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十年间,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然而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遭到日本、西欧和苏联的挑战,尤其是日本,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气势。美国“对日戒备”的舆论日益高涨,它们之间的摩擦与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这种摩擦与竞争,已逐步从贸易摩擦、商品竞争演变力与国家地位和军事战略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战。

1986年,美国商业部的一份报告中分析:“高技术的优势地位,保证了美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失去这种优势地位,就有可能给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美国的高技术优势是美国作为世界“宪兵”,能够控制和统治西方世界的关键,是对苏联战略的重要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曰、西欧和苏联把发展高技术看成为自身生存所采取的重要战略方针。日本视美国为追赶目标,美国把日本看成最主要的对手。因此,美国总统里根于1986年8月14日签署了一项法令对付日本在高技术领域内的挑战。里根说:“最近几年来,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已对美国在诸如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光导纤维和机器人等高技术工业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在分析日本成功的原因时,其中有一条即日本全国协同努力、搜集、翻译和运用外国的科学技术情报。日本为了得到别国的科技情报,明买暗偷,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从他国挖走高技术研究人员。发生在1982年6月的工业间谍事件,就是日本的日立制作所、三菱电机公司猎取美国IBM公司的软件技术,结果被美国发现,受到民事诉讼。日本所以冒这样大的风险,是因为在电子计算机产业,日本的硬件技术领先于美国,而美国的软件技术则胜过日本。可是,美国控制着计算机市场约80%,贸易盈余额从1970年起的十年内由11.6亿美元增加到68.4亿美元。1981年日本却只占世界计算机市场的13.1%,产值为67.0亿美元,而美国为57.7%,产值是295.3亿美元。对此,日本是不甘心的。因此猎取美国的软件技术事件就出现了。

高技术战争,以美日间最为激烈,西欧、苏联也参与进来,形成多国争雄的态势。

一、高技术战争态势

1. 贸易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竞争

在当今世界上贸易的竞争,即产品的销售,实际上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谁的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谁就有可能战胜对手。这在一般技术领域内,还不明显,而在高技术产业中就十分显著了。在尖端技术领域,日美技术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有些领域日本已超过美国。拿技术密集型产品(精密机械、电气机械、精细化学等)在世界出口额中的市场占有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日本与美国、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的技术水平。在七十年代后,日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比例大幅度增加,1981年已超过20%,与美国不相上下。在出口市场比例扩大的同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也在稳步增长,1981年日本已达到70%,大大超过其他国家。说明日本的高技术在某些领域已在欧美之上。

2. 技术贸易发生重大变化

日本原是一个技术输入国家。从战后一个第三流国家,一跃成为经济大国,主要靠技术立国。日本国土小,资源不足,战后经济十分困难,为了自身的发展,它不得不从别国进口技术。用日本学者的话说:“立足于原有技术的巧妙运用或改进,走出一条失误较少的技术开发之路。”日本在利用别国的技术走完它的“追赶阶段”之后,开始进行技术输出了,而且很快成为技术输出大国。日本从战后到八十年代初,技术进口与技术出口之比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以新技术贸易额为例,进口额与出口额之比,1981年为100:70,到1976年度为100:150,1981年达到100:270。出口额大大高于进口额。其中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额占全部技术出口额的44%。所以,美国和西欧都感到日本的威胁,日本现在已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大国。

3. 日美技术水平比较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选用从1953年到1973年间全世界500项技术革新项目以及国别分布情况,按顺序为美国、英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在战后的十多年,日本在技术革新方面无所建树,基本上等于零。而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技术革新时有建树,超过了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一跃居于第三位。需要指出的是,在工业领域内的技术革新,日本还超过美国。

在尖端技术领域,据日本100个研究所所长的意见,日本在机器人技术、集成电路、光通信技术和新生产工艺的“生产技术”已居美国之先,占有优势地位;而美国则在宇宙开发、航空技术、原子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方面占优势地位。至于电子计算机技术,日本在硬件上占优势,美国在软件方面占优势,两国平分秋色。

从产品优势看美日两国的技术水平,根据日本方面提供的资料,在55个高技术产品中,日本“略高于欧美平均技术水平的”或“超过欧美技术水平的”有48个。随时间的推移,日本决心有更多的产品超过美国的水平,在世界市场中站住脚,以战胜对手美国。这不是日本的吹嘘,它们正在这样赶超。

二、发展高技术动向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标志。因此,不仅发达国家在制定高技术发展战略,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寻找加速发展高技术的途径。

技术战早已从地球上的激烈竞争发展到宇宙空间,从一般技术扩张到高技术。现在我们看一下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几个发达国家发展高技术的动向。

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的多层次、多手段空间反弹道弹防御系统。这个计划拟20年时间实现。星球大战计划第一阶段的研究费用就高达260亿美元,相当于“阿波罗计划”的全部开支。

“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以军事目标为主的多目标计划。旨在取得对苏联军事战略优势/保卫美国及其盟国的国土不受苏联洲际导弹的攻击,维持高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并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来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星球大战计划”的军事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它重点研究的项目是:高能武器,如高能激光武器和中性粒子束武器;动能武器,如电磁加速轨道炮、灵巧火箭;监视、截获和追踪系统;未来弹道导弹武器;作战、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等。因此,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军事计划,但它可以达到为政治、军事、科技、经济服务等多项目标:

1. 取得对苏联的实质性战略优势

里根政府上台之初,便认为扭转军事上不利地位,重振美国国威、加强与苏联争夺霸权是它的历史使命。尽管近几年内美国增加了军备,但美国的陆基导弹仍略逊于苏联,而且苏联战略导弹的发展速度比美国快。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向空间武器发展,从控制太空来取得对苏联实质性战略优势。“星球大战计划”无疑使苏联至少在心理上产生明显的不安。

2. 保持高技术领先地位

美国在世界上不但具有经济优势,而且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已从顶峰开始下跌。它与日本、西欧、苏联之间的技术差距日益缩小。重新保持这种优势,是美国的宗旨。通过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的发展,从而继续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3. 刺激民用技术,发展本国经济

整个“星球大战计划”中研究的技术,不仅仅用于军事,而且可以直接转向民用。将高技术应用在民用产品上,就可以开拓出许多新产品,在民用工业中产生第二效益,从而增强民用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提出之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西方盟国仅给有限的支持。到目前为止,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和意大利都表示愿意参加星球大战计划的部分技术项目的研究工作,但法国反应谨慎。

而苏联及其盟国则表示坚决反对。认为“星球大战计划”是美国采取的危险步骤,将影响到美苏核裁军谈判,大大增加世界发生核冲突的危险,极大地威胁着各国人民的安全。

针对“星球大战”计划,法国总统密特朗在1985年4月提出由西欧国家合作发展的尤里卡计划,该计划在1985年7月由欧洲十七国外长及科技部长会议上正式通过。尤里卡计划其目的是在缩短西欧与美国、日本之间的在高技术领域里的差距。为了在高技术领域中与美日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早在尤里卡计划之前,西欧的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发展自己高技术的计划,如法国五年电子发展计划、英国的阿维尔计划、联邦德国的信息技术计划以及欧洲共同体的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是尤里卡计划诞生的催产素。因为西欧各国不能对高技术发展保持沉默,它们认为提出自己的高技术计划是对美国的抗衡。

尤里卡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战略重点,是研究开发信息与通信、机器人、材料、工艺、生物技术、海洋技术、激光、环境保护及运输技术。这些技术都是高技术。足见该计划的强烈竞争性。

日本发展高技术更加活跃。日本政府和各企业对发展高技术的兴趣甚浓,态度极为积极。日本人普遍认为“没有高技术,企业就无法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所以,各行各业都竞相挤入与高技术有关的行列。为此,日本在1981年开始执行“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确保宇航工业、原子能、新能源工业、信息处理工业和生物产业的建立。1986年3月8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决定了日本今后发展科学技术的“科学技术政策大纲”。该大纲由三个部分组成:1. 基本方针;2. 推进重点对策;3. 重要研究开发领域的发展。他们确定以基础研究为中心,振兴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尤其是重点发展基础的、开创性的科学技术。今后重点研究开发领域是物质材料方面的科学技术、信息电子方面的科学技术、生命科学、软件方面科学技术、宇宙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技术。

苏联意识到自己的电子技术已落后西方十年,为了对付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正在研究数十种对付美国的措施,如发展小型太空导弹和太空雷达等武器来摧毁太空导弹发射站;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同时发射一些假导弹或采取使弹道导弹的弹道变幻不定等方式来扰乱美国的太空防御系统;增加导弹弹头的数目,从而削弱这种截击系统的效能。这样也就使苏联的高技术得以长足的进步。

三、高技术开发与对策研究

“高技术”一词的出现还是八十年代初的事,目前有关高技术的定义尚不统一。美国一般认为高技术是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技术评价。凡是研究和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科技人员在雇员中的比重、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这三项指标超过一定标准时,就称为高技术企业。

日本则把以当代尖端科技和下一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群称为高技术。诸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光电子、通信设备、空间技术、电子机械、生物技术等均属高技术。

法国则认为高技术就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不论哪一种说法,都认为高技术既包括尖端技术(或新兴技术),又包括在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产品。

高技术,顾名思义,其特点也在一个“高”字上。即高技术密集型、高投资、高效益、高风险性、高速度、高竞争性和高渗透性。

未来高技术战的发展趋势

1. 以高技术领域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战带有全球性。在全世界范围内看,研究和开发高技术已形成以美、曰、西欧和苏联为主角的多头争雄局面。

2. 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趋势加快,谁能加快这一过程,谁就能占领世界市场,取得主动。

3. 以高级科技人员为对象的人才竞争加剧,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科研体制已为各国所重视。

4. 在世界上技术市场形成,技术贸易额比重逐年增大。

面对这一趋势,研究我国的追赶措施以及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就成为迫切的问题。显然,振兴我国的高技术同样具有竞争性,如果我国不从现在抓起,到本世纪末就会大大落后于人。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纵观各国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经验,发展我国的高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制定我国高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突破口,在微电子技术、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瞄准国外目标,进行跟踪研究,争取在某些领域有重大进展。

2. 实现国内科研单位、高校对外开放,创造吸引国外第一流科技专家来我国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有条件的城市建立高技术开发区域——科学工业园区,以形成一个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殊环境,发展我国的高技术。

3. 高技术战的竞争基础是人才争夺与人才培养。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制定培养高技术专门人才的规划,应当从长远着想,同时又要对现有的高技术人才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4. 促进科研单位、大学与企业界结合,使高技术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形成高技术产品,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