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宗教

 

  不能共存却也不能没有他。在这个特别系列里,我们将会展示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定义这种矛盾。
 
  在这个文明开化的时代,上帝仍旧无处不在。在英国,对“好斗无神论”的愤怒,关于宗教在公众生活中扮演的地位的争吵从未平息。在美国,宗教在新一届总统大选中依旧占据中心地位。不论我们多么努力,宗教似乎始终如影随形。
 
  这也许是因为我们一直用错误的眼光来看待上帝。无神论者通常认为上帝和宗教是上天强加于我们的,有点像极权政府。但其实,宗教信仰比极权政府微妙和有趣得多。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将会展现一个崭新的科学视角,如果说这并不能帮助解决自古以来的冲突,但至少保证能够重新定义这种矛盾和冲突。
 
  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宗教信仰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天性中。宗教也有好的一面:如果没有它,我们可能现在还生活在石器时代。
 
  这种看待宗教的方法让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战争有了新的沃土。至少,宗教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延续。
 
  当然,宗教的真像抑或假象对科学来说不是没有意义的:神的存在可以被看作一种科学假说。
 
  同时,我们的社会正在试图不用宗教的方法,来实现成功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目的。世俗主义者应当认真对待此事,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和区分什么是宗教而什么不是,我们才能够有希望继续进步。
 

理性看待诸“神”

  “给我一个孩子,到了七岁,我将还你一个男人”(这里的“人”可能指经过宗教灌输的有‘灵魂’的“人”)。 这句耶稣会的格言浓缩了许多人对宗教的认知,即宗教是一种必须被深深印在年轻人的思想里的东西。
 
  新的宗教科学却有所不同。这种科学认为孩子出生后即应当感受到上帝就在他们的身边,他们不必要被强行灌输关于上帝的信念。
 
  这只是近来挑战传统上对宗教信仰的批判的成果之一。随着认识到更多关于宗教的生物学根源,我们发现其实世俗论者常常都只是在跟风车作战(出自《堂吉诃德》,意思是和假想敌决斗),是时候反思了。
 
  还有另外一个类似的发现。对神,或者对诸神的信仰的确会让人们变得更为友善亲和。人类不需要信仰来维持个人的道德,但有时候的确有帮助。
 
  关于这个发现有一个有趣的推论,是关于无神论者根深蒂固的怀疑心。事实上,无神论者认为他们才是受害者,遭受着未被认可的歧视。一个近期的民意调查显示,美国人认为无神论者群体更容易对他们子女的婚姻持反对态度,并且还极不情愿与他人交换对美国社会的看法。作为鲜有的数量可观的少数派,自称为无神论者的群体被认为是无法通过选举成为总统的。
 
  这种反感让宗教反对者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但同时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好斗无神论”一直未能够取得任何进展。
 
  世俗论者能够很好的辨别那些轻易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大众宗教”和错综复杂的“智力体操”――神学的区别。攻击后者对他们来说更加容易,但是在损害宗教权威上却是收效甚微。
 
  这不是一篇神的辩解词。宗教主张在理性的审查下仍在逐渐凋零。宗教不应该在公众生活里占有任何特殊地位。但我们仍然要呼吁那些渴望进入世俗社会的人们能够理性的对待宗教,也就是说,更加努力的去了解和认识他们面对的究竟是什么。宗教已深深的被蚀刻在人性中,我们不可能只是通过无知、教化或者装糊涂就能对其置若罔闻。除非世俗论者能够认识到他们在打的是一场必败之仗。
 
 

资料来源 New Scientist

责任编辑 粒 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