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十七名得奖者在大会上受奖
[本刊记者报道] 1982年4月8日下午二时,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大礼堂,召开了首届科普译文竞赛授奖大会,到会七百余人。会上,上海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副校长谈家祯教授向大会致辞,浦允南、夏禹龙分别代表评选委员会报告了评选情况与宣读了得奖名单。在向上海地区17名得奖者给奖后,由熊刚代表得奖者致答辞。大会在三时结束。
自去年六月竞赛开始至十一月底截稿,评选委员会共收到应征译文2111件,2500篇(有的每件有二篇至六篇不等)。据统计:全国除西藏、台湾外,各地区都有,以上海居多(878件),占40%强;职业有职工、解放军战士、服务工作人员、教师、科技人员、学生,以学生居多,占40%以上;文种有英、日、俄、德、法等常用文种,还有阿拉伯、捷克、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文,以英文居多,占60%左右;内容大部选自近期的国外科普期刊,学科广泛;绝大部分应征译文都撰写清楚,符合规定,并按要求,附上原书或复制、打字、抄录的原文。
应征者中老年的有退休的中学教师,年轻的有中学生;有经过外语院校正规训练的,也有业余自学成才的;有已有成就的学者、科技人员,也有在校的学生;有六、七位同志的译文是五种常用文种齐全的。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三位身残志不残的同志,乘了手摇车来了解竞赛办法并送来稿件。
截稿后多次召开了评选委员会会议。经过初选、初评,评选委员逐篇写了评语意见;有六十四篇译文进入复评,为避免影响公正的评判,采用了译文编号不具姓名的办法。评选委员会反复逐篇讨论比较,从中选出获奖译文三十四篇,最终由举手表决决定得奖名次。
得奖名单如下,共三十四名。其中英文十五名,一等奖二名:郑锡荣(上海)、钱燮雄(四川成都);二等奖四名:吴志庚(安徽)、靳吉锁(北京)、沈枝安(上海)、林志祥(上海);三等奖九名:史久华(上海)、杨维礼(上海)、钱苏(江苏南京)、叶悦(福建厦门)、徐本炫(陕西西安)、符严黎(浙江杭州)、张学庆(山东)、区光来(广东广州);颜邦倜(湖南)。
日文八名。一等奖一名:李明远(山东济南);二等奖三名:金伟平(上海)、盛祖信(上海)、李福田(吉林长春);三等奖四名:申文江(北京)、吴淑云(吉林)、丁振灝(上海)、肖阜松(辽宁大连)。
其他文种十一名。一等奖一名:熊刚(上海)(法);二等奖三名:杨荷卿(广东)(法)、严学俭(上海)(德)、马瑞瑜(北京)(阿拉伯);三等奖七名:沈洁(上海)(法)、盛沛根(上海)(德)、朱兆毅(上海)(德)、徐永康(上海)(俄)、江世亮(上海)(德)、朱吉人(上海)(德)、于沛、夏新根(上海)(法)。
上海地区的得奖者在会上受奖。除发给奖状外,还分别赠予录音机,半导体收音机、字典等奖品,以鼓励进一步学习外语。奖品采用无锡无线电厂出品的梅花牌录音机与无锡无线电五厂出品的咏梅牌袖珍式二波段收音机,都适用于学习。
其他省市得奖者,将于会后送达。译文合格证也将陆续发出。
参加竞赛的优秀译文,将由《世界科学》编辑部出版《译苑选萃》(暂名),中英对照,附加注释,学科广泛,新颖通俗,以便学习科技英语者作为学习材料。
第二届科普译文竞赛将在总结首届竞赛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