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认为物质的滥用是AIDS主要病因的理论,并且得到公开宣传。但该思想缺乏根据。
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授彼得H · 杜斯伯格(Peter H. Duesberg),自1987年以来始终坚持认为,人类免疫缺失病毒(HIV)并非AIDS的传染性病因。作为对杜斯伯格的回答,已提出了HIV在AIDS发病机理中起关键作用的明显病例。杜斯伯格并非一开始就提出了明确的替代理论,而是根据最近对美国药物利用的生态分析,才提出:“必要治疗所用的任何药物(常关系营养不良),足可诱发AIDS。”针对这一理论的扩散,他们有自己的评价。
在美国有关对AIDS的最早报告中,利用疗养性药品,就被认为是一种病因。后来,在药物利用、HIV的获得和AIDS发展之间,以及注射药品的共用针中,得到了广泛证实。最初对同性恋患者进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药物利用和AIDS发展之间的关系。卡斯罗(Kaslow)及其同事,对来自多中心AIDS分类研究(MACS)项目中的4500位同性恋/两性人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饮酒或利用另外对精神起显著作用的药物和在HIV血清转化或HIV感染发展为AIDS之间,无联系。因把亚硝酸戊酯视为卡波济肉瘤的病因,所以列夫森(Lifson)和其同事,对来自具有鲜明特点的旧金山市临床组中,72例卡波济肉瘤和无长波济肉瘤的109例AIDS,对10种药物利用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并无差别。最常用的药品是北美大麻、亚硝酸吸收剂,可卡因和安非他明(苯丙胺)。
直接检验
为直接验证杜斯伯格关于药物利用理论,我们对来自旧金山人类健康(SFMHS)项目中,唯一根据群体分组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象是健康恢复中25~54岁的1034位单身汉。分层次随机选择。1984年以前,AIDS就在旧金山流行了。被测试者的健康恢复,没考虑到性别,生活方式或HIV血清状态(当时不知道)的选择。这样,就足可代表该地区中群体的情况。我们认为,对有关药物利用数据进行评估,这种取样法很关键,因可受到健康恢复偏重的强烈影响。
杜斯伯格认为,对药物利用和AIDS的关系问题,还缺乏研究,而且以前的研究:“在对药物消耗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方面,与HIV对比,而且和HIV阳性之间也不能相应。”为回答这种批评,他们特意进行了长期实验,并注意监测HIV血清状态,获得了有效数据。
对在研究登记以前的24个月里,大量使用以上所提到的4种药物(每周或更经常使用)的215位异性和812位同性恋/两性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除亚硝酸戊酯以外,指示每种药物大量利用受检测者的百分比,在两种性别选择组中是相似的。分别为:北美大麻,是36%对39%;可卡因,7%对4%;苯丙胺,1%对5%。在96月的随访期间,在同性恋/两性人当中,出现了215例AIDS(累积发病率26%相比之下,在异性恋者中,无AIDS病例。假设北美大麻,可卡因或安非他明的大量利用,和AIDS有偶然性联系的话,那么将可预测到,在异性被测试者当中,累积发病数应是56(0.26×215)。
调查结果
表1是按照性选择和HIV血清状态登记进SFMHS,AIDS的累积发病率和总死亡率的总结。
表1 按照性别选择和HIV血清状态,AIDS的发病半和死亡率
在随访期间,在登记的215位异性恋者当中,无HIV阳性,血清转化了的仅一位。无AIDS,—位死亡(0.5%)。在登记的812位同性恋/两性人中,HIV血清阴性367位,并在后来的96个月里保持这一状况。在这367位中,无AIDS病例发生,7位死亡(2%)。在96个月的随访期间,血清转化了的是45位。在45例当中,有11例(24%)AIDS被记录,5位死亡(11%)。在对400名HIV阳性进行的整个随访当中,发现有204名(51%)已发展成了AIDS,169位死亡(42%)。
由于杜斯伯格特别提出了亚硝酸戊酯在卡波济肉瘤病因学中的作用,他们完成了评价这种关系的分析。正如表2中所列举的,在研究登记前24个月中,报告大量应用亚硝酸戊酯吸入剂的144位同性恋/两性人中,在后来的96个月里,有54位发展为AIDS(累积发病率37.5%)。在相同时间里,在报告的不用或少于每周利用亚硝酸戊酯吸入剂的668位同性恋/两性人中,在以后的96个月里,有161位发展成了AIDS(累积发病率24%);相对比值是1.56。这一大略的关系,显然成了杜斯伯格理论的根据,对数据一步一步的分析,揭示了一种药物利用和HIV阳性之间的相似关系;而且当控制HIV血清状态时,没有药物利用对AIDS的全部影响。控制HIV血清状态后,一种相似作用,临界联系降低。这些可在长波济肉瘤的情况下看到。这样,当使用适当方法评价混乱变数的影响时,没有证明药物的作用。另外,我们业已完成了纵向药物利用数据的数理分析,显示,在长期或连续的药物利用和AIDS的发展之间,无确定的关系。
表2 在同性恋/两性人中,利用亚硝酸对HIV,AIDS和卡波济肉瘤发病率的影响
AIDS定义
对于AIDS临床定义所利用的主观特征和低特异性问题,业已提出了批评。我们已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努力,通过评价药物利用对更多目标的作用。的确,AIDS的基本的病症,就是CD4+T—淋巴细胞弄空。CD4+T淋巴细胞的一致丧失,局限于HIV血清阳性的被检测者中,从中看不出在按复合药物利用方面的计数之间有什么差别,在HIV血清阴性当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曲线实际略显平缓,除在药物利用组之间出现轻微差别以外。相反,杜斯伯格的理论认为,适当或大量利用药物者,比起非利用者来,有着一致高的计数,原因是不清的。综合考虑,这些数据不能支持杜斯伯格的有关药物利用引起AIDS的理论。
杜斯伯格已反复辩解,对HIV传染、药物利用和AIDS联系的有关研究,缺少了必要的对照。但是,根据群体分组的SFMHS,为评价病因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有鲜明对照作用的流行病学模式。杜斯伯格也曾主张,AIDS的病例定义是“迂回的”,在SFMHS中,AIDS病例,是按疾病控制中心(CDC)所规定的临床标准进行诊断,并不考虑HIV传染状态。顺便一提的是,CDC确定AIDS的标准,并不需要HIV阳性,只要CD4+计数低于400;而且,临床规定条件,通过确立的病因学是不可解释的。此外,在这里所提供的数据,死亡率和AIDS发病率,都支持HIV病因学理论。
结 论
在旧金山和其他地方所进行分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寻找环境、行为因素和AIDS发展之间的联系。假如已发现了除HIV传染以外的任何因素的话,那么也就立即报告了。发现这些联系,并非没有失败,失败并不能动摇很好确立了的HIV和AIDS之间因果关系的基础,尤其是当其关系到预防策略时。
[据Nature,1993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