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艾滋病:肆虐全球,威胁人类

艾滋病是人类历史上危害最深广灾难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自美国1981年诊断出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目前已有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受到艾滋病的严重威胁。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2003年11月2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总数已达4000万(3400万~4600万),其中成人3700万(3100万~4300万),15岁以下儿童250万(210万~290万);2003年,全世界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500万(420万~580万),另有300万人(250万~350万)被艾滋病夺去生命,平均每天有近1.5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艾滋病的重灾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人数高达2820万,艾滋病成为该地区的头号杀手;紧随其后的是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病毒携带者和患者为740万。在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20到39岁的青壮年占感染人数的80%,而亚洲的情况是15~49岁者是主要发病人群;在全球疾病死因顺位中艾滋病名列第四。因此艾滋病的肆虐已使许多国家失去了大量年轻人和劳动力,平均寿命迅速缩短,家庭贫困化以及疾病花费上升,一些国家的经济甚至濒临崩溃。

艾滋病的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T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可以有效抵抗各种病毒的袭击。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内,这种良好的防御体系便会土崩瓦解,各种病毒乘机通过血液、破损伤口长驱直入,发生各种难以治愈的感染;此外,人体内一些像癌细胞之类的不,正常细胞,也会迅速生长、繁殖,最终发展成各类恶性的肿瘤。通俗地讲,艾滋病病毒是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而给人以致命的打击。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而死亡。

艾滋病的病死率几乎高达100%,它在全球的快速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各国政府和人民正在采取切实行动,在公众中大力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各国科学家加紧对艾滋病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以期让所有艾滋病患者享受到及时妥善有效的治疗,遏制住艾滋病的恶性蔓延。预防、治疗和关爱就是对付艾滋病最有效的办法。

中国:艾滋病防控刻不容缓

1985年6月,一位到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患病人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此后,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中国卫生部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技术支持下,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累计达20万人以上,现存活病人8万~10万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很低,但感染人数在亚洲位居第2位,在全球居第14位。尤为严峻的是,艾滋病在我国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感染人数急剧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发病率每年正以30%的速度增长。专家估计,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我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将达到1000万;而如果控制得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扩展预防与关怀项目,中国可以避免数百万人感染艾滋病,从而在今后十年内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1.4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目前艾滋病的这三种传播途径在我国都已存在,其中经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是目前中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占69.8%)和“艾滋”疫情上升增速的主要原因。同时经性接触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速度也在增加(占6.9%),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7.0%,血液和血制品感染占1.5%,母婴传播为0.2%,尚有14.6%的传播途径不详。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范围逐渐扩大,累计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以云南、新疆、广西、四川河南和广东等省区较为严重。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20~40岁的青壮年占感染者的80%以上,15~49岁者更占到93.8%。一些专家认为,中国艾滋病流行感染与许多西方国家呈现出越来越相似的趋势,即由原来是吸毒等高危人群共用注射器感染为主,逐渐向性感染的方向转变。虽然性传播当前在中国所占比例不高,但这对于一个拥有,上亿年轻流动人群的国家来说十分危险,艾滋病的控制工作将更为艰难。

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中,促进艾滋病流行的因素是不平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度的人口流动二者的结合;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卖淫、嫖娼、吸毒、非法卖血等容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等社会现象,给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而中国传统的文化、体制、观念和习俗也阻碍了对艾滋病的有效防治;另一方面,公众艾滋病知识贫乏、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也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的一大障碍。

艾滋病的特征和治疗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这种复杂的疾病命名。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个明确定义:

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母婴传播是后来发现的)。

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a.对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b.易发生恶性肿瘤;c.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化。

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个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

1.5

11月30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为生命而行"活动

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就在于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最具有进攻性的T4淋巴细胞,使机体一开始就处于丧失防御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寄生于T4淋巴细胞内最核心的部位,并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人体自身没有能力使其分开,更没有力量杀灭它,艾滋病就成为一种“病人基因”的痼疾。艾滋病病毒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免疫细胞遭到破坏和毁灭,并释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细胞,就这样,病毒一代代地复制、繁殖,免疫细胞不断受到破坏,最后终致全身免疫力的渐渐丧失,导致众多合并症而死亡。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散,更何况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毫无作战能力的非保护性抗体。艾滋病病毒的迅速变异能力也给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

1.6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人的体液中,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液、唾液、泪液、尿液、汗液和痰液等,但具有传染性的只有前四种体液,至于其他体液,因病毒含量甚低,不足以构成传染。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内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在自然条件下则不能存活。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从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这段时间称为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10年,处于潜伏期而毫无症状的病人是具有传染性的。近年来发现,当人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必须经过一些日子才能测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身体内已有艾滋病病毒,而且具有传染性,但又毫无症状,血中又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这段时期被称为“窗口”期,“窗口”期大约为2周至3个月。“窗口'期是隐匿而且最危险的艾滋病危险人群。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不同地区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不同,美国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70%以上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而我国近5年的监测显示,70%左右的感染者为静脉吸毒者。在现阶段,预防艾滋病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其传播途径,通过健康教育和咨询来规范和改变人们的行为。通过规范行为,阻断艾滋病病毒经血、性和母婴传播;其中,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传染的关键措施。同时,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规范各项有关操作,防止医源性传播并做好自身保护。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已发病的艾滋病病人要给予积极治疗和关怀,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惧怕心理,制定对艾滋病病人的不歧视政策,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活着,延长其寿命,既关爱自己又不传染给他人。

在艾滋病的治疗领域,科学家已开发出不少药物,虽然这些药物尚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但它们对抑制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延长患者的生命有一定的疗效。目前抗艾滋病药物主要进攻HIV复制过程的关键酶——HIV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简称RT)及HIV蛋白酶(Protease,简称PR),前者又分为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及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T)。1987年第一个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齐多夫定(AZT)就是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针对HIV的治疗研究亦经过了多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首先使用单一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病毒复制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是几乎100%的服药者在治疗12周后出现病毒水平反弹。自1995年蛋白酶抑制剂引入临床后,迅速降低的血浆HIV病毒载量和突出的疗效,使人们对艾滋病的治疗加强了信心。此后又发展了一系列联合疗法,即鸡尾酒疗法,基本采用三药或三药以上联合用药(常用组合为1个蛋白酶抑制剂加2个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治疗确已降低了死亡率,延缓了艾滋病的进展,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合理且有效的联合用药被称之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但长期用药产生的耐药突变、毒副反应、价格昂贵等因素促使各国科学家不断探索治疗艾滋病的新靶点、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案,以发展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