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水灾损失持续增加,我国的防洪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1998年的大洪水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惨痛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因此,研究西方发达国家防治洪灾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当前如何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洪灾后的反思,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英国:建有完善的防洪体系

英国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除河水泛滥外,沿海地带一直面临突发海啸、大潮和海平面升高的威胁。据统计,英格兰、威尔士共有近5000平方公里地域低于海平面,英国内陆易受水患影响的“危险区域”面积也达约10000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经营,英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一整套较成熟完善的防洪设施体系,其中包括沿海岸线和河道建起的防洪堤,密集的排水网络,以及泵站、防洪闸和拦洪坝等。与此同时,英国也一直注意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在严禁对树木乱砍滥伐的同时,英国政府还不断提高国土森林覆盖率。目前,英国森林覆盖总面积已达到250万公顷,比本世纪初提高了一倍。由于采取提供补助金等多种措施鼓励植树造林,1985年以来,英国阔叶林种植面积已提高了近10倍。

1998年8月份,英国议会“农业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英国防洪形势面临的长期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化会增加对现有防洪设施的压力;二是英国政府计划到2016年在水患危险区内新建400多万户新居;三是到下一个10年,英国至少有41%的海岸防护堤需要修理。该委员会认为,英国应该采取可持续的防洪新战略,主要对策之一是适当拆散部分人工防护堤,特别是水情低发地段、长期废弃不用的部分。在沿海地带,这样做可以使海水进一步深入内地,一方面分散了海水潮汐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海水中的泥沙沉积对海岸线进行加固。而在内河地带,通过这一措施可以营造出新的蓄洪区。蓄洪区内可种植不怕水浸的作物。这些蓄水区能对突发的较大洪水进行缓冲,同时也可减少洪水对下游水域的压力。英国议会“农业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指出,英国可持续的防洪新战略还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审批工业和城镇开发计划时,应该将防洪因素充分考虑在内;通过资金的分配,加强对现有防洪设施的维护;通过立法手段,进一步减少各防洪抗灾机构之间可能出现的机构重叠、职责不清等问题。

荷兰,治水工程令世界瞩目

荷兰为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有38%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因而是世界上遭受洪水、海啸、大潮等水患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荷兰也是世界上治理水患颇有建树的国家,该国三大治水工程都是在发生历史性的水患之后痛定思痛、奋发治水的结果。荷兰目前已在进行的第三大治水项目——“主要河流治理工程”,就是在4年前发生的一次特大洪灾后开始的。1995年水患的严重程度震撼了整个西欧,大水退后,新当选的荷兰政府官员即刻前往水灾严重的地方视察,当即决定由中央政府出资,立即开始治理莱茵河、马斯河以及莱茵河在荷兰境内的两条支流。工程于1995年开工,预定2015年完工,估计将耗资2.6亿美元。为保证这项荷兰历史上第三大治水工程顺利进行,荷兰议会专门通过了一项“水法”。该法规定,凡属急需的治理工作,荷兰地方河流管理部门可以不经过耗时的逐级报告审批手续,直接决定开工。荷兰女王和王储随后联手签发了计有36项条款的荷兰《河流防汛防洪法案》。

“主要河流治理工程”第一阶段的工作是在没有堤防的马斯河上构筑长达148公里的堤防,同时加固莱茵河上比较薄弱的堤防。这些工作已于1996年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在马斯河、莱茵河及其支流上构筑并加固总长450公里的堤防,这一阶段的工作定于2000年完工。筑堤还只是治水工作的开端,有关部门的官员认为,筑堤是被动治水方式,会产生不利的副作用;更好的办法应是采取“还河流以流淌空间、还河流以弹性”的主动治水方式。为此,他们提出了“主要河流治理工程”第三阶段的工作目标:在改善加强莱茵河和马斯河流经荷兰境内全段堤防的基础上,加深和拓宽两条河的河道,清理河床上的非水利设施,疏浚河流两岸的沼泽地和水洼,加强河流中上游的蓄水蓄洪能力。这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于2015年结束。交通、公共工程和水利管理部门还要求,在治水的同时,必须加倍注意保护沿河地区的自然生态及人文文化。

日本:实施“一保、二治、三架”战略

每到台风季节;岛国日本经常会遭受台风、暴雨的袭击。为此,日本长期以来实施了保水土、治河川、架高桥的防洪对策,减少了洪灾造成的破坏。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以增加土地的蓄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延缓河道淤积,对日本防洪抗洪起了重要作用。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6.8%,这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日本森林资源中,有近一半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末栽种的,这部分树木大都进入了成材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日本采用了间伐与育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发利用。政府规定,采伐一定数量的木材后,必须种植相应数量的树木,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与此同时,日本加强了江河湖泊的综合治理,提高泄洪、蓄洪能力。日本将河流分为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较小的二级河流由地方政府负责治理;一级河流的上游也指定给当地政府治理,而人口密集的下游地区则由国家负责治理。治理河流的费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分担,一般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根据不同的情况,日本在治理河流中采用了加固和加高堤坝、疏浚河道、拓宽河面、建设泄洪区等方法,提高抗洪能力。日本把城市建设和河流治理结合起来,在城市附近的河流修建“超级堤坝”。所谓“超级堤坝”是在加固地基后,由防水钢板、混凝土以及土壤、沙石等材料构成的。这种堤坝有较大的坡度,表面种植草皮,具有防渗透、耐水泡的特性。即使洪水溢出堤坝,堤坝也不易损坏。由于曰本是地震多发国家,“超级堤坝”还采用了防震技术,使堤坝在发生地震时也能安全度汛。日本在一般土壤的堤坝上种植树木,形成堤坝保护林,这既增强了堤坝的抗洪能力,也美化了环境。日本城市的河畔大都成为居民消遣休息的公园。日本还禁止在河道上违章建造任何设施,不得在河道内从事可能影响泄洪的活动。日本以前建造的铁路桥梁大都高度不够,一旦发生大洪水,这些桥梁就成为洪水下泻的障碍,加剧了灾情。为此,日本政府和有关方面正在抓紧改建铁路桥梁,增加高度,以利泄洪。

美国:立法保护水土

近几年美国几乎年年发生洪灾,每次损失为数十至数百亿美元不等。为了防范洪灾,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防洪战略和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它们概括起来就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保护漫滩湿地;建立科学的预报系统;绿化环境,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

美国政府和科学家在对密西西比河1993年特大水灾进行反思后得出了这样的看法:由于水库必须经常保持高位蓄水以供发电所需,因此水库蓄洪能力是有限的。为了有效地防洪抗洪,必须管理好漫滩湿地,保护好堤坝,维持泄洪通道的畅通,提高建筑的防洪抗洪能力。依靠法规保护好漫滩湿地是防洪减灾的重要一环。漫滩是靠近江河湖泊的低地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洪水到来时帮助吸收洪水,减轻洪水的力量。漫滩生长有多种植物,使雨水在进入江河湖泊之前先滤去泥沙,从而减少对江河湖泊的阻塞,减慢河床增高的速度。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制定有保护漫滩湿地的法规,禁止盲目和过度开发漫滩资源,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漫滩湿地的数量、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

建立科学和可靠的预报系统,在洪水来临前提早疏散居民,这有助于减轻洪水带来的破坏和损失。美国目前的洪灾预报系统由数据自动收集系统、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电脑预报系统、自动报警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同时,绿化环境、保护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对于防洪非常重要。美国的森林覆盖率达陆地面积的1/3,全国到处都是绿荫,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这除了美国的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植物生长以外,主要还是得益于全国上下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美国法律规定:任何树木包括私人宅基地上的树木都不得随意砍伐,修房造屋和筑路修桥也要尽可能地避开森林,而且每砍一棵树就必须再种上一棵树。实践证明,森林在蓄水、防止水土流失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