1965年首创的冶金新工艺,但到了1986年,苏联用这种方法炼成的钢材仍只占其总炼钢量的15%,而美国是44%,日本是91%,法国、西德、瑞士是80%。
60 ~ 70年代之际,苏联在采用科技成果方面的落后程度几乎是普遍的了。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化工技,术、合成物质生产等部门的许多先进技术都遭到压制,不能推广应用。
无论科研领域、工程设计领域,还是应用推广新技术的领域,都存在着停滞不前的迹象。对科学的生产实验基地的落后现象熟视无睹。生产部门丧失了许多早先起作用的前进动力,又不能获得若干适应时代和科技革命要求的觉醒的新动力。技术发展的渐进性、生产和科研领域中日益增强的惰性束缚了科技革命的进程。
2. 苏联目前利用科技革命的可能性
科技革命开始以后,苏联和世界各国都把大量的钱投入科学领域。如果在1950年,苏联在科学上的支'、出是10亿卢布,也就是少于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的1.4%的话,那么,在1960年是39亿卢布(2.7%),在1970年是117亿卢布(4多)。就科学上的支出与国民收入的相对值来说,苏联在70年代已赶上了美国。在20年内(由1950至1970年),苏联科学工作者的数量增长到原来的5.7倍,而这些人在国民经济中工人和职员的总数中所占的份额也由0.4%增长到了1%以上,特别是60年代以来,苏联投入科学领域的资金有了可观的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并没有相应地提高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缺乏持久的和目标坚定的努力,以确保科技革命的成果有效的物质化,在加速科技进步的进程中,没有对投资政策进行应有的改革。即使国民经济中的固定资产在每个五年计划中要更新一半,但是代表新科技水平的生产资料并没有以必需的规模被引入经济中。结果由每一个五年计划到下一个五年计划的过渡中,我们都可发现国民经济的资本投入效率的下降。在第11个五年计划中,每投入1卢布资金,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只增长11戈比,而在第8个五年计划中,这个数字要高2.1倍,第6个五年计划要高2.5倍。
我们急需的不是各种生产设备的更新,而是随着最先进的技术的采用,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务之急是创立一种社会经济环境,使其有利于积极寻求最有效益、最先进的科技新成果,并将其最快地贯彻推广到国民经济中去。若要创设能够推广有效益的科学创见和发明的良好传送带,首先应促使各科学院、各高等院校、各专业科学部门之间,各科学部门与直接生产者之间,以及他们与产品的消费者和服务的需求者之间有一个稳固持久的全面的相互作用。采用有效益的新成果的工业应该是一切经济单元和网络(由国民经济、部门、地区直到联合企业、工厂、车间)最优先关注的范围。
在1986 ~ 1987年,苏联投入技术设备更新和现有企业改造的资金的年平均增长度达到了20%,而在上一个五年计划内,这个数字只有6.5%。然而,这里应当强调的是,生产设备更新规模的增长是经济发展增强的必备的条件,但不是它的万应良方。如果设备更新没有与科技革命同时并举,这样的更新就有贬值的危险,甚至会变成一种劳民伤财之举。一个生产改造计划的优劣,要用科技进步的经济、社会可行性来衡量。优先项目的正确选择不仅在生产阶段十分重要,而且在研究和设计过程中也如此。'对各种科技发展方向的前景进行评估时发生错误,研究和设计课题失当。最后会令使社会付出昂贵的代价。在这方面最常出现的是主观主义、一哄而起、好大喜功等不良倾向。
可以认为,科技革命的成果在生产中的具体实现,就是在工艺学和生产资料体系中实现一场革命。现阶段科技革命的特征之一是向高效率的整体工艺体系过渡,这样的整体工艺体系包括由一个工序向下一个工序生产流程,并且明确规定,无论基础工作,或是辅助的、维护的工作,都必须装备先进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的新综合工艺的特征有下列几种趋势:
第一,实现向少阶段的生产流程过渡,也就是说r把原有的零星的各行其事的工序组合成一个联动装置或一根生产线。第二,在新工艺体系中做到生产中少废物或无废物。第三,大大提高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组合程度。第四,应当提高生产的柔性(机动性)程度和生产组织、生工艺对消费者需求的适应能力。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对于加强这方面的联系具有特别时作用。第五,实现向应用(作为影响工艺学进步的手段)全新的自然力和反映物质深层联系的自然科学规律的过渡。
目前在国民经济中应加以推广的新工艺有:电子射线工艺、等离子体工艺、脉冲工艺、生物工艺、膜片工艺、辐射工艺、化学工艺和其他工艺,这些工艺可以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大大扩展生产工艺的效能范围。例如,激光工艺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能应用,与现有的工艺过程的输出率相比,它能提供双倍的效益,同时它使全新的工序得以实现。激光可用于截割最难溶化的金属、陶瓷、混成物质,并且,由于它的工艺效果极佳,截下来的材料简直用不着再进行切削加工。
提高机器制造产品的技术水平是十分复杂的任务,在这方面应该做的不单纯是加速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并非每种新技术模式都能以其开发参数证明制造和生产它的附加费用花得正当,而这笔附加费用往往以提高批发价的形式表现出来。产品价格的增长常常远超过生产率的增加和其他使用性能的改善,如果这种从数量上加速机器产品更新的势头保持下去,可能会使国家陷入新的投资负担过重的泥坑。据估算,如果新的劳动工具的生产率没有高出原有设备的40 ~ 45%以上,那么就没有必要生产这种工具。
为了使机器制造业的产品符合要求,现在应着手设制的不是一台台的孤立的机器,而是机器的系统,由这样的机器系统可以轻而易举地构成符合各种生产需要的工艺技术组合。
要变革生产工艺的基础,设制完全合乎需要的新材料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包括成分极纯的金属、超固的金刚石、新合成纤维、塑料陶瓷、合成材料,在应用由金属和聚合物、金属和陶瓷结合成的、具有多种综合性能的合成物质方面,苏联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例如,在制造苏联的大型飞机“鲁斯兰号”时,应用了近3吨由合成物质生产的零件,这使飞机减轻了2吨,节约了15吨金属,在飞机运行期间节约了1万8千吨燃料。生产以H. 卡莫夫命名的ОКБ直升飞机时,53%的材料是聚合物合成物质,这使飞机重量减轻了25 ~ 30%,制造飞机的劳动耗量只需原来的3/4 ~ 1/3。在许多宇宙飞行技术的零件中,合成物质比重已达80%。
科学必须面向社会生产的需要,而生产也必须成为科学指导下的生产。由这样的立场出发,目前苏联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使国民经济的每个基本环节都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联合体。
应该大力提高专业科学的研究效益。目前苏联正在这方面进行大力改革,把专业科技力量的基本部分转入生产联合体、科研生产联合体、大企业的编制之内。自1988年1月起,大部分科研单位已转入完全经济核算和自负盈亏,从预算到财务工作都由科研成果的需求者——工厂企业按直接经济合同承包下来。
[Истоуия ссср,198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