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开发的历史

新日铁历史本身:也可以说是日本钢铁工业的历史。日本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因素,在许多方面是依靠了为数众多的、与生产现场密切联系的优秀技术人员,可是,研究部门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在,着重考察一下新日铁研究所的情况。如果回顾其历史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本世纪头十年代,这是一个为了摆脱单纯模仿和引进先进技术,而对先进国家的技术进行分析、抽象、再综合,得出新的学理,旨在探索出以日本特色为目标的时期。因此,基本上是以精确掌握现有技术为基础的时期(1916年在国营八幡制铁所,研究课开始工作,到1918年发展成技术研究所)。

第二阶段开始于六十年代,这是一个建立独立于生产现场的研究所的时期。它们不仅从事冶金学的研究,而且也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进行基础研究。并以钢铁技术的独自发展为基础,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所以这一阶段是以奠定企业经营飞跃发展基础为目标的时期(1959年设立八幡制铁东京研究所,1967年设立富士制铁中央研究所)。

第三阶段是1971年以八幡、富士合并为契机,为了适应研究开发体制的整顿、综合、确立大型开发计划的执行体制,以及计划与推进各专门领域的种种项目和钢材需求方面结构变革等的需要,以加强钢材利用技术的研究为主导思想,开办研究开发本部,开始了三研究所体制*的阶段。这个体制是作为现在新日铁的研究体制而被继承下来(1970年开办研究开发本部,三研究所体制)。

研究开发体制及其工作情况

在叙述新日铁研究开发体制时,考察一下日本钢铁业的发展过程也可知道,在研究所以外还存在着与生产现场密切联系的庞大技术队伍,这一点可以说是极有代表性的。这些与生产现场密切联系的技术人员,就经常起着以下两个作用,即1)稳定生产活动,2)通过日常生产活动不断改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把来自生产实践的认识,经飞跃提高,与新产品、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另一个是把纯粹从研究中产生的想法与新产品、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向。

因此,谈及新日铁的研究开发时,只说明研究所的情况是不全面的。尤其在与欧美钢铁企业比较时,就会发生与曾经有过的“日本的情况,因为技术人员分散在生产现场,所以它的研究开发是很脆弱的环节”的批评完全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倒毋宁说,正是由于采取了这种体制,才有今日日钢铁工业的发展。因此,为了阐明整个新日铁的研究开发情况,仅仅介绍一下研究所的预算及人员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以决定对研究部门的组织情况也大致作些介绍。研究实施部门的体制,由三个研究所和各制铁所的研究所(室)组成。此外,还有设备技术中心(电工仪表开发室、炉材研究开发室)、工程业务本部的相模原技术中心(铁构海洋事业部)和研究开发室(工作事业部)等研究实施部门,以及辅助研究开发本部和进行研究开发全面计划、调整的技术开发部。

新日铁的研究开发,有作为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以打破经营方针和战略研究开发基本方针为基础的中、长期计划以及自下而上的各制铁所或研究所所希望的研究开发课题。将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计划和自下而上的部门研究计划汇总、合并、调整,作为年度研究开发计划,最后落实到基层研究部门。这些研究项目,根据该项目的管理水平,又分成全局性项目和局部性项目。

全局性的项目是从企业角度着眼,在管理上可以认为较好的项目,而局部性的项目是在特定的制铁所或研究所中,在管理上可以认为较好的项目,其中许多是属于1)研究价值限于特定局部方面的;2)探索研究意义是大的,而要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行是不切合实际的;3)在资料积累方面有意义的项目等。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研究项目的重要程度,又分成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当前面临的技术课题

不仅是新日铁,而且是整个日本钢铁工业当前所面临的课题,大致可分为三点来考虑。第一是能源资源的供给受到限制或价格上涨,环境问题的尖锐化以及限制钢铁生产活动的其它劳动、资金等因素在增大。第二是与下述情况相应的各种技术课题,即由于我们在世界上确立了领先的技术地位,便要向海外提供技术合作,随着制铁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更要开拓新的领域。第三是适应需求方面变化的课题(例如,保证安全的要求和随着使用条件的严格要求而对质量的高要求,或者新产品的要求,由于原子能工业、海外资源开发等新用途的要求等),即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如果着眼于这三点来考虑,那么当前所面临的技术课题真是不胜枚举。

例如,今后十年间也许还将承袭以现在高炉、转炉为主体的生产体制。这种场合,将一般煤作为原料,煤的技术开发大概也是必要的。在产品制造时,需要经过原料处理、精炼、铸造、热轧冷轧、热处理等多道工序,在这些加工过程中温度反复发生变化,而使温度反复变化的次数减少或在尽量低的温度下进行加工的生产技术开发,从节省能源的观点来看也是很重要的。作为其它铁源,还可以把转炉炉渣和由除尘过程中收集的铁粉尘的再利用技术,作为一种工业废物的利用技术也是很重要的。

从降低成本意义上来考虑,炼钢工艺的合理化或新工艺的创造也是必要的。创制新产品的方向,可以从稳定性、可焊性、耐蚀性、耐候性等方面来考虑。此外也期望研制出与塑料或铝等组成的复合材料或接近铁所具有的理想强度的新产品。

今后的课题

首先考虑一下围绕钢铁的经济环境变化。在促进日本钢铁工业发展的因素中,有世界经济的高度增长。以粗钢产量来看,1960年全世界产量为34120万吨,而1975年为64560万吨,增加了0.9倍。在这期间,日本的生产也增加了3.6倍,这一期间日本增加的占有率占26.4%,可以说是大量能源资源的稳定供给、投资率高以及劳动力丰富等方面有所保证的日本钢铁工业的兴旺时期。虽然世界经济因石油危机为转折正处于不良状态,但可以说世界经济转入稳定增长时期。然而,也存在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倾向,原材料价格、劳动力费用、建设费用都相继上升。若以1970年为标准,一贯制铁所的建设费用上升了1.69倍,原料进口价格上升了1.03倍。

这种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明显妨碍产量扩大的主要因素,可以认为是伴随需求结构变化而来的结果。即可以认为,日本钢铁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目标的、以产量扩大为基础的大型化、高度化的技术体系迎来了一个转变期。当前面临的课题中也包括能源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

除上述外,围绕钢铁工业环境变化方面,也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例如,每辆小汽车的用铁量1965年前后达900公斤以上,而1970年下降800公斤以下,这种轻量化的要求和提高材料性能的可靠性等所导致的使用寿命的增长,由于提高耐蚀性等所获致的维护简便、回收容易,以及由于海洋和寒冷地带的开发而扩大了使用环境等,从今后长期来看,钢铁工业大概将作出相应的变化。

在今后钢铁工业环境变化的同时,劳动力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劳动力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中、高年劳动力的逐渐增多和年轻劳动力的不足,学历程度增高,工资增高,如果再加上劳动观的变化,在向省力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脑力劳动的增加。

以上是从大范围和长期的角度,对围绕钢铁工业的外界因素的看法。可是下面那样的内在因素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一即如研究的历史中所述的那样,日本的钢铁工业确实具有在世界上值得自豪的许多独特的开发技术,基本上以技术引进和技术借鉴为主体的情况是事实。可是如文章开始时所述说的,日本的钢铁技术现已名列世界前茅,日本钢铁工业已明显地由“技术引进”转变为“技术输出”的地位。这种地位的转变,具有两层重要意义。其一是各国正在不惜工本地追赶日本的技术水平,如果日本停滞不前,那么它们与日本的技术差距将立即消除,此时日本就将失去国际竞争能力。另一层意义是今后的技术开发,从掌握问题开始,经创造成果,直到技术的确立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努力赶超的将名列前茅,而就从这一瞬间起,领先者的地位将不断受到挑战,因此更加要求在技术业务上有所创新。

研究开发的效率化

为了使企业的经营战略起到重要的作用,要调整企业的长期计划和研究开发战略,研究本身的效率化问题也是重要的。用“科学管理”这一名词表示的研究很盛行,这也不外乎是指效率化而言的。一心要求在研究重点、定量评定研究项目和有效改变工艺等研究的效率方面全面取得成果,那么有效地灵活运用技术预测和计划技术的软工艺,明确目标以及使开发热情高涨等也都是重要的。而且从纯粹技术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转向以市场为目标的研究与发展,在提高企业意识方面也将是重要的。

钢铁工业在研究开发的效率化方面,今后应该注意的是研究的范围。钢铁工业的研究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三个方面:1)关于钢铁制造及钢材的研究;2)钢材的加工方面的研究;3)使用成品产品时性能方面的研究。钢铁企业要将这三种研究领域的任务全部承担下来是有一定困难的。例如,第2)项加工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和用户在一起共同进行,又如关于第3)项性能方面的研究,最理想的是在国家或公共的水平上进行。而且必须考虑到效率。

[スチールデザイン 1978年《科技政策专辑》39 ~ 42页]

————————

* 三研究所即指基础研究所、产品技术研究所、生产技术研究所——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