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1克重值2日元,牛肉1克值4日元

在日本九州市,有一家三井经营的生产尖端产品公司。它是从生产半导体用的引线框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因产品的独特性而引起了人们的注目。用压榨机就能从细长金属线带顺利地抽出了引出线。这是半导体所必需的材料。

引出线1克值3日元,一吨重的家用汽车的价格大约200万日元,1克只值2日元。可见引出线的价格以1克计算正好是汽车的一倍半了。但生产汽车就太费事了,不仅资本大,而且还要发动机、车身、薄板,轮胎等。经过加工和组装后,汽车每克重量也只不过值2日元。相比之下,引线框的生产过程简易得多,但它的每克重量还值3日元。

汽车是日本工业产品的代表,正因为汽车每克重量降到了2日元,日本汽车的国际竞争强,但从附加价值而言并不算高。牛肉每克值4日元,正好是汽车的两倍。也许有人会说东西不一样,正因为不一样,对它们进行比较也是很有趣味的了。

资源小国的有利之一面

日元的升值目前总算是处于固定下来的趋势了,因日元的升值,产业界摇摆不定。最近在报刊和电视上经常报道这方面的信息和文章。如依靠海外生产,国内就会出现空洞或在竞争中失利而破产或改行的信息等。

日本产业是靠出口获取利润的、出口量减少利润就下降,甚至出现赤字。在石油冲击时,日本产业也受到沉重的压力和严峻考验。然而在石油冲击后,日本又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这种结构的转变使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成长之路。为今后找到了新路子,即使日元再升值,也同样能冲破种种绊脚石继续向前发展。

回顾过去五、六年的情况就不难发现,日本的经济是太好了。各个企业也取得了大宗利润,无借债的企业也不断增加了。这在古代也是罕见的。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始终能保持着良好的经济状态的话,那倒是种异常现象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从日本走过的历程看,每隔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的异常现象。在尼克松冲击后,又发生了石油冲击。从以往的历史看,不景气现象是经常会发生的,可见对当前的不景气不应大惊小怪。有的企业可能会吃光老本,甚至出现赤字,要扭转这种局面的唯一办法是彻底改造企业结构,别无他路可走。

听说有一家纺织厂为了全部更换设备和彻底整顿停产了一年,并取得了成功。就在受石油冲击的1974年这一年把工资大约增加了30.3%。这连优秀企业也难于做到的事情。此后销路很好,但遇到这次不景气后,东西又卖不出去了。作者过去工作过的公司也因产品销路不佳,也曾有两个月时间实行了半天开工,在这样双重打击下,就必然出现赤字。若长期亏本下去,公司必然倒闭。

于是,各企业在逆境中总是采取减少产量的同时,积极改变经营体制。这使日本的经济改变了面貌,并出现了现在这样强大的经济势力。

这次日元升值的冲击并不是日本遇到的第一次。日本虽拥有大批剩余资金,但如果不能下决心大胆用这g钱来改变日本经济结构的话,那才是危险不过的。只有这样做,日本才有光明的明天,也只有这样做,日本才有生存之路。

昨天顺利,并不能保证明天也顺利。无论是哪一个民族,若只抱住以往的光荣史不放,一旦遇到困难,就惊恐万状不知所措了。这种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过去的事就应让它过去。

日本的经济向什么方向走下去?这取决于如何运用已积蓄起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个问题上。那么振兴未来日本经济的出发点应该是向高额附加价值型加工产业转变。有人说向软化经济或服务产业发展,但仅靠这些的话,连饭也吃不上。

美国虽搞了保护主义,然而未得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地国内产业出现了空洞化趋势。去年11月,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和博尔卡议长等美国要人都加入了对美国企业批判的大合唱团。于是,美国就想利用降低美元汇价手段恢复景气。

日本几乎靠海外供应一切原料和资源。并通过加工获得了附加价值,从而发展了本国的经济。日元升值后,一切进口资源的价格就便宜了。于是,无论汇兑比例怎么变动,只要能获得附加价值这一部分,日本经济的未来不需要忧虑。

与此相反,资源大国也并不是都是泰然无忧的。例如苏联的石油出口40%,但这次石油价格暴跌给苏联的打击沉重,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4%与石油有关,同样遇到石油价暴跌而使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受到损失。

据说曰美贸易摩擦成为华盛顿讨论的最大课题之一,但实际上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值只不过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1%而已。可见石油价格暴跌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更大。

这样一想,当遇到资源价格暴跌时,缺乏资源也并不都是坏的。在两次石油冲击中,日本尝够了资源小国的苦头。不过、资源这个东西只有通过加工后才有商品价值的6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通过技术加工的资源本身只不过是一堆石头而已。

日本的加工技术水平是世界第一流的,像现在这样资源供过于求的时候,显然对日本最有利。所以这次日元升值对日本来说,困难是临时性的,日本一定会重整旗鼓并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昂首阔步向前。

当然这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其前提是日本的加工技术水平必须高于其它竞争对手。从长远看,若某些领域的加工技术水平超不过竞争对手,这些领域的产业就会自己灭亡。

附加价值之差从何而来

附加价值是加工技术水平的衡量尺度。在前面已提到的引线框乍一看是个简单的东西,其实对加工精密度的要求是千分之一毫米。开始是用蚀刻即用照相制板技术生产出来的。但这种方法的成本昂贵,于是九州市的三井公司就改用压榨机抽出的办法生产并获得了成功。这个办法使成本大为下降,以至加工成本与材料费相接近。

1986年6月16日的美国商业周刊曾报道过这样消息:“到了九十年代,在美国销售的汽车中,约有一半左右也许用日本制造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日本的制造战略很高明,发动机和变速箱在汽车中是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日本就是瞄准着这两个产品。”确实日本不仅向南朝鲜和台湾地区供应发动机,也向欧美汽车公司供应发动机。

从1克重量的价格而言,发动机平均是4 ~ 5日元左右。但组装好的汽车每克重只值2日元。当然从技术内容而言,发动机和车体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比较法也许是过于草率。

附加价值是从何而来的呢?无论制造什么东西都要有材料,而材料是天然资源。天然资源是地球赐给人类的。在人类利用这些资源以前,天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就它本身而言是不用花钱的东西。

到了划分领土所有之后,才产生了天然资源的归宿,但更重要的是,挖出这些天然资源和运它的时候就要成本了。暂不去讨论稀有金属,就铁矿石和石油来说,在国际市场上无论在什么地方买,其价格是大致相同的。

日本几乎靠外国供应铁矿石和石油,但由于日本的运输业很发达,所以无论从世界上的任何天涯海角运1吨铁矿石只花1000日元就够了。其次是精炼工作,但世界上精炼的顺序都是先把铁放进高炉,其次再通过转炉及轧制工序,其所用的设备也几乎一样。

重要的是技术管理的比赛。制铁所利用转炉往钢水吹氧,关键在于吹一次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结构钢。日本的技术能达到百发百中,而国外只能达到70%左右的占多数。一次不成就要再第二次,这样成本就高了。日本的钢铁制造技术是世界榜首,就是这点差异就产生了成本之差。

这些制成的薄板到了汽车厂或电视机厂后,经过冲压、焊接、表面处理,制成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省力也采用了机器人。现在哪一个厂都在加强省力化,所以设备方面没有多大差异。问题在于设备的运转率和质量管理,若出了次品,产品也就没有销路,成本也就报废了,可见质量管理的好坏也产生附加价值之差异。

日本能幸存的是哪些产品

能卖掉的东西按计划生产的话,成本就明显下降。无论自己夸自己的技术多么佳,若用这种技术制造出来的东西不能按预定的计划销售出去的话,其生产也无法长期维持下去。而且销不出去,产量就减少,成本也就大大提高。

日本的产品是物美价廉,这是日本产品能在国际市场倾销的原因所在。按用户的要求能如期交货,也是日本产品的原价低的原因之一。我曾经亲手抓过麦克风的生产。现在每个磁带录音机里都装有一个或两个麦克风。这种小型麦克风的交货价格每一个约40日元,也就是一杯咖啡钱就能买到5 ~ 10个左右,这个价格在日本是正常的,但不少人对此感到惊讶,所以,外国人对这种产品的生产也就没有兴趣了。像这种独特产品的价格,即使日元再升值,再往上提高也仍有市场。它的重量是1.2克左右,每克重价格约为30日元。

1.1.1

其实,它用的材料是用0.2克铝做的盒子、一只值8日元的半导体管、薄的振动板、小的印刷板。另外就是组装费,因用全自动机组装,其组装费是微不足道的。若它的出厂价格为40日元,仍可赚到钱。就是以1克重的价格而言,磁带录音机是汽车的15倍。当然日本汽车在有些国家可卖到每1克值5日元。就是这样仍还是6倍。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日本今后能幸存的产品是什么了。从四轮的汽车改成为两轮的摩托车时,其销售价反而大大提高了。这虽与技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摩托车受到用户的欢迎。也许转动节气杆时突然猛烈产生的加速之快感使摩托车的价值提高了。

在电气产品中,按每克重量计算的价格也不一样,如装在西餐馆营业厅的室外空调,5马力的约50万日元,重量16公斤、每1克值4日元以上。里面装的是电动机、压气机、电容器。另外用的是铁盒子。

马来西亚的最大出口工业产品是在当地日本企业生产的空调,它是马来西亚换外汇的最有成效的好产品。

单镜头自动对光照相机每克重量值200日元,这比磁带录像机的每克值15日元和立体声耳机的每克值50日元高得多。而且它的销路广,销售额大。可见大众消费产品在日本的经济活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大阪有一家生产化纤的公司,据说因原料的石油价格下跌,这期的利润可达200亿日元。碳纤维每克10日元,其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的话,实在是大有可为的了。

应把公共事业费改为浮动的行情制

形状存储合金是镍和钛的合金。目前日本的产量占世界的80%。这是因日本的这种产品被广泛用于生活领域,其销售量就急剧增加了。从咖啡厂和空调厂直到最近女性用的胸罩,都用上了形状存储合金。在国外,这种合金多半都是用于宇宙飞船或导弹。因这种用途的局限性大,其需要量也就不多了。

由于日本把这种合金用于人民的生活领域,所以即使这种合金有了毛病,也不至于发生什么大事件。总之,日本对这种合金的用途的想法并没有像外国人那样神秘复杂化。由于其需要量大,成本也就不断下降,质量也就不断地提高。

被称为是电子产业之粮的半导体也是这样。大规模集成电路问世时,美国是把它用于宇宙或军用领域,因此产量少,成本也高。但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把它用于计算机。因其销售量大,产量就大,成本也就不断下降,从一个几万日元降到几百日元,几乎是降到百分之一。

现在一台磁带录像机只要10万日元左右,但美国的阿姆皮克斯“Ampex”公司刚做出来时,当时价格一台要2000万日元。所以几乎没有人想把它用于家庭领域。日本人马上想到的是如果把它用于家庭,其用途就广泛,销路也就不可估量,成为其年产量达2万亿日元的产业。

1.1.2

战后,日本的家用电机是从收音机的生产开始的,其次是黑白电视机,这是趁着皇太子的结婚之机加快了普及的步伐。当它景气不妙时,又遇到了东京奥运会,彩电也问世了�氪送保蚬释ㄐ盼佬欠⑸涑晒Γ缡拥墓手凶剂耍实绲南哿恳苍黾恿恕=幼盼适赖氖谴糯枷窕K侨毡救凡罚澜绺鞯亍T谡馄诩湟渤鱿至思扑慊褪⒅颖淼木捌H毡景氲继宀狄苍谏鲜稣庑┚捌耐贫麓罅Ψ⒄蛊鹄戳恕�/span>

只要日本还具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和制造这种新产品的技术,无论日元升值到什么程度并不需为此而担心。为此,政府也应对此提供条件。因生产成本与国家采取的价格体系及工资体系密切相关、所以行情的变动要如实地反应于一切物价。联邦德国因马克升值而促使了物价下降,大众消费也出现了好势头。据说联邦德国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4%以上。

日本的消费者物价变化很慢。特别是政府掌管的电费虽有所下降,但与石油下跌的幅度相比就显得下降得少了。虽然公共事业费好像不好随便更动似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这却显得不寻常了。如家庭主妇每天买的鱼和蔬菜价格几乎每天都不一样,但主妇们对这种行情浮动倒也不觉得奇怪,也不感到为难。

工厂购进的原材料价格也几乎每月都在变化。那么公共事业费为何不可实行浮动的行情制呢?特别是现在计算机很普及,性能也很高,即使每月的公共事业费有变动,计算起来也并不费事。现在有些欧美国家不用说每月的费用都有变动,甚至连电力的不同负荷状态的价格也不一样。在前面已提到的牛肉每克值4日元,但在政府未干涉到的鸡蛋每克却只值0.5日元,嫩鸡每克只值1.5日元。这是市场开放的好处。

究竟是谁在拉日本的后腿

在这急剧变化的时代,假定日本政府在拉日元升值调整的后腿,那么将来的历史学家对此将如何评价呢?嫌电费高而改用自家发电的厂愈来愈多了。

日本的加工技术一直被视为世界第一,然而到底谁在拉它的后腿呢?大家应冷静地分析它,对它想出个好对策。否则因日元升值而丢掉了饭碗的或遭到破产灾难的人们要哭也哭不出来了。

铝或纯碱的成本与消耗的电费关系大,甚至电费在它们的成本中占一半左右,换句话说,它们的成本费与电费分毫不差。陶器和水泥也是一样 · 这样,无论加工技术最先进也无济于事了,这等于眼看着等死一样。

要打破包括加工技术在内的问题是技术革新。不过,只要日本人还有独特的灵活性和自由的设想能力,就不必为此担心。正如谁也没有想到日本人把形状存储合金用于妇女奶罩里一样。

到此有问题的话,那就是在付诸于实用时,遭到法律和惯例的抑制所致的。如(1)很多日本产品允许在国外卖,而在日本国内却不许卖。(2)最近的家用车虽装上了侧境,就在前一段时期只准进口车装上而不准国产车装上。(3)摩托车也有怪现象。政府不准在国内销售750 cc以上的车子,但在马尼拉却可进口日本生产1100 cc的摩托车。

乍一看好像这是习以为常的,但仔细考虑的话,这些愚蠢的法律和行政指导给人们的创造力泼了冷水或抑制了它。现在新型电话机已成为时髦货,这就是去年4月对通信电路开放的法律改正而带来的好景象。

一提到扩大内需,有的人就认为这必须花很多钱。但很少有人想到只要有一张改正的法律这样的纸条,就能发掘出面广而量又大的需要。例如、洛杉矶的调频广播有28波,只要转一下拨号盘就不断传来信息。但就是东京,也只能收2 ~ 3个广播电台的信息。美国一个城市能收到二十多台的信息,而日本为什么办不到?日本完全有条件办到。只要政府出一张许可这样的纸条就行了。如果陆续建立了调频电台,其内需就达到2万亿日元,调频收音机也有销路,这是一举两得的生意。

这样想的话,日本今后的经济是有希望取得进展的,萎缩是没有根据的。因日本从世界各地买了最便宜的资源,用最新的技术加工,而使其产品有实用价值。日本是有信心保持世界第一流的加工技术水平的。

最近为了对付日元升值,不少企业在海外建厂投产。到现在为止,取得成功的企业几乎都是日元升值以前在海外建厂的。例如本田技研公司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是众所周知的。不过本田技研公司在美国投资的大约十年前,就付出了很大代价到比利时学习在外国办企业的经验了。当然那些加工技术不高的,即使没有日元升值也只有移到国外去生产;否则就没有出路。

日本要生存下去,那只有一条路,即把已储蓄的庞大资金用于经济结构的改革。

[呼声(日),198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