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詹家荣,1970年12月出生,工程师,理学硕士。1996~1999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攻读有机合成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从事精细有机合成,在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拆分以及非天然氨基酸芳香肼类化合物、芳香羰基化合物和吲哚等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面有长期的研究经历和经验。2001年起,担任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所长助理。同年担任华谊(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究开发部在该所成立手性课题组组长。2003年4月任副所长,同年8月担任华谊(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究开发部主任。近几年来,总共承担科研项目19项;其中主持15项;国家级863项目一项,省市级项目5项,与国外合作项目6项,集团公司项目4项,其他项目3项。先后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及国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申请中国专利2篇,另有4篇中国专利已经在申请中。先后获得十佳文明职工标兵、青年岗位能手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4.3

李富友,1973年生于浙江,1991年9月至2000年3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本科和博士学位,2000年4月至2002年3月在北京大学光电化学专家黄春辉院士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无机化学优秀创新群体,现为复旦大学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纳米晶太阳能电池和功能稀土配位化学的研究。在具有D-π-A结构的有机染料体系中将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与光电转化性质联系起来,研究了两者构效关系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性质优良的有机光电转化材料,并通过引入键合基团将其引入到染料敏化TiQ2米晶太阳能电池中,拓展了光敏染料的研究范畴。李富友博士著有《光电功能超薄膜》(第二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并申请了三项中国发明专利。 

4.4

顾柏炜,1971年8月出生,助理研究员,师从我国著名的血液学和遗传学专家陈竺院士,2001年7月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血液学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目前主要致力于白血病诱导分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以及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基础上,专对“变异”型酎药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者进行研究,最终揭示了ATRA耐药的秘密,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在3例原发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他发现并克隆到了异常的融合基因,并初步推测了这一异常基因导致白血病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血液学领域的顶级杂志《Leukemia》(《白血病》)上。通过研究他还发现可以用于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白血病肿瘤细胞负荷判断、评估治疗效果、判断临床预后等有着重要意义的指标——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数量,从而为彻底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提供了有力的观察指标。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的《The Hematology Journal》(《血液杂志》)上。

近5年,顾柏炜发表的论文数就已达18篇,总影响因子达到了18,其中国外学术期刊10篇,SCI索引11篇,会议论文7篇,国内核心期刊8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并参与国家863计划两项。2002年他获得了上海市生命科学:“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 

4.5

罗均,1970年10月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兼上海箭微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上海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留校任教至今。现已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3项。作为课题组副组长研制了世界上首台缆索维护机器人,参与了上海南浦大桥、上海徐浦大桥斜拉索的涂装,现已成立缆索维护机器人公司,实现了产业化。目前作为课题组副组长承担了“十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基于MEMS技术的微小型机器人系统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关于加速我国突发应急先进特种装备和技术开发的建议和对策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超小型飞行器系统实用化研究与开发”。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一项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和一项上海市科委启明星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5篇被美国EI收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

   4.6

万颖,1975年9月出生。200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工作,2003年9月晋升副教授。主要从事催化新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绿色化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工作,涉及纳米(微孔、介孔)结构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在合成高铝含量介孔分子筛中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博士期间参与了教育部重点项目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课题,研究方向是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介孔结构分子筛催化剂的应用。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介孔结构材料在环境友好介质(水)中催化典型有机合成反应,已获2003年度上海市启明星计划资助,成为该年度最年轻的启明星学者。同时,还承担《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子课题,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EI论文5篇。曾获美国“埃克森”、“巴斯夫”化学化工奖和台湾“立达石油化工奖。

   4.7

徐晖,1970年6月出生,现为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到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非晶,纳米晶磁性材料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永磁性大块非晶合金的微结构和磁性机理的研究”;国家“863”项目:“高性能纳米晶双相NdFeB的研究及开发”;一项上海市青年启明星项目。另参加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大块非晶的形成规律,微结构及其物性研究";上海市新材料中心重点基金项目:“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的研究”;上海市科委纳米中心重点基金项目:“高性能纳米晶双相永磁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等。并参与建立了一条年产20吨磁粉的中试规模生产线。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大多被SCI,E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