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证据表明,美国在一些关键科技领域开始丧失科技优势,从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以及在顶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不断减少便可略见一斑。美国科学基金会高级政策分析专家约翰 · 扬科夫斯基(John E. Jankowski)指出:“世界各国正在赶上美国,尖端科技也不再只由美国一家主宰。”

尽管为此担忧的分析家们承认,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有利于疾病防治、发展新能源以及解决棘手的环境问题,但科技突破所带来的丰厚收益很可能旁落他国手中,而且美国也必须面对吸纳科技人才及抢占顶尖专业杂志的激烈竞争。

专利是公司和发明者利用其智慧获取商业利益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国外在科技创新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美国在国际上专利数量仍占据优势,但专利所占比例正在下降,如美国工业界所获专利的比例在过去几十年逐年下降,目前已降至52%,而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亚洲国家却在一些领域占居了科技创新的前沿。

物理学界权威刊物《物理评论》的一项调查发现,过去20年间,美国科学家在其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已从1983年的61%下滑到2003年的29%(见下图)。该刊物主编马丁 · 布卢姆(Martin Blume)特别指出,中国科学家提交的论文数量上升势头很猛,每年提交的论文总数已超过1000篇。

过去,美国联邦政府在基础科学领域投入巨资,因此在获得标志着世界科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方面占据绝对优势。60年代,美国人获奖比例曾达到高峰。而从90年代起,美国人获奖比例呈逐年下降,直至降到目前的51%,而另外一半的奖项被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瑞典、瑞士以及新西兰的科学家揽入囊中。

赖斯利尔理工学院管理与技术系主任丹尼斯 · 西蒙(Denis Simon)在近期华盛顿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指出:“进入新世纪后,先进科技将被更多的国家拥有,而不再只有美国一家主宰。”

尽管欧、亚两洲科学家的成就还并未真正引起美国的重视,但欧洲和亚洲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3月,欧洲科学家已探测出在火星表面大气中存在甲烷,可能表明在其他行星中也存在微生物。这一重要发现在欧洲各大媒体成为头条新闻,而大部分美国人此时却沉浸在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的喜悦之中。更令人关注的是,欧洲正雄心勃勃地建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核子加速器,旨在粒子物理领域独占鳌头;而亚洲的飞速发展更具挑战性。佐治亚技术学院公共政策分院院长戴安娜 · 希克斯(Diana Hicks)在谈及亚洲科技飞速发展时说:“亚洲在学术论文和专利方面的增长速度如此之快,真令人难以置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科研人员

CHI研究咨询公司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每年取得的专利总数已超过美国的1/4。1980年至2003年,韩国从无专利发展到占专利总数的2%,台湾增长到3%,日本则从12%增长到21%,专利增长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在某种程度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CHI咨询公司总裁弗朗西斯 · 纳林(Francis Narin)在谈及亚洲的增长时说:“亚洲不仅仅在专利数量上增长快,而且按照专利被使用的情况来衡量,亚洲的专利质量也很高。最近,台湾和新加坡在专利使用数量上都超过了美国,而新加坡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化学、半导体、电子等领域。”

专家们认为,中国发展势头强劲,尽管从许多方面的统计来看,其科技进步还显稚嫩,但已崭露头角。目前约400家外国公司在中国成立了研发中心,例如,通用电气公司将医疗器械的研发工作放在了中国,这就意味着美国本土将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美国企业研究协会主席罗斯 · 阿姆布莱特(Ross Armbrecht)说,“许多外国公司选择中国并不仅仅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也是因为想利用中国的科技优势。当本土公司从美国公司学到了经验,开始发展其自身的事业时,知识产权便逐渐流失,这对美国来说非常危险。”但美国联邦政府智囊机构——国家工程院高级官员杰克 · 弗里茨(Jack Fritz)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科技实力此消彼长,美国必须适应这个现实。

美国科技地位动摇的现实已引起了美国政界的关注。参院民主党领袖汤姆 · 达施勒(Tom Daschle)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举办的政策论坛上说:“我们已处于关键时刻,与我们过去的成功相比,美国在科学领域主宰地位的动摇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达施勒还指责布什政府未能为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因而削弱了国家的科学基础。不过,参加该论坛的总统科学顾问约翰 · 马巴杰(John H Marburger)却否认了达施勒的指责,他说:“布什政府的科研预算创下历史新高,科研能力很强,天并没有塌下来。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但美国的研究机构富有活力,有能力处理任何问题。”

分析家们认为,达施勒和马巴杰各执己见,其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在冷战时期,联邦政府投入了超过1000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在激光、生命科学、载人登月以及取得诺贝尔奖方面获利颇丰。目前,美国政府在科研上的投入力度依然很大,本年度美国联邦科研预算高达126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而且美国企业能充分运用科研成果赚钱,这是其他任何国家和组织难以匹敌的。但问题在于,高投入未必一定产生高回报,其中部分原因是美国庞大的军事科研开支,美国本年度在军事科研上投入高达660亿美元,超过了“冷战”时期水平,并且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盛时期,美国的科技实力已开始显露一系列衰落迹象。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美国的科技论文数量1992年曾达到最高值,之后下降约10%,原因主要来自国外竞争的加剧。如欧洲委员会去年公布的研究结果称,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科学文献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培养的博士人数1998年达到顶峰,但次年就下滑了5%,这就意味着少诞生了1300多位科学家。另外,外来移民对美国的科技也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中期之后,来自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博士生毕业后打算留在美国的人数开始减少。这一趋势将对美国产生重大影响,因为科学知识是美国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源泉,其影响力无处不在。

专家们指出,美国的未来充满挑战。美国科学促进会不久前公布的一份报告说,布什政府打算未来5年内将预算赤字减少一半,这有可能导致美国24个与科研相关的联邦政府部门中有21个部门的科研经费被削减,当然,航天及国家安全领域除外。更让人担忧的是,科技人才的流失还可能加剧。据统计,申请就读美国大学的海外学生数量近年来锐减1/4,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签证政策的调整被认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雪莉A · 杰克逊(Shirley Ann Jackson)在近期举办的一次论坛上指出,外国留学生人数的减少、美国年轻人对从事科技工作兴趣的明显降低,以及技术工人年龄结构的老化对美国的发展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包括旨在促进企业活力的美国竞争委员会在内的多家私营机构已开始积极寻求对策,该委员会负责国际事务的副主席詹妮弗 · 邦德(Jennifer Bond)说,“许多国家都意识到,科技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关键因素,其他国家正在赶超我们,美国人不应躺在过去的荣誉薄上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