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自创刊以来,得到了广大译者与读者的热情支持,有的为本刊撰稿,有的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世界科学》今天能办得如此兴旺,今年订阅的读者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是和大家的支持与关心分不开的。为了使本刊办得更具特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译者和读者不断提出改进意见。下面我们摘录部分译者读者的来信内容,以加强编者、译者和读者的联系。——编者

读了这本杂志觉得新辟的专栏很耐读,科学界采访”虽然目前还不是专栏,但是请如名学者介绍某个学科的当前水平与动向,的确是个好方法,希望陆续刊载。

“科技翻译顾问”这个专栏是初办。这个专栏是否可以更改为“科技翻译交流”,因为“顾问”往往容易令人联想到是德高望重、资历高深的老学者或老教授,这样一来势必会限制中年、青年科技翻译工作者交流经验的愿望。这个专栏应当把帮助科技人员学习外语、提高笔译水平为己任,最好把它办成从事科技笔译人员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园地(编者:这个意见是正确的,我们打算这样做)。这个专栏的文章,我想不一定很长。长短不拘,但要说明问题,使读者有益,最好字数有一个限制。

——保定市环城南路41号  娄承肇

我是湖北医学院的八O级学生。当我读完《世界科学》以后,越读越读,我完全爱上她了。我虽然有许多书,可是我认为她才是我最珍贵最可爱的书。我急切盼望能得到《世界科学》的各期。我深深地热爱《世界科学》,愿意成为她的长期订阅者。如果《世界科学》在介绍国外自然科学重大成果和动态的同时,能适当多登一些关于怎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文章,以指导人们从事各项科学技术的研究是会受到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的。

——湖北医学院80级学生  陈华清

《世界科学》是我认为目前国内最好的杂志(编对本刊过奖了,仍需要大力改进,提高刊物质量)。每次阅读,总觉得收获不浅,因为你们选的文章深入浅出,不论科学性,还是理论性、都是无可指责的。并且能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选文章,使得这些文章更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读。我很喜欢你们(刊物)的特色。

——浙江农业大学环境保护专业   陈伟

我们召开了部分同学座谈(编者:感谢你们召开这样的座谈会),对《世界科学》提出一些建议:

1)要多做宣传介绍工作,因为现在知道有《世界科学》这本杂志的人不是很多(编者:这个意见提得对,今后要加强宣传工作)。

2)《世界科学》的内容安排是十分丰富的,大家对科学学、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很感兴趣。觉得这部分内容对我们培养科学态度、掌握正确的科学工作方法都很有帮助,望今后多登这方面的文章。

3)译文要短些,生动些,不一定全翻译,也可以适当编译,这样效果会好些(编者:我们已部分采取这一方法)。天津大学336信箱张健

自贵刊创办以来,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范围,提高了思维想象能力。我是学生物的,以前对胚胎学的印象是淡的,后来看了《世界科学》以后,对胚胎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胚胎学同其他学科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结合起来,搞清细胞分化问题,必将对生物学起很大的推动作用。贵刊是我最爱读的刊物之一。

建议多发表一些有关科学成果产生的全过程之类的文章,如1981年第2期《分子生物学的产生》,1980年第10期《生命之歌》等。使读者了解到科学成果的产生、发展,以及科学家所付出的代价

——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   孙滨

国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他们的思维方法、教育体制、研究方法与我国不尽相同,希望你们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改进研究途径的方法。

《世界科学》是否可以把立足点放在国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上,注重基础理论,并加提示。

希望及时刊登一些研究资料,动态和最新成果。

同学们很迫切地想看到国外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我国文理科分得太死,因此希望通过贵刊找到自己的研究路子(编者:这个意见很好我们已在这方面组稿,请同学们注意)。

——南开大学学生会学习部   马魁君

贵刊自创办以来确实摘译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科技文章。它把读者从狭窄的专业知识的小天地里解脱出来,使读者能及时地、准确地了解到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和研究动态。通过阅读一些世界著名学者的讲演和报告,读者能从中获取一些有关各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渗透的信息,以及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无疑,这对开发和培养我国自己的高级科研人才、增强和加深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身专业知识以外广博的科技知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几次版面改革、栏目增多,使贵刊更是内容新颖、独具一格。难怪乎有的读者称贵刊为科技世界中的“百花园”,但愿该园尽是春。

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科技知识的读者来说,已不再满足于阅读一般性的科普文章。我们不但要求自己能及时地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而且渴望获得更多的相关边缘学科的知识,以开阔眼界、启发思路,更好地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刊对读者吸引力最大的也莫过于此。因此,希望刊能脱俗翻新,适当压缩一些科普性文章的刊载量,多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文章,以飨读者。

——武汉大学化学系学生   周胜银 陈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