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布隆伯格与妻子庆祝获得诺贝尔奖
巴鲁克·布隆伯格(Baruch Blumberg),涉猎广泛的美国科学家。1976年,因发现乙肝病毒和乙肝病毒致病机制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1年4月5日,在出席美国国家宇航局在加利福尼亚举行的国际天体生物学研讨会时,布隆伯格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85岁。
乙肝病毒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布隆伯格游历全球,收集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血液样本,并从中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HBV)――远早于基因组测序和DNA测序技术的问世。他在澳大利亚原著民的血液中,发现了后来被识别的病毒表面抗原“澳抗”。布隆伯格随后进行诊断试验和疫苗的研究,这种疫苗将大大降低乙型肝炎的蔓延。乙型肝炎能使肝脏功能衰弱,又称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肝癌。
“他的离去是我们的一大损失”,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布隆伯格在此度过了大部分职业生涯)首席科学主官乔纳森·切尔诺夫(Jonathan Chernoff)说,“巴里可能比任何人挽救的癌症患者都多,在人们创造‘转化医学’这个词之前,他就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了。”
布隆伯格研究乙型肝炎的工作,只是在其漫长而又多变的科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成就。他的好奇心和智力促使他成为闻名遐迩的跨学科研究人员,布隆伯格在自己甚至还不是病毒学家的时候,就发现了乙肝病毒。转到医学领域之前,他完成了物理学本科学位,作为二战老兵的他还读完了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研究生课程。
后来在医学院,布隆伯格与他的寄生虫学教授――哈罗德·布朗(Harold Brown)前往苏里南北部一个偏僻的乡村,研究当地的族群分布,包括17世纪后移民到巴西的南美本地人、非洲人、中国、爪哇和犹太人。布隆伯格注意到,不同族群对环境中的病原体反应不同,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形成了他首次发表的研究论文的主题,该论文探讨了由蛔虫引起的象皮病感染的变化。同时,也促成了他数年后对乙肝抗原的研究。
获得医学学位后,布隆伯格在家乡纽约市的几家医院工作过。1955年,他到英国攻读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随后,返回美国,在国立卫生研究院获得研究职位,并在那里工作了8年。1964年搬迁到费城后,布隆伯格参与了美国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的筹建。
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是布隆伯格研究传染病反应差异关键因素的大本营,他走遍了从加拿大北极圈到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结识了从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印度、中国的遍布全球的合作者。
“他是一个伟大的冒险家”,安娜·玛丽·斯卡尔卡(Anna Marie Skalka,病毒学家,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基础科学名誉主任)说道,“他对于研究种群之间由遗传所导致的疾病易感性差异充满激情。”
由于当时并不是知名的肝病专家,布隆伯格最初有关HBV抗原的研究遇到了很大阻力。1967年,《内科医学年鉴》甚至拒绝了他的论文。但是,不久其他团队就证实了他的研究结果。197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认可了布隆伯格的开创性研究,为他颁发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那时,他已经开始诊断测试以研制乙肝疫苗来防止HBV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他还推测,该病毒是患肝癌的首要原因。
丰富的科学生涯
获得诺贝尔奖后,布隆伯格并没有止步不前,仍继续进行乙肝病毒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乙肝病毒的研究成果以及乙肝疫苗在中国、日本、印度和西非的推广和应用,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科学大使。
“他绝对是一个充满了科学精神和智慧的冒险家”,德雷克塞尔大学的病毒学家蒂莫西·贝勒克(Timothy Block,乙型肝炎基金会主席,也是布隆伯格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说,“他是一位完美的知识分子,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后期的职业生涯中,布隆伯格在斯坦福大学奠定了医学人类学教学课程中的地位。而在加利福尼亚州,布隆伯格参加了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关于天体生物学的研讨会。后来,美国宇航局邀请他担任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主席,该研究试图解决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以及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物存在的问题。
蒂莫西回忆起他听到布隆伯格将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履新,开始任期从1999到2002年的天体生物学研究时非常惊奇,“你为什么做这个?”他问布隆伯格。“我认为我们在做一件大事”,他说,“蒂姆,我在研究宇宙中生命的起源,你觉得是不是件够大的事呢?”
此外,在他丰富的科学生涯中,布隆伯格还有一个角色是美国哲学学会主席。学会执行总裁帕特·麦克弗森(Pat McPherson)认为布隆伯格的辞世对这个组织来说是件憾事,“他是我认识的最有理智的好奇心强的人”,她说,“巴里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
资料来源 The Scientist
责任编辑 彦 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