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的发展是逐步进行的,有时也会改变方向。但是像在过去几年里,有关原始气候理论的发展方式,绕一转的现象,却属罕见。20年前,萨根(Sagan)和马伦(Mullen),针对地球气候理论的认识,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理论模式暗示,过去实际的太阳照度是低的,因而20亿年前,是冰封全球,并有另外保持恒定的因素。但是,地质学的证据显示,这种情况从未出现过。这种关系“微弱太阳光照”的悖论,依据大气中CO2明显高于现在的思想,至少是在某些气候学家的心目中,算是解决了。

如今克劳利(Crowley)和鲍姆(Baum)提出了一个新的悖论:关系后来奥陶纪的冰川作用,出现于4.4亿年前的冈瓦纳古陆超陆地的最南部分。理论模式预测,那时大气中CO2的含量比现在约高13倍,起因于火山活动的加强和陆地风化速度的降低。风化以碳酸盐沉积物的方式固封CO2;火山运动使沉积物再循环,CO2回归大气中。因而可以推测,地球因太热而无冰帽形成。而且,臆想中冰川覆盖的冈瓦纳古陆地区,实际和现在的东南极地带相差不多。克劳利和鲍姆解决了这一新悖论,通过假定超大陆保持冷,因定靠南极;和通过重新考虑到了太阳照度低的观点。这样以来,在过去减少太阳照度,曾被认为是一个问题,而如今却成了一种答案;与此同时,过去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曾被看作是一种答案,而现在又被视为一个问题。

当然,不论如何,后来奥陶纪CO2高是个问题,要看高至何等程度,在地质化学循环的伯尔尼尔模式的预测这样认为。那些用类似模式做过实验的人认识到,在计算过去的CO2水平时,关系到许多的不定因素。对于长期的CO2源,含有碳酸盐矿物或有机碳沉积物的变质脱气,在伯尔尼尔模式中,被假定和海底扩散速度成直线关系;而其本身,是从有关海平面的记录中转化推知的。

这种概算和海平面曲线本身的精确度,是难以计算的。CO2的长期沉积,陆地上硅酸盐的风化作用,接着的是碳酸盐和有机碳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沉积,这一切受到以下因素的支配:全球平均温度的影响,地理上的表面流出量,温度效应和陆地植物对化学物风化的速度。陆地植物被认为降低大气中CO2含量,通过把CO2吸入土壤中,因而提高了化学风化的速度。这些影响,在伯尔尼尔的模式中,被用公式参数化了,公式是由沃尔克(volk)研究的,试图计算CO2对植物生长和新陈代谢的影响。因为维管陆地植物至到志留纪才进化,接着的是奥陶纪。这种相当复杂的风化速率,被和CO2的线性关系所取替。除随机性外,这种大致忽略了的因素,可能包括广泛微生物的覆盖。这种现象,施瓦茨曼(schwartzman)和沃尔克都已觉察了。因为对吸收空气中的CO2,微生物可能很有效。

伯尔尼尔自身对后来奥陶纪期间CO2浓度的估算,不定因数是5,从现在水平的4倍到20多倍。如果按他估算的下线,结合太阳照度降低4%,那么大气的净辐射力将和今天的相差不多;这样有关高纬度冰川作用的悖论,就会有效解决;如果利用CO2分压的上线,那么实际不会形成陆地上的冰川作用;利用克劳利和鲍姆的模式。的确,后一个问题,涉及到伯尔尼尔在自己计算中采用低的太阳照度,将会进一步加重。降低表面温度和减轻风化速度,会使CO2浓度比伯尔尼尔计算的更高。

克劳利和鲍姆关于冰河气候理论的另一部分,涉及陆地定位和季节性对冰盾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的思想,原来是为了解释无冰的中白垩纪(约1亿年前)而发展的。当直接定位大的陆地于南极以上时,冰盾难以形成。因为温热的夏季温度,阻止了每年间雪和冰的累积。当陆地定位和南极线相切时,冰盾的生长最容易,因为冰极海洋的高热惯性,保持了夏季的相对低温。这种概念,在克劳利和鲍姆的能量平衡气候模式中得以有效证实;并在纯逻辑基础上有着确定的灵敏度,不管后来奥陶纪的冰川作用有无,都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关键验证。可单独用CO2和太阳照度解释观察结果的一种思想。

克劳利和鲍姆的文章指出,20万年前有关CO2的晴雨表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测定过去大气中CO2浓度的可靠方法,我们就别想对古代气候有更多了解。几个研究小组,克劳利和鲍姆已提及了其中的一些,业已利用各种手段,针对该问题进行着研究。一种引人入胜的新思想,是根据古代土壤中碳酸盐的丰度和同位素组分。高的土壤碳酸盐丰度和较大负性S13C值,将相应于较高的大气CO2含量(光合成有机物产生同位素轻碳;高的环境CO2分压冲淡这种效应,并产生同位素重碳)。最近,利用了一种与之相近的概念,解释后来的奥陶纪。推论那时大气CO2的含量,大约是现在的16倍,和伯尔尼尔模式明显一致。需要读者判断的问题是,这种一致,是否是属于偶然。

冰核分析也好,提出有关CO2的古代晴雨表也罢,都没有获得广泛承认。大概是因为,所有看上去都涉及到大的不定性。但是,过去10多年来用冰核所进行的实验结果显示;如果一种方法产生自身一致,能够重复的结果的话,科学家们的怀疑思想将被打消。唯一希望,是研究出一种技术,最终通过这种检验。如果这种情况出现,那我们就是处于认识错综复杂古代晴雨表的较好位置上了。

[Nature No6362,1992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