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题为“父亲”的油画曾作为艺术再现我们的父辈刚毅、坚忍品格的特征写照而深深印刻在千万人的心里。每当目睹画像,我不由想到黄土地,想到亿万支撑中华民族脊梁的普通中国人。星移斗转,当历史演进到临近本世纪末,随着科技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权重日益加大,作为一个国家主体的支撑力量的结构层次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即以当今世界最富生气的中国为例,生产力中最主要因素的劳动者的知识层次正逐步提高,一批年轻的博士、硕士兴办的科技企业正扩增着当今中国的综合国力。由于和上海一批最有潜力的年轻科学家及青年科技企业家的接触增多,我对此的感受比别人多了一分、深了一层。去年底,我再次拜访了地处上海梅陇华东理工大学的国家超细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此刻当我草拟这份采访稿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那幅“父亲”油画,我对作为构成今日中华民族脊梁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我们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科技企业所形成的新的经济生长点无疑代表着当今中国生产力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

1992年底,我第一次访问了华东理工大学的技术化学物理所,并有幸结识了该所所长,当时年仅29岁的胡黎明教授。当时他们的工作、实验条件远未今天这么好,但我一下子被这批年轻人(都只有20~30岁)的干劲、事业心所叹服,我的第一篇来访稿(刊于本刊93年第5期)记述了我当时的感受。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随着我们间交往的日益加深,我有机会经常了解他们的工作,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的问世,这件事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出其价值。它至少表明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专家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在世界性的综合国力较量中,不甘人后,要为争得我国的一席之地而拼搏的意志和决心,去年12月底,成立仅半年的启明星联谊会搞了一次很成功的成果展示会,这是启明星联谊会的开门第一炮。谈到启明星联谊会必然要提到胡黎明、谈到华东理工大学技物所,因此,《今日启明星》专刊“每月一星”的首篇就从此开始。

在许多人看来,胡黎明真是生逢其时,依我对他的了解,胡黎明的成功当然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分不开,但也与他个人的努力、勤奋和他对既定目标的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分不开。我甚至觉得追述一下胡黎明的成功之路的意义要大于对他作为一个科技明星的宣传意义。

首先,胡黎明的成功有坚实的科研实力基础。90年代初,胡黎明所在的技物所即选定超细粉末材料作为主攻课题,并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超细材料制备技术、工程研究关键,从而使上海在一个极有前途的新材料的研制竞争中处于前沿水平。1994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国际超细粉末正式向世界宣告这一产业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在此之前,国家计委已批准以华东理工大学技物所为主组建国家超细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这些年来,胡黎明和他的同伴牢牢抓住这个“立身之本”,深深地扎进去。据我所知,尽管胡黎明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确保用在科研上。他对国际同行的最新工作一直十分了解,这些年来,该所每年都有一批新成果问世,每年都有论文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

其二,胡黎明有科学而高明的管理才能,将技物所的一批年轻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是干事业的先决条件。一踏进技物所的门,一种上上下下团结一心,紧张而有节奏运转的工作气氛就极具感染力。这二年,技物所人丁兴旺,队伍大为壮大,各方面工作都热气腾腾而井然有序地运转着。至于胡黎明有何魔法使一批年轻同事如此高效地凝聚为一体,已有一些文章作过介绍,这里暂不重复。当然从另一角度看,技物所的人员也大多是优秀人才,他们认准在这个集体里,在胡黎明这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其三,胡黎明有干大事的谋略和宏图。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为当今每个欲展示才华的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然而成功者毕竟寥寥。在我看来,胡黎明在这方面又堪为典范,有二件事可为佐证。一是启明星联谊会的创办,一个跨专业、跨系统的社团的成立是不容易的,在上海市科委的倡导和支持下,胡黎明和一批启明星骨干积极运筹,在短时间内挂出了启明星联谊会的牌子。在如何发挥启明星联谊会的作用,使之成为上海青年科学家中心,进而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腾飞贡献才智方面,胡黎明和启明星联谊会的理事们已经作了思考,目前正在酝酿的一件事是筹建上海青年高科技园区,其目的不仅要出技术、出产品,更主要的是要培训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另外,作为国家超细材料的工程研究中心,胡黎明他们对1995年及至本世纪末的工作任务已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在产业化方面他们是搞一个、成一个。工程研究中心与松江县联手组建的大型中试实验基地已正式上马。许多人都想知道胡黎明的致胜之道,对此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分析是,首先胡黎明有非常明确、可行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与国家的需求、未来全球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为此他运用各种关系去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当然,胡黎明的为人、他的业绩、他的口才等也是令他成功的因素。

其四,胡黎明个人的品质亦起着重要作用。和胡黎明接触好几次,我的感觉是他非常稳重,稳重地甚至与他的年龄不符。在好几年里作为上海科技界的一颗明星,他是传媒的报道热门,但对此他都淡然处之,他非常注意尊重他人、尊重同事、尊重老一辈科学家和上级部门,协调各方关系,最终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和我以往的科学家采访文章不同,我这篇文字想从观察者的角度谈谈一个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的成功之道。当然我的观察绝对是不完全的,只能作为一孔之见。在和华东理工大学技物所的青年朋友,和一些“启明星”朋友有了较多接触后,我脑子里经常想到杨振宁教授的一句话,未来中国必能成为世界强国的四大原因之一是中国拥有一大批杰出的愿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全部才智的青年。我想任何有机会去华东理工大学技物所看一看,或经常浏览我们《今日启明星》专刊的朋友,一定会认同杨振宁教授的这一判断。

(江世亮写于1995. 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