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学界公认技术预见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分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50-60年代以及上个世纪90年代。上个世纪末,技术路线图逐渐成熟起来,并且被世界主要国家采用和推广。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性路线图是ITRS(世界半导体产业技术路线图)和日本的年度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如今,ITRS每一年更新一次,重要章节半年更新一次。日本的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11也已经面世。国内自2006年以来,掀起了技术路线图研究热潮。技术路线图的出现,或许是技术预见的第四次高潮。
 
  但是,在技术路线图热潮中,我们需要做一些冷思考,探究技术路线图产生的历史逻辑,揭示人们在技术创新突破中从离散到系统考虑技术问题的思维发展过程。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对技术路线图构成元素的进一步丰富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技术路线图。
 
  首先,从技术的特性谈起。关于技术的特性,我们不妨以蒸汽机为例做一说明。对于蒸汽机的基本原理,在实验室里只需要铁架台、酒精灯、烧瓶、注射器的活塞、橡皮管等极其简单的仪器的组合,就可以加以演示。科学史上,冯·居里克、萨弗里、纽可门、瓦特等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的成果,就是把这种实验室里看似简单的蒸汽机的基本技术单元(元技术)一步一步地和其他技术结合起来,制造出能够满足行业生产要求的、实用高效的蒸汽机。这些技术之间及由这些技术组成的技术群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例如,蒸汽机的工作效率和构成蒸汽机部件的材料密切相关,就取决于一系列的相关技术,尤其是高难度的加工技术的支持,如各种机床技术的发明、锅炉的改进、炼铁和铸造的改进以及采矿的进步等等。
 
  从初始元技术出发,在技术原理的作用下,以新的技术元件为主要元件而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的技术群的情况,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从电子管技术出发,逐渐发展出了集成电路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存储器技术等,电子管技术作为初始元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技术系统之中,起到主导作用;而电视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系统,则是晶体管技术、阴极射线管技术等元技术及其原理的有机组合,是元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技术群。
 
  约翰·齐曼(J.Ziman)把技术和生态学进行了类比,认为:“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各种技术形成相互共生、寄生与竞争的生态关系,使得任何技术的生存与发展不是孤立的事件”。正因为这种技术在组合、共生、寄生与竞争上的关联制约性,使得每一代特定的技术范式都会有其发展的界限。例如,蒸汽机汽缸的容积不可能无限制加大,火车、汽车、飞机的速度不可能也不应该无节制加快,电子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不可能无止境扩展,微型化程度也不可能无止境地提高。也就是说,如果可以把技术的发展描述为某种函数曲线的话,这条技术曲线是有其上限的。
 
  其次,让我们聚焦技术发展模式。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模式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认为尽管科学范式的概念有些含混,用在技术上更易于导致混乱,但是技术确实具有类似“范式”或传统的东西,技术发展表现出的间断性就很类似于库恩的科学革命。美国特拉华大学科技史教授芭莎拉(George Basallla)较早对技术进化规律展开了研究。他把技术制品和生物物种进行了类比,结合技术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构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发展的进化模式,出版了专著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纳尔逊(Richard.R.Nelson)、温特(Sideny.G.Winter)、弗里曼(C·Freeman)、多西(G. Dosi)、罗森伯格(Nathan Rosenberg)等为主要代表的新熊彼特学派对技术变迁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研究。以弗里曼为首的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中心(SPRU)区分了增量创新、基本创新、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革命,提出了技术轨道、技术范式、主导设计等重要概念,将产业演化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分析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动态演化关系。
 
  总结众多专家、学者对技术特性和技术发展轨迹的研究不难发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关联制约性总是如影随形的伴随着技术点的“新陈代谢”和技术发展模式的过程。技术群体的关联制约性为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提供了“着力点”,为建立系统的技术认知框架,进入技术体系和市场过程内部,对一系列技术、经济、社会过程进行系统认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对技术关联制约性进行进一步研究,还会发现这一特性在原有技术到现有技术创新突破的间隔过程中依然存在。从现代技术创新的案例来看,基本上都是研究者在实验室中对原有技术进行解剖,在结合科学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实验室中一步一步成熟的前提下,发展为实用技术或者专利技术,再进入产业化阶段。
 
  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这种“解剖”、反演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成为技术路线图诞生的重要的思想源泉。如今的技术路线图制作,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研究在未来的时间纬度上技术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专家们根据技术的关联性,对各个技术节点尤其是关键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连接在时间维度作出最可靠的判断。在判断的过程中,根据技术的关联制约性,我们要遵循分解和整合原则。分解原则就是按一定的原则把所预见的未来的复杂技术系统在时间节点上按顺序倒推分解成若干个技术子系统,逐步和现有的技术研发基础发生联系。这种分解中的每个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相对总系统而言要小的多,便于人们的分析和理解。在倒推的时间顺序上,离时间原点越近越增加技术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在诸多领域的专家的参与下,经过若干次的反复过程形成共同的愿景构想,这种整合后的共同的愿景构想,最终会被反映在一张清晰的路线图上,这张图就是技术路线图。如果是企业的专家讨论的产品开发问题,这张图就被称为产品技术路线图。如果是产业内专家就未来若干年行业内的共同行动达成的共识,这张图往往被称为产业技术路线图。
 
  通过在需求主体内部制定技术路线图,可以使内部各创新主体实现协调一致。技术路线图清晰描述了战略任务、关键技术、发展重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重要性、实现时间等要素,各创新主体可以根据路线图采取协同一致的行动。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来说,可以科学地制定科技规划和计划,进一步选择优先发展重点和进行时序安排;对科研机构来说,可以明确研发重点和发展路径,便于相互协作和共同行动;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明确技术研发和市场实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最佳时间进入研发和及时推出新产品。如今,发布和更新产品技术路线图被称为企业执行业之“牛耳”的重要风向标。例如,苹果公司的IPAD、IPHONE系列产品路线图。
 
  但是,对于众多创新主体共同制定的技术路线图,例如产业技术路线图,可能不单单是市场需求、技术要点、资源匹配三者在时间维度上的连接那么简单,更多的要考虑保障技术路径实现的体制、机制问题;考虑时间维度上关键节点的投融资问题;考虑如何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方向,引导社会资源什么时候介入配置和配置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引导诸多主体协同创新等问题。
 
  最后,不论是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图,都必须在关键时间节点上更新。这也是技术路线图的生命力所在,技术路线图的更新频次越高,技术路线图的生命力就越旺盛。更新技术路线图就需要对执行的技术路线图跟踪和监测,在给定的评价标准下,适当发出更新的信号。不同的技术路线图更新的范围和频次差异很大,产品技术路线图主要依据市场需求的信号和关键技术的发展轨迹,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更新则较多表现在局部的更新。例如ITRS和日本的年度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等。
 
 

 责任编辑 李

――――――――――

本文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