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gricongress2015.in/wp-content/uploads/2014/08/young-scientist.jpg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1945年在《科学自传》中写道:新的科学真理与其说是靠说服反对者并使他们看到光明而获胜,莫如说是因为反对者终于死去,而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了起来。这段话很快在科学界获得共鸣,并被称为“普朗克原理”,其含义就是“年轻的科学家比年长的科学家易于接受新的科学理论”。
 
  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像拉瓦锡、达尔文、麦克斯韦等人都发表过类似的看法,赫胥黎甚至直言老科学家无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已成为进步的障碍。但科学学研究上的几个相关案例并没有为普朗克原理带来太多的证据。D.L.赫尔等人1978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关于达尔文进化论接受度的研究,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证明科学家们在接受进化论过程中,只有不到10%的变化可由年龄解释。由此他们推断:年龄与接受新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普朗克声称的那么重要。
 
  然而,最近《自然》杂志报道的一项研究为普朗克原理带来了新佐证。这项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经济学家米克·帕卡伦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杰伊·巴恰塔亚共同完成的研究,分析了生物医学领域权威数据库MEDLINE自1946年以来2 100多万份公开发表的生物医学论文,证实了年轻的生物医学研究人员与年长的同行相比,前者往往更倾向于接受并使用新的观念。研究也同时指出:最高产团队通常都有一名年轻人和一名经验丰富的年长者。
 
  虽然接受科学新思想的程度并不能完全代表科学家的创造力,但科学家社会年龄问题的研究也发现创造力和人的年龄有关。我国著名科学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在这一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在对世界重大科学发现与发现者年龄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定律”,认为科学发现最佳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最佳年龄有后移的趋势。
 
  看来,科技政策仍需关注年轻科学家成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针对近年课题承担者平均年龄攀升的状况,提出建立荣誉退休津贴体系,从而使研究经费向年轻人倾斜。印度总理莫迪也大力提倡由年轻科学家挂帅国家实验室。当然,老科学家们也并不过时,可以做好传帮带、二次创业或转向新生活。许多资深科学家表示:重要的是给年轻人进行研究的机会,要为下一代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退休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普朗克原理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把握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更好地指导科学实践,营造更加自由平等的科研生态,重铸科学史上的辉煌。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文学家拿青春激扬文字,科学家们也将以青春谱写科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