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万平方英里的冰雪和严寒。冰是明耀夺目的,但并不晶莹剔透。一望无际,灿烂而不透明的茫茫白色呈曲线状向着地球极地区的地平线蜿蜒伸展而去。

南极区和北极区是十分相似的,同时,它们的差异也是极其显著的。北极地区是为大陆和岛屿所环抱的一个浩瀚大洋;地球的南部尽头却是大部分淹没在以吨计的冰雪之下的一块大陆。两个极地区的冰也是颇不相同的:北极覆盖的是由海水凝结而成的略带咸味的冰;南极陆冰却是淡水雪挤压所成,世界上最长的单个冰块就是由它融化而来。

南、北极区都是不断流动着的洋流的补给源。在漫长的极地冬季,因海冰的形成而剩下的盐分加大了周围水流的密度。这些较重的海水下沉,由此而生的对流搅动了165英尺深处的水层。这些密度变化导致运动发生,并成为深水循环体系的一个要素,在此深水循环体系中若干层厚度不一的水正朝着不同的方向环绕全球运动。水依温度和盐度而分层,温度和盐度还决定着密度,而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世界各地的水或涌升成上升流,或沉降成下降流。

虽然极地水最终不可避免地要注入主要的大洋,极地冰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每个极地区都是一个冰山源,而冰山,这些幽灵似地游荡在海上的巨船在水面上却不过只显露了它们体积的七分之一。大多数北极冰山在格陵兰的西部海岸崩解;然后,它们向南漂移,直接威胁着北大西洋的航运通道。气势更加磅礴的是南极的冰山,在向北挺进时,它们展示给世界的是一种平顶的,悬崖般陡峭的外观。

冰山可能飘散开来并为人们所观察到,但极地区本身对于人类来说却始终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极地冰的很多深部形迹和特征还是一个未知的“谜”。世界上再没有其它地方,人类同大自然的较量是这样罕见。狂暴凛冽的极地寒风昼夜不停地扫荡着茫茫的雪原,在其上雕琢出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形状。而冰本身的压力和重量则是造成许多地形奇迹的原因,如开阔的冰隙,锯齿状的雪峰和气象万千的冰瀑。阳光照耀在冰雪铺就的表面上造成了融水,这些融水穿过冰原而开凿出一条条的水道。阳光的热量还帮助制造着冰川雪,或叫做永久积雪,一种介于冰和雪之间的物质。阳光又烘烤着石头和岩石,使它们逐渐穿透覆冰。融化而又重新结晶的冰在冰川中造成冰层,这些冰层记录着岁月的流逝,恰似树轮记录着年代的变迁。

或许,南、北极这冰封之地——寒冷世界最有价值的特色就是它们呈现在好奇的人类面前的极度反差或叫做衬比了。

大陆以北

北极世界是一个海的世界——地球的北端是一个浮海冰块星罗棋布的大洋。那里不存在有标示北极位置的陆地。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地区并不像稍南部陆块的内地区(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那样寒冷——即便是在北极,大洋也使天气变得较为柔和。

按照传统,地球上高于北纬66°33′03的部分规定为北极区;因此,它包括加拿大、美国、苏联、芬兰、瑞典和挪威的部分地区,以及格陵兰岛的大部分。但北极世界更恰如其分的定义或许应是没有树木生长的北部地区。就像山脉有一条树木生长限(再往上气候就不再适于种植树木)一样,地球也有这样一条生长限。在有些地方,这条生长限大大向北推移,超出了北极圈规定的范围,沿北纬75°线而蜿蜒;而在另一些地方,它又南移,靠近加拿大的丘吉尔角,绕过诺姆、阿拉斯加,远抵丹麦哥本哈根——北纬56°处。很难用非同寻常的言辞来描绘北极。持续不断的劲风;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以及短暂而凉爽的夏季;极低的降雨量(甚至低于世界许多沙漠区);永久性的冻土(终年冻结的底土层)——这一切便是北极的特点。

3.10.1

水是北极景色中的主要内容。夏日,朝着北极飞去,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冻结的土地,尔后是边缘处的盈盈海冰。向北再飞几英里,黑色的洋水开始闪现,渐渐地变为较浅的绿色,洋中星缀着碎冰块——大块浮冰的碎片。海的下面是洋盆,它像地表的其它部分一样有褶皱也有断裂。它的主要形迹是罗蒙诺索夫海底脊岭,它把此冰洋洋底分隔为太平洋侧畔的美洲盆地和大西洋侧畔的欧亚盆地。

北冰洋水流是世界大洋体系的一部分,其流出量的60%注入斯匹次卑尔根和格陵兰之间的大西洋。由于大陆堰洲的拦阻和地球的自转,几乎没有水从北冰洋流往太平洋。相反,北冰洋流入量的35%系来自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其它水流大部分系经挪威海而来。

不同于南极区的是,北极区业经勘探,并已有人定居。最早的探险者是来自欧洲的海员,他们热望找出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捷径”;遗憾的是他们的努力最后为源源不断的大块浮冰所阻,虽然这并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亚北极区的居民主要是蒙古族人——北美爱斯基摩人,各种西伯利亚族人和欧洲拉普人,据信,所有这种族的人都是部分蒙古血统的。在这个种族身上肯定有着某种生理上的原因,使得他们特别易于适应寒冷的环境。然而,还是要求有许多后天培养起来的适应能力。房子必须造成双入口式的,从而形成一把“热锁”,使屋内的温度不致因进进出出而降低。这里还存在着一个人雾”的问题,这种雾笼罩在村落或住宅区的上空,是人和动物呼出的气体冷凝而成的,或是火焰燃烧而产生的。在先进技术得以引进之前,非蒙古族的人们也不得不采取这种生活方式。

大洋以南

北极是一个为大陆环抱的大洋,南极却是一个为大洋环抱的大陆。因此,北极的气候受大洋的陶冶而柔化,南极却是大陆气候的一个极端。地球上最低的气温——包括一次为负126.5°F的——测得于南极。年平均气温则低达负67°F。

3.10.2

地球最南部的大陆大致呈环形。Palmer半岛朝着南美洲延伸,大大超出了南极洲的范围,并不时为山脉所中断,这些山脉乃系安第斯山脉的延伸部分。冰和雪是南极风景的主要特色,然而,还有着海岸悬崖,它们受着风的雕琢,并过于陡峭而难以存留积雪。在某些地方,夏日(南半球:十一月——三月)的阳光升高了冰封的温度,使盖雪较薄的地区逐渐露出于外。散布于崎岖不平的海岸山脉中的是无冰的谷地,南极探险者把它们叫作干谷。

正像北极区的边界很难准确确定一样,南极区的边限也很难精确划定。天文学家规定南纬66°33′3为南极圈理论上的界线。这条界线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的旋转而确定的。它与阳光的方位角规定了南极区——就像它的北部对应区一样——是一个长达6个月的昼和夜交替出现的地区。

南极更为理想的边限可能是南极汇聚圈,在此汇聚圈上,向北流动的较冷而咸的水沉降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较暖和水流的下面。这条边限大致位于南纬60° ~ 50°之间,向火地岛纵深处推进了300英里。它是一个形状颇不规则的圆圈,标志着在表面水温和在海洋上部生物类型上的截然不同。

南极区最为壮观的边界或许就是那宽几百英里,冬天紧箍在大陆上,坚实而几乎难以穿透的冰环了。夏天,当它不再是那样地坚不可摧时,紧挤在一起的大块浮冰开始向北漂移,直到为大陆堰洲和强风挡住时为止。这时冰仍然十分厚,足以挡住大多数海船,使它们难以接近南极洲。

南极陆块是一块最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大陆。它仍然处在冰期时的冻结状态,“客人”紧闭着大门,与世隔绝,孤零零地耸立在地球的南部尽头。只是在上一世纪,人类的足迹才开始踏上这块多少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作“南方未知土地”的大陆。迄今,人们对于南极洲的了解仍然十分肤浅。它影响着全世界的天气,这是世所公认的;但影响到何种程度,又何以会有这种影响,则存在着种种揣测。众所周知,大部分冰层下隐伏的是陆地:但这块陆地的广度和地形则仍有待确定。看来,它的东部可能是一块陆区——东南极洲,而它的西部则可能是一系列类似于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岛屿。

北半球最广阔的冰区是北极的浮冰块——冻结海水的漂浮板块。它随季节而扩张和收缩着,但即是在8月,它也几乎要从巴罗角、阿拉斯加一直延伸到极靠近西伯利亚、格陵兰和加拿大群岛沿岸一带。诚然,南极也产出有海冰,但那里的海冰比这里的要薄得多。

3.10.3

冬季,北极浮冰块向下生长延长,平均厚度可达8 ~ 12英尺。由于上覆冰层是一种非良导体,阻止着水里的热量为大气吸收,也就阻止了冰块的进一步生长。从8月到来年3月,海冰的体积扩大近一倍。新冰叫作年冰或冬季冰它不同于由季节到季节长期存在的极地冰。

浮冰块虽然那样广阔和气势磅礴,却不是一种稳定建筑。它几乎处在永恒的运动中,扭转,转动和裂解成较小的块体。由于这种碾磨作用,碎冰片粗糙的外缘逐渐磨平,最后往往成为圆圆的形状恰似薄煎饼,直径为20 ~ 40英寸的小块碎冰。在寒冷的冬季这些薄饼状碎冰再度冻结在一起,形成带鳞片的冰席。凝结于特别平静的盐水体上的冰有时无需浮冰块间的这种碾磨作用也会取薄饼之状。碾磨压力还常常造成冰脊,从而使浮冰块表面发生畸变。由于风、浪、潮、流的推动和拖曳,冰丘和龟裂产生。而由于冰丘的出现,碾磨作用更加剧烈,这是因为冰丘那像船帆似的冰面可以阻截海风,从而可以使它更快地漂移。

海冰块裂解成碎片后,其中较小的块体——测宽可达若干英里——叫作浮冰。宽得足以行驶船只的裂缝叫作浮冰间,为冰完全围合的冰间水面叫作冰穴,它来自俄国人对“洼地”或“开口”的称呼。浮冰间和冰穴都是由浮冰块和浮冰的碾磨作用造成的。在北极区无冰水面积冬天为5 ~ 8%,夏天为15%。

相对来说,海冰是一种颇为复杂的物质。它的物理性质取决于温度、含盐量、结晶构造和气泡。盐在固态冰里几乎不会溶解,大部分盐捕留在液态卤水袋里。海冰形成时的气温越低,冰的盐度就越高。然而,随着冰温的升高,尤其是当它接近熔点时,卤水会由冰里逸失,从而使冰的盐度大大降低。由于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地使盐从海冰中迁移出去,故爱斯基摩人一直把海冰当作一种饮水站。

淡水冰

经计算,覆盖着南极洲的冰块几乎容纳有世界全部冰和雪的90%。此淡水冰块是由2万年的雪积压而成的。雪转化为冰要求有时间、风、太阳和雪层压力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将驱走雪粒间的空气,使晶体压实。这个过程持续多年,直到一种既非雪又非冰,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冰川雪的物质形成时为止。这种物质比雪稠密,因为冰粒已开始互相连接。再过些时日,上覆层的重量再加大,这种冰川雪就会变成冰当然,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夏天,温度不能过高,以免冬雪发生融化。

南极冰块是一个冰川,平均厚逾1英里,测宽2500英里。冰川并非是平顶的;除了风的雕琢和阳光造成的无规则融化外,冰还有着滑动的趋势。大量的固态物质,不管是冰川的冰还是地壳下的岩石,都表现出一种通常与液体有关的塑性。如果遭受到突然的作用力,它们会显得又硬又脆;但如果这种作用力是持续而缓和的,则它们就会流动,虽然是缓慢的。由于这个原因,覆盖着南极洲的冰川,正沿着由地形和重引力所规定的路线而向着大陆的边缘滑动。

另一种固态淡水冰为发现于北冰洋咸水浮冰中的冰岛。冰岛是罕见的,但由于它们非同寻常的厚度,它们很容易被人发现。浮冰的厚度与浮冰块一样,只有8 ~ 12英尺,但冰岛的厚度却可达200英尺。它们是断裂自格陵兰或(更可能)埃尔斯米尔岛上冰川的厚块。由于冰岛巨大的厚度,它们比浮冰要稳定得多,因此,在动荡不停的北冰洋浮冰块里它们也就更不容易被碾碎或压裂。

浮冰山

冰山有两种类型—北极型和南极型。北极型冰山是由断裂自大陆冰川的形状不规则的冰堆积而成的呈锯齿状的山峰;南极型冰山则是环绕南极洲的巨大冰架崩解而成的平顶厚块。

据冰川学家称,常见的北极冰山是在格陵兰的冰川抵达巴芬湾水域或格陵兰海时碎裂或崩解而成的。失去了陆地的依托之后,冰块交替地受到涌浪和潮汐的袭击,并因而裂下许多碎片。一年内可以崩离下多达一万座的冰山,其中一些可以高耸于水面之上500英尺,而其体积的85%则仍然浸没在水中。海流和海风把冰山推往北大西洋,由那里,它们再随拉布拉多流漂向Stream湾,从而对大洋航运业构成一种真正的威胁。当代最引人瞩目的一次海事灾难就是由北极冰山造成的。它发生在1912年,为人们誉为不沉之船的“Titanic”号撞到一座冰山并沉没了,1500人因此而丧生。

3.10.4

当这些冰山继续向南漂浮,进入百慕大和亚速尔这些较温暖的水域时,它们开始融化,大量淤泥、卵石、岩石和大块漂砾开始向着海底沉积。这些陆源物质是冰川在大陆表面滑动的几千年里,刮擦大地,夹带而来的。发现于南半球水域的平顶冰山在北极水域是找不到对应物的。这些平顶建筑测宽可达100英里,正面就像陡峭的悬崖。南极冰架不同于北极冰块,它不是由海水冻结而成,而是淡水冰川盖的外延部分。因此,它是一个更加恒久的形迹,并要比北极海冰厚好几倍。南极冰山可以高出于海面250英尺。向北直到南纬26°巴西圣保罗所在纬度)处都可以看到这种冰山,南极冰山要比北冰洋的浮冰大得多,它们可以把碰到的任何海冰碾成碎片。

冰上形迹

辽阔浩渺的极地区,初看上去,就像一块冰雪铺就的完整无损的风景胜地,然而,在这冷峻的美色下面却掩藏着许多表面坚实实则危险,甚至触目惊心的形迹。水上之冰——冰块,经受着巨大的水平压力,因此在浮冰的中央形成了高压冰脊。如果水平压力极其强大,浮冰甚至会互相迭置,在另一块浮冰上面堆积成块。偶然,一片碎冰会冻结在翻转的位置上,从而造成一种罕见的建筑,可以为猎人提供隐蔽或藏身之所。

南极冰架,由于其非同寻常的厚度,受压力的影响比浮冰块要小得多。在冰川盖向着海洋推进时,它继续覆盖着海水,就像它以前覆盖着大陆一样。在像罗斯海这样的受保护区,冰川冰因每年添加的约20英寸厚的积雪和相对较暖和的海水对冰架底部的融解效应而逐渐变得平坦起来。系泊在陆上筏子般漂浮着的冰架在某些地方厚逾2000英尺,最宽的部位宽500英里。罗斯冰架表面积为160,000平方英里,它几乎和大陆法国一般大。

覆盖陆地的冰也具有着鲜明的特色,尽管就般意义来说,它的丘陵和溪谷间的悬殊不那么大,较之大陆地形也更为平坦光滑。最不寻常,或许也是最危险的建筑可能是冰隙。它们是冰在越过一个隆起形迹,如一座小山时由于应力作用而在冰面上造成的开阔裂缝或裂隙。冰隙有着陡峭的坡壁,顶部可宽达数码,楔形底深150英尺。南极洲有一些巨大的冰隙,开口测宽100码,深200英尺,长数十英里。由于越过一个悬崖或滑下一个陡坡而产生大量裂隙和断裂的冰川造成一个冰瀑。当冰隙相互交叉时就形成锯齿状的冰峰或冰柱,称作冰塔。

冰隙常为雪桥掩埋,这些雪桥是当冰隙两侧的风雕雪檐因新的降雪而在冰隙开口的中部相接时形成的。随着冰盖的形成和更多积雪的充实,这些雪桥可以变得相当坚硬,足以支持一个人和一架雪橇的重量,当然要支持像Sno-Cate(供在雪地行驰的履带式车辆。源自商标名。)这样的重型运载工具通常还不行。用于南极的汽车之类运载工具的前面往往有一个电冰隙探测器,它伸出在运载工具之前30 ~ 40英尺远。探测器浅碟状的圆头向雪里发出电脉冲,造成一个电场。如果雪下面的物质发生变化,就像在冰隙处会发生的那样,监测电场的仪器就会记录下这个变化并发出一个警告信号。

3.10.5

造成雪檐和雪桥的凛冽极风还可以雕琢出称为雪波的自然建筑,雪波一词来自俄国人对车辙或纹路的称呼。所谓雪波即一连串有峰又有谷的波浪状雪脊,是风扫荡平坦的雪表面造成的。

风还可以在雪中造成低地,但雪洞却不可能是它造成的。以冰勾勒轮廓的雪洞更可能是由融水造成的,这些融水在雪中开凿出一条条的水道,而这些水道最终总会获得像雪桥覆盖冰隙一样地覆盖着它们的雪顶北极熊在发现这些雪洞后,往往把它们作为穴窝。

[The Ocean World《雪帽》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