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家科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上海科学学研究所等九个单位发起主办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将于今年44 ~ 6日在上海召开,现将已经报来的部分论文摘要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论科技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

王新华

一、科技系统结构及功能

研究科技发展,必须首先对科技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状态及其运动。尤其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今天,全世界每年研究经费投入达4000亿美元以上;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800万人;批准的专利超过120万件;各类学科总数超过6000门;期刊、论文更是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构成越来越复杂,体系越来越完整,作用也越来越大。科技发展的趋势及战略,不能仅仅从某些领域,某些技术,或某些社会需求去作背景的逻辑推理,而应该从科技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环境的有机关联上去把握。

二次大战后,美国首先提出了第一份科技政策报告《科学——无疆界的前沿》,把科技发展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60年代初,科技政策专家们认识到,只是定性地去研究科技发展是远远不够的。1963年OECD组织在意大利弗拉斯卡蒂市举行各成员国R&D统计专家会议,制订了“关于评价R&D的推荐标准规范”。即著名的“弗拉斯卡蒂手册”,开创了世界范围定量研究R&D活动之先河。在八十年代,科技统计专家,科技政策和战略分析家逐步看到,R&D活动只是整个科技活动中的一部分,当然是相当重要的部分。但如果对科技系统及其环境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分析,R&D活动的度量,特别是R&D的产出及其效果非常难以确定。因此,至今世上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关于R&D产出的统计指标。

从八十年代初,我们从事了科技规划,发展战略、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科技攻关效益的测定等多方面的研究,使我们逐步领悟到,对科学技术的构成,特别是对科技活动系统的结构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合理地分析,这是科学地制定科技战略和政策的基础。允其是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如果对科技活动的结构和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科技改革也很难有成效。由此,我们在科技系统结构上开始了初步的探索。

科学技术系统的分析应包括:一、科学技术与外部系统及环境的关联。二、科学技术内部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二、科学技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联

这里我们首先应明确一种观念,即研究系统的目标是什么?研究的目标不一样,使用的方法,分析的结果也就必然相悖,或不尽一致。

我们研究系统的目标是研究其发展,研究其内部结构要素的组合和作用,从而把握其运行机制,使其向着更佳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对系统的分析,着重强调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强调系统的动态行为及系统的动力学发展。如果用数学式来表达其内部关联:

一个n阶离散时间系统可表示为:

11.1

根据这一目标,我们着重从各系统的活动出发,而不是简单从某些人为的定义出发来作分析,我们认为:

全社会的物质及精神活动可分为五大系统:

1、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系统——以客观物质世界运动为主体的系统。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指标有:矿物、资源、森林、土壤、水质、野生生命等。

2、社会系统——以人的日常生活为主体的系统。常用的社会指标有:健康、教育、就业、生活质量、货物流通与服务、住宅等。

3、经济系统——以人类的生产为主体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领域的各类活动。

4、科技系统——是以人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生产技术发展、技术贸易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活动为主体的系统。

5、政治系统——是以人类活动所处的不同意识政体为主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外交、上层建筑、法律、各国关系军事等。

从整个人类历史看,这五个系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当今世界全社会活动看,这五个系统已经基本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活动。这五个系统的关系是既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又有交叉关联的一面。

从科技系统的作用及关系看,与三个系统有比较直接的关系。

首先与经济系统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经济具有某些比较直接的关系。在近代已经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科学技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科技在经济中的作用度量还很难定。然而今天已经没有人还认为科技在经济发展中是无能为力的。相反,一些重要的经济理论都作了修改。如著名的国际分工理论,“赫克雪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也作了一定修正。该理论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从而无法解释一些缺乏资源、缺少土地的国家如日本确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这就导致了所谓“列昂扬夫之谜”。经济学家们长期研究的唯一答案就是科技的作用。

其次与社会系统有直接的关系。

科技与社会系统的关系是很显然的,如健康、生活质量、劳动时间等都与科技发达成正比。

再次关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也有比较直接的关系。七十年代工业化国家,由于对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缺少防治的研究,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些发达国家都成立了技术评估机构,对某项科技应用的会、环境效应作出一定的评估。

最后,关于政治系统,从某种意义上直接关联不太,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作用正在加强。一国科技力量的强弱正在动摇一国的政治地位及匡际作用。当前世界各国的高技术竞争,包括巴黎统筹会等活动都反映了,科技与政治活动的联系正在加强。

当然,在这里我们还不可能用数量的关系来表达科技与这些系统的直接的关系。我们将在以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科学技术活动的内部结构及功能

对科技系统的分析,有不少的专家作了探索,据有关文献,科技结构讨论的最多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学科和门类结构。二是研究与发展结构,这方面做得比较多的是统计指标。这些都很重要。但是作为某一科学或技术不是独立静态地存在的,它是与研究活动、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正如前面所述,科学技术实质上是以某种活动方式而存在,以某种组织形式而实现的。因此,这里研究的系统结构是科学技术的活动结构,而不是一种用于观察方便进行的主观描述。

综合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比较一致的定义,从总体来看,科学技术活动(STA)系统有六个子系统构成:

1、研究与实验发展系统

该系统是指为了增加知识,其中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在发明新的用途,所从事的创造性的活动。

主要包括三类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这个系统是科技系统的核心之一。

2、科技创新系统

科技创新可以认为是一种观念或R&D的成果转变为一种新的,或改进了的可销售产品或操作工序转换成一种社会服务的新方法。“事实上,只有当活动完成后,产品显示出商业成功或工序可行,这种活动才能鉴定为创新”。企业运用新的或改进的工作方法或设备,其前提是要具备R&D的研究成果,商业、金融等必要条件活动只是这些条件的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活动过程应包括:

(1)最终产品或设计工程。是继R&D阶段之后的对产品或工艺的进一步改进,从而使这些产品完全被市场所承认或制成设备。包括工业设计、产品外形设计等。(2)工具和工业工程:包括为制造新产品或运用新工艺的所有生产机器和工具、生产、质量控制程序、方法和标准化的改革。(3)生产准备:包括新技术、新机器使用的人员培训、试车、操作程序的制定等,(4)新产品销售:主要花费在市场调查和试销,还包括设立网点及维修。

技术创新实质上是R&D成果的第一次商品化和产业化过程,科技创新系统也是科技结构的核心之一。

3、科技服务系统

主要是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手段为科技系统的各部分服务,“是一种有利于科技知识技术的产生、发展、传播、应用的活动”。

该系统包括:图书、情报资料服务,博物馆服务,科技文献翻译、编辑,测试、标准化、质量控制,专利等。科技教育培训与交流,包括各类专科教育,研究生培养,科学家工程师的终身教育,学术交流等。科技贸易,包括技术转移,引进,技术,专利,Know-how的买卖等技术市场活动。组织管理,包括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规划、政策、战略等研究活动以及大科学大工程的管理组织,直接研究机构或企业科技活动的管理组织。

此外还有两类活动系统与科技外系统交织在一起。一是生产技术的使用活动与经济系统或生态系统直接结合在一起;二是科学知识的积累、传播,与社会文化教育等交接在一起、这两类活动实际上是科技与外系统的主要接口。

整个科技活动系统,或科技促进发展系统结构可表达为如下图式:

11.2

从图1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六个要素构成一个椭圆结构,这个结构反映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重心。用一句话概括其结构特点为“二极二焦点”。

两焦点,反映该系统有两个中心环节。

一是R&D,这是新思想、新发明、新创造的源泉。它的产出形式一种是知识型的,包括论文、专著等;另一种是物质型的,即专利、发明、样品状态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

二是技术创新。这是科技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第四版弗拉斯卡蒂手册指出:“至今,对度量社会创新,人们很少研究。然而,技术创新却是为企业应用新的或改进了的工序和设备或为引进社会服务的必要步骤”。还指出:“在当代工业社会中,R&D是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见,技术创新,是R&D成果商业化、生产化的“必要步骤”,R&D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创新这一过程才能为生产和社会所接受。如果认为只要有R&D活动和成果,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不现实的。实践也证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能跳跃,而

要有一个“必要步骤”,通过这个步骤使科技活动达到促进发展的目标。这就是科技促进发展的基本原理。

“二极”表示科技系统的产出,或与外系统的直接交集。

作为知识形态的产出与社会文化教育系统相交,增加社会知识积累,并为经济、社会服务。

作为物质形态的产出与经济系统的生产技术过程相交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力 · 另外,四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维构图中表现为首要和直接地是去R&D及技术创新服务,同时,也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系统服务。如培训与交流,为生产和社会输送人才和知识。技术服务中的标准、计量、质量控制等都可直接为生产技术服务。

当然,这一椭圆模型只是勾勒了科技活动系统的内部关联和结构,其之间的实际数量的关联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

四、科技系统的运行机制

科技系统的活动要素及其关联告诉我们,科技发展必须从全系统考虑。

过去一般认为科技运行是遵循这样一个逻辑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工艺→经济增长。这一理论被科技政策专家称之为“R&D与技术作用的线性理论现在有种种迹象表明,线性理论在各方面正逐渐销声匿迹,” “现在需要一个新的模式理论,将统计数据和现实世界事件联系起来。”由于这一线性理论,导致科技活动的管理,组织及政策上的失误。

这一“线性理论”在第七届国际创新研讨会上被称为“错误的创新链”。在会上提出了霍番夫勒模型(Haeffiner's Model),即双循环模型。

按此模型,科技运行主体过程分为两个循环。

一是知识循环。通过研究开发获取新的知识、新的发明、新的创造,其形式往往是论文、著作和一些样品、实验结果。这一循环主要是积累了科技知识。

二是物质循环。科研成果通过信息的转让和培训,将新发明、新知识带进技术创新阶段;通过创新形成了新的商品和生产工艺,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创新的要求。

从两个循环来看,知识循环的实行比较容易,而物质循环与经济发展相交集,有一个市场、生产条件经费再投入的过程。研究与开发活动对经济的促进发展主要是通过这一循环实现的。

技术创新环节在许多国家不被重视,他们把投资的重点放在R&D上,然而,新发明、基础研究在世界上领先,而经济发展却很缓慢,科技对经济的作用很微弱,英国、印度等都是如此。还有一些国家本国的R&D活动并不太发达,但技术进步率很高,它们从美国等其他国家购买R&D成果,在本国,有的甚至在其他国家完成创新活动。如新加坡、日本每年要拿出几亿美元来购买其他国家R&D成果,而自己去完成技术创新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

我国对技术创新过程始终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完整政策。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实现生产力作用的必要过程。只强调研究与开发,对此作了大量投资。近年来,强调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其实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看待,从科技经费,组织机构,人员队伍上来充实这一活动。仅从科技队伍来说,现状是集中在两头,一是R&D,二是生产过程。而R&D成果的中试,最终产品的设计定型,大生产的工艺标准,生产质量控制都没有专门的队伍和部门来搞。这样是很难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国外在科研、中试(创新)、批产这三个环节的投资比例为1:10:100,而上海抽样调查结果为1:1.03:10.55、显然是很不合理的。而且,目前一些中译部门离技术创新的要求和内容差距很远。中试只是创新的一个部分。

从科技活动的运行机制来分析,上海科技发展的瓶颈在“技术创新”。运用企业家的观念,通过科技创新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这是科技发展的一条新的路子。要逐步建立、完善包括中试、最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及工程在内的“技术创新”系统。使上海科技系统能够有效地、高能地运转。

“技术创新”系统,从组织上来说主要包括:

(1)企业内部的中试、产品工艺设计部门;

(2)科技型企业,技术开发公司,工程承包公司,它们对科研成果从样品到商品,生产工艺、工程设计一条龙服务,搞交钥匙工程,完成“技术创新”过程。

(3)行业开发中心及产品设计机构,重点是从事该行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可从事部分R&D活动,为行业有关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技术成果。

(4)技术开发性科砰机构。这类机构除了应有很强的研究开发部门外,还应设立中试、产品设计、工艺质量控制部门,使开发的成果能够被企业直接消化。

当然,科技系统结构分析还包括大量的更细致的分析,如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学科结构等。这是科技系统结构学的任务。

浦东新区开发建设中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于英川

浦东新区地处长江口,有良好的建港条件和工业基础,便于建成外向型经济基地。浦东潜在的优势吸引着国外的投资者。根据上海总体发展战略,浦东开发要以高技术产业为重点,以利用外资为主。因此开发浦东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改造传统产业,建设新兴产业,形成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结构,论文从四方面叙述浦东新区开发建设中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 促进浦东向外向型经济结构转换。

2. 加快浦东传统产业(冶金、造船、石化)的改造,创造条件,长入新兴产业。

3. 发展与完善新区社会服务系统,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4. 建立与发展浦东新区现代化城郊农业。

中国的开放政策和技术引进

许俊千

开放政策是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技术引进不只是提高技术水平的手段,更是开放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已从国外引进好几千个项目的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们要执行好开放政策,技术引进工作正待全面协调和改进,为加强自我的技术开发能力,我们必须继续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试就中国当前技术引进的基本情况进行探讨,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制订全面的战略规划,加强宏观控制;

2. 实行技术开发研究、生产、经营一体化;

3. 重视软件的引进;

4. 积极培训新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现阶段我国经济机制研究

史庆

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说世界各国和国际统一市场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则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就是一个子系统,其间又有国民经济、政府、市场、企业科技等众多的子系统,不仅一个国家的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开放,每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子系统也应呈开放状态。

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格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规律出发,论述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性质,试图从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计划和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对商品和劳务进行分类,以对应合适的经济成分,深入分析提供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安排方式,有效地处理计划和市场、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从而确立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对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及企业深化改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引进中的科学决策

金业亮

引进是吸收和借鉴外国外地的优秀人才、雄厚资金、科学管理、现代设备、先进技术等。引进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无疑有着重要意义。盲目引进,可能导致浪费,产生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引进,才能很快实现价值,发挥积极作用。引进正确与否,取决于科学决策。

世界的经验、历史的教训、改革的成就、开放的硕果、搞活的繁荣,无不证实:科技兴市,引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引进的前提,必须是科学决策。如何实现引进效益,使引进科学化?怎样遵循决策规律?笔者试从引进中的决策问题,探讨决策的规律性。

引进先进技术国产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

程守焘 葛增来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满足进口国市场的需求,对已引进的技术采取的政策有两条:一是继续购买引进,节省智力开发投资;二是吸收、消化,以国产代替进口,用智力投资代替物质投资。两条政策分别将系统引向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本文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用计算机模拟了各条政策下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变过程,并将演变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讨论。给出了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进口与国产的不同分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为引进技术国产化的宏观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探讨国际合作促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趋势

程守焘 葛增来

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的技术市场吸引发达国家输出技术、刺激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商品化输出,带来了经济效益,为高尖端技术的开发提供经济来源,从而使国际间的科技合作纳入良性循环。

技术先进性的差异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动力,其中分为人的因素和经济企业的因素两种。两国间不同的经济部门的技术差距则是不同的,本文提供了一个数学模型。模型将根据国际间技术先进性的差异,从人和经济企业(工业资源和第三产业)两个方面,探讨国际合作促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趋势。并根据技术差异的不同分布,上机演示了系统的各种发展趋势,提出了适当的控制方法使系统朝有序的方向发展。

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谢建方

我国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实质是改职称管理为职务管理。职称管理是将“以人为中心”的品位分类作为管理基础,职务管理则是将“以事为中心” 的职位分类作为管理基础,从而使工作重心由对人的评定变成对事的聘任,以求得人才资源配置的更为合理。

三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样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总的来说成效欠佳,离期望目标尚有较大距离。本报告试图通过上海市聘任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辨析成效欠佳的原因和症结,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当前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以有利于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深入开展。

上海的技术创新与国际技术合作

周良毅 张云源

上海的技术创新,不管是60年代的“6项重点18项新技术”还是80年代蓬勃开展的产品与工艺更新,都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改革与经济增长。但是创新现状的调研表明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创新过程中的开发、中试与工程设计;创新主体中缺乏强有力的企业集团;创新类型中的中长期开发和风险型创新。为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在改革与资源配置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但国际技术合作特别是与亚太地区的技术与经济合作是一个充分发挥双方互补作用、见效快、后劲大的有效措施。本文所列举的一些事例及其分析也充分支持了这一论点。

技术引进结构合理化探讨

洪忠民 鄢雪皎

引进技术的结构是技术引进体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各种类型的技术引进之间的质的组合与量的比例关系,安排的较为合理,就能够保证各种类型引进技术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是行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对机电行业前一时期技术引进结构中要素结构(硬技术和软技术)、层次结构(不同水平的技术引进)的调查和分析,并根据技术引进结构合理化的特点和原则,探讨了机电行业在技术引进体系中有关引进结构合理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科技兴市”与科技合作

陈洛娜 江子章

我国自1986年始,至今已有近百个省、市相继提出并确立“科技兴市(省)”的发展战略。强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地方振兴,促进地区内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侧重论述:各地确立“科技兴市”战略的背景、内涵;“科技兴市”发展战略的目标、管理及模式;进而阐明实施“科技兴市”战略需具备的必要客观条件及支撑体系,并认为其核心问题是技术转移,应从地区实情出发,建立不同层次的科技合作。

对中国技术转让应用工业技术水平指标体系评价的效果

——上海汽车工业的实例

陆中雷 马荣堂

一、中国技术转让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1. 以促进经济增长、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引进战略;2. 以改造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引进方式;3. 以进口设备为主的技术引进规模;4. 以改变产品结构为中心的技术引进效益。

二、对现行项目评估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1. 项目的概念和组织;2. 经济与技术的影响关系;3. 资金流量财务评价和项目间投资量关系;4. 地区工业结构与技术水平的影响关系。

三、工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

1. 总体设计思想;2. 上海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评价指标;3. 对大众汽车制造技术引进项目的评价和结果。

四、技术转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 项目评估方法和工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结论对比;2. 经济增长与技术引进的对比;3. 基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