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412日中午12时(格林威治时间),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凌空而起,细长的烟云在天空中伸展,云端处乘员舱内约翰 · 扬和罗伯特正在大声交谈。这时也恰巧是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进入太空20周年。1961412日苏联少校尤里 · 加加林驾驶东方1在宇宙中作了绕轨道一周的飞行。由他开始的宇宙航行,现在由于哥伦比亚号的完美飞行,即将在未来的年代里繁荣成熟:去太空作定期旅行,将成为人类一个新的生活领域。

直接参与空间运输系统”1号(STS-1)飞行工作的全体人员在“哥伦比亚”号此次飞行前几个星期里神经上一直感到负担很重,他们对长航的成败负有责任。他们认识到,问题不仅仅是整个行程中两个宇航员的生命,更涉及到美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宇宙航行的未来以及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因此,“哥伦比亚”号试飞的54小时,对于他们永远是难忘的。

原定4月10日星期五发射的计划被取消了,并且不得不推迟两天进行。这对所有参加者来说,都是一次沉重的、令人失望的打击。故障出在机载计算机设备。它的主要系统由4台同样的备用计算机组成。其中一台在最后时刻碰到了问题。尽管还有第五台后援计算机可补入系统,但为时已晚。发射前20分钟,这台备用计算机投入运行并接入数据一致电路,主计算机向它输入了一个错误的计时信号——“抛锚字”(Anker-Worte),使得两者之间出现40毫秒定时差,妨碍了正常的同步。这种故障的发生完全出乎意料,后来的调查表明,这类反常结果的几率只有2%。

正式发射的4月12日恰逢复活节前的一个礼拜天,这天阳光灿烂,发射时间T的逆计数完全按计划进行,比12年前第一次“阿波罗”飞行更加顺利。发射时间T之前9分钟发射顺序已由机载计算机设备自动监视,到了T之前25秒,机载系统进入控制阶段。作为历史上第一架航天飞机的“哥伦比亚”号自己点燃了它的三台主发动机。3.9秒后,达到了它的全部推力的90%。助推火箭的发射也如原计划进行,它穿过了内部点燃的6米长火焰,发射的时间竟然与之不差分毫哥伦比亚”号顷刻腾空升起,以大约的加速度急速上冲(“土星”5号的发射较慢,加速度仅为1.25 g)。这时当地时间是7时零3.9秒。

预先编程的100度的滚动操纵,使航天飞机能从飞行轨道准确到达所要求的位置和方向,在这个程序引导下,“哥伦比亚”号依照飞行计划上升毫无偏差地进入运行轨道。三台液体燃料主发动机和两架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的总推力超过3000吨。后者使用特强烈性火箭燃料PBAN,这是一种固体化合物,其中70%的铵三聚物作为氧化剂,16%的铝粉作为燃烧物,另外一些氧化铁用以控制燃烧的速率

沉着的机组人员

航天飞机机载生物医学遥测器指示出,在发射过程中克里平的心跳快达130次/分。而已经四次进入宇宙的宇航老手扬,他曾作为“月球漫游者”电力自动车之一的“阿波罗”16的指挥员登上月球,此时仍旧保持着沉着冷静,他的脉搏频率为8590次/分。稍后,当推进剂外贮箱脱离机体时,才提高到110次/分。

发射时间T之后2分11秒,也即燃烧结束后4秒,助推火箭按计划脱落。它们分别攀附在降落伞上,溅落到离预定目标不到5海里的海面上,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被发现,再由专用船舰捞起供日后重新使用。

发射后8分40秒,主发动机熄火,这时“哥伦比号升到24公里高度。T之后9分2秒,已排空的外贮箱脱落,到10分32秒,两台轨道机动发动机OMS)首次开动,OMS的总推力为5400千磅达。机动发动机在计算机控制之下,持续运转86.5秒,把航天飞机绕地球环行速度加速到的52米/秒。此时航天飞机已处于运行轨道上,在没有推力的状况下,以此速度上升到241公里的高度。OMS第二次开动在T之后44分2秒,持续75秒,使“哥伦比亚”号速度再提高42米/秒,它的环行圆周为2457×2476公里。

有效载荷舱

航天飞机机组人员紧接的一个重要行动是打开“哥伦比亚号的有效载荷舱。指挥载荷舱舱门开闭的控制台就在乘员舱后面的遥控操纵臂旁边。坐在乘员舱里透过舷窗,长长的载荷舱便一目了然。18米长的“谷仓”门的打开,对于计划的成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舱门关闭时覆盖了机载冷却系统的4块辐射平板,而后者只有在“看到”宇宙中黑体时才能发挥作用,散发过剩的热量。每块散热板为3×4.6米,冷却蜗杆由于氟氯烷冷却剂贯流其中而渐渐变细。前两块板各有68根蜗杆,而后两板各有26根,管道总长约为1.5公里。辐射总面积111米2。它们对于航天飞机有着生死攸关的重要性,如果有效载荷舱舱门出于任一原因而不能打开的话,飞行任务必定立即断送。

舱门的开启和试关按计划在T之后1小时437秒实行。此后25小时又5分钟内它一直开启着。在此期间,机动发动机又运转了两次;T之后6小时20分49秒,OMS-3点燃29秒,而OMS-4在T之后7小时5分35秒,点燃33秒。这样使得扬和克里平进入了2685×2667公里的新轨道。

发射后1小时53分,从航天飞机上第一次发送电视图像,从图像上可以看到开着的有效载荷舱和哥伦比亚号的尾部,宇航员们发现,在上升过程中,两台轨道机动发动机外壳上的防热罩有些损坏。更多的是玻璃纤维瓦砖的丢落或损坏,可能是因为发射时强大的声学负荷所致。然而,对于再入过程中所涉范围内预期的热学,结构学负荷的精确的分析指明:外壳材料石墨——烷氧化合物的温度不会高于280° ~ 350°C,也就是说,不会达到上升过程中420°C的高温,因而不至于损坏。正如航天飞机返回后不久所观察到的那样,“哥伦比亚”号上30800块防热瓦组成的防护外壳,除了机动发动机上及另外极少容易修复的损失外,其余的都完全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在返回地球余下的一半时间里,宇航员们根据原定计划执行了一系列任务:开动位控小火箭发动机,启动机载导航系统,供电设备及其它成套装置。这样,一直到试航的最后阶段,对“哥伦比亚”号作了一系列基本的试验。另外他们还附加发了更多的电视图像,在T之后13小时及37小时享受了两次八小时睡眠。

4月14日早晨,发射后49小时,扬和克里平开始了返航的准备工作,比原计划提前半小时。在50小时29分,有效载荷舱舱门第二次即最后一次关闭并且上了闩。到53小时17分20秒,克里平开动了机载液压系统三台联氨发动机中的两台(APU-2,3)。此后不久,53小时21分32秒,轨道机动发动机OMS再次点燃,以降低速度,脱离轨道,持续21分左右,以使飞机速度减为90米/秒。此时“哥伦比亚”号已进入第36圈运行。液压系统第三台发动机在53小时43分13秒启动,这是唯一真正被带回的一台发动机。

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后,在122公里高度上,“哥伦比亚”号速度为25倍声速,此后20分钟内,它继续超音速飞行,同地面的无线电通讯中断。机身陷于强热玫瑰红玻璃等离子体之外的“钟罩”内。机头及机翼前缘的最高温度达1500°C左右。

无线电通讯中断直到54小时8分30秒才结,这时飞行状态是飞行速度马赫1高度57公里。“哥伦比亚”号作为历史上第一架装上机翼的载人飞行器,以其难以置信的完美表演闯进了至今不为人熟知的马赫与马赫25(M25)之间的飞行领域。现在,航空动力学教科书看来必定要改写了。

离开着陆还有12分钟,再无特定的空中作业要完成。着陆前70秒,“哥伦比亚”号在3600米高空由左向机动转弯转变成直线飞行,速度减至640公里/小时,下滑角22°——它已成了一架99吨重的“巨型”滑翔机,一辆飞行货车。

在约翰 · 扬指挥下,放下了主起陆架,飞行速度350公里/小时,13秒后又放下了机首起陆架。“哥伦比亚”号在空中盘旋45秒,然后着陆在跑道上滑行3000米,安然停住。

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一片欢腾,25万人热烈欢呼“哥伦比亚”号处女航成功。地球上第一架真正的航天飞机终于安全返回地球。STS-1计划在54小时20分52秒的航行后,以百分之百的成功完满结束。从此打开了人类进一步宇航的道路:到太空旅行,将成为人们一项定期活动。“哥伦比亚”号第二次飞行STS^2,指挥员由乔 · 恩格尔担任,驾驶员是理查德 · 特鲁里,定于今年9月30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