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不少人认为放射医学即医院中的放射诊断。这说明不少人对放射医学该门交叉科学还不够了解。为此笔者专门走访了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国内医科院校中基础较强的放射医学系科,采访了放射医学系主任李延义。

从居里夫妇谈起

在放射医学领域中,已派生出多项分支学科。如放射毒理学、放射损伤学、放射卫生学、电离辐射剂量学、核辐射物理学等多门学科。这些作为预防、诊断及治疗医学和基础科学分支的科学,是与核能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物中首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他们又揭示了钋化合物发射出的射线性质与铀的射线性质相似。然而在此同时,科学探索的勇士们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居里夫人发现了元素,然而无情的放射元素却在她肌肤上留下了斑斑累累创伤性烙印——灼伤和溃疡病变。这位女强人最终被再生障碍性贫血夺去了生命。

随着人们对血的教训的积累及对有关放射性元素的认识加深,放射损伤科学以及放射预防卫生学等边缘学科便产生了。

新学科的崛起

辐射流行病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是回顾性调查研究,以求阐明放射性元素对人体的远后效应及途径。

早在本世纪初,镭作为荧光涂料应用于钟表工业后,表盘操作工人在用含镭的涂料描绘表面刻度时,常有舔毛笔的习惯。若干年后,在这些工人中大量出现了慢性放射病和远后效应。他们患有血小板严重减少、严重贫血,甚至骨肉瘤等癌症病变。

镭等元素被发现后,不但应用于工业,而且还用于医疗诊断和治疗。钍曾作为软组织的造影剂广泛用于医学诊断之中。然而在钍造影剂(282ThO2制剂)对患者应用的20年后,病人就会发生意料不到的可能后果。研究发现这种后果中最可怕的是癌症,尤其是肝癌。资料表明应用钍造影剂的患者的肝癌发生率达5%,明显超出了该症的自然发生率。

早年,镭也曾被广泛用于治疗关节炎等疾病。1912年,格尔森特(Gulzent)发现大量镭盐在治疗中导致病人死亡。此后又有人报告了这种特殊治疗可以诱发骨癌等病。在此曲折的医疗实践中,病人的突然死亡是起因于急性放射病,而日后的癌症则归咎于慢性放射损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慢性放射损伤的效应认识日趋明朗。在镭疗的病人中、在应用放射元素涂料的制表工人中,甚至在铀矿矿工中都发现了新的证据。如众多的矿工因矿井中氡气和其子体物质的危害而诱发了肺癌。

皮 · 居里最早有意识地从事了放射性毒理效应的研究。他给实验动物引入了放射性氡气,考察了氡在机体内分布的特点。三十年代起,对社和镭在体内代谢及效应的研究揭开了序幕。

日本广岛核弹的爆炸进一步激发了核武器的发展。五十年代,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使核武器发展达到新的高峰。大量的核试验造成了铀、钚裂变产物的全球性沉降,引起了全人类和平人士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有关裂变产物,尤其是早期碘裂片核素和晚期的90Sr、137Cs等放射性损伤和毒理效应问题也成为当时的研究中心课题。

六十年代之后,为了寻找新的能源,核反应堆、核聚变研究形成了新的重心。相应的核电站发展步伐大大加快。然而,随着环境放射性3氢的浓度与日俱增,人们对此潜在的威胁深为担忧。因为研究人员对3氢对机体的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由此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8年建成第一座核反应堆。不久,又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和氢弹试验。与核工业和国防核事业发展相同步的是放射卫生防护学,放射损伤学以及放射毒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也逐步全面地展开。为国内辐射防护标准制订、环境放射质量评估、临床放射性疾患诊断及治疗,以及辐射生物效应等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经验作出了贡献。

核能事业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就核工业总体来说,反应堆是产生放射性废物的主要环节。沸水动力堆的废气99%是来自冷凝器系统,气冷堆和重水堆废气主要来自冷却剂。压水堆废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放射剂量水平极低,对反应堆周围居民造成的影响甚微。放射卫生学研究人员将此类核动力发电站与燃煤或燃油的电站相比,发现前者造成的环境中辐射剂量比后者要低。换言之,前者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小于后者(在辐射剂量比较方面)。

核动力发电站排入环境的含放射性的物质主要表现为气态和液态泻流物形式。排入大气中的放射气态流出物中主要放射性核素有:131I、14C、3H和惰性气体。排入水中的液态流物中主要放射性核素是137Cs、131I、134Cs、60C、51Cr等。

放射卫生学的研究不但探索电离辐射对有机体作用影响,而且从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动态、外照射防护、内照射防护(外照射指来自地球外宇宙线和地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指环境中的放射线核素进入人体后的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食入。)方面进行研究。此外,研究内容还包括放射性废物治理、辐射防护监测技术、核工业卫生防护以及国民经济中应用电离辐射时的卫生防护。

可以说,要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必须解决能源开发问题。而要加快核能事业的开发,放射卫生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国内原子能研究所以及医学院校放射医学专业人员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组织准备、辐射监测、防护等方面的措施。

此外,研究人员还考虑到反应堆的预想事故和紧急应变计划。在核电站30多年的运行史上,除最近苏联的一核电站事故外,最严重的一次要数三哩岛核电站事故。

在尽一切努力杜绝此类事故在核电站运行时重演的同时,科学家还制订了严密的事故应变计划。计划包括了组织准备、事故预想、剂量监测、辐射防护以及污染处理等多项内容和措施。

成果与展望

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建立以来,在实验室基础理论研究同时,配合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深入厂矿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放射医学系的科研方向主要反映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射线对人体的作用。探讨急、慢性放射损伤的机理及进行防护手段等实验工作。对急、慢性放射性疾病进行有效疗法的探索。

二、对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和现场调查,提供卫生评价和防护措施。

三、对生物样品和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水质、土壤、大气、食品及生物制品中有关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动态考察以及卫生评估。对辐射食品保鲜和食品配方提供科技咨询。

四、研究探索、改进核医学和辐射仪器及技术手段,并将有关技术应用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上述科研方向不但反映了放射医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揭示了它与公共卫生保健的重要关联。

近年来,放射医学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百余项科研课题,共有25项获得部、省、市科技成果奖,主要的成果包括:

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辐射对淋巴细胞体外转化能力的影响;

放射自显影对内照射核素污染行径的研究;

三氯苯体系毒理学研究;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制备和应用;

裂变产物147Pm、169Yb等放射毒理的研究;

应用3H 、14C的双标记法测定人血淋巴细胞DNA、RNA合成的研究;

现以超氧化物歧化酶制备和应用为例:

机体内凡进行有氧代谢的细胞,机体均含一种特殊的生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OD的生物学作用在于能保护细胞、机体组织免受超氧自由基的毒害:

2.3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自由基(O2-)甚微。但是在放射线和一些病理因素下超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自由基可使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酶分子中疏基氧化,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加重机体的辐射损伤。另外,自由基可直接损伤细胞DNA,导致病变。

研究还发现癌细胞内SOD含量较低。比如,白血病患者血细胞中SOD含量的多少与病情发展、转归有关。测定表明朱缓解患者细胞SOD含量低于治疗缓解者。

放射损伤教研室的科研人员从猪血中提取SOD物质。他们对实验鼠进行60钴γ射线的全身照射,辐射剂量为750拉德。同时考察照射前或后半小时对鼠进行静脉注入SOD的作用。结果发现照射前应用SOD具有预防辐射损伤的作用,照射后应用SOD则具有治疗功效。反映了SOD在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病变中的重要作用。

科研人员还与医生配合,将制备的SOD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包括:

1,对乙型肝炎的治疗。由于炎症的发展与体内自由基水平相关,自由基浓度增高,则炎症加剧,故考虑进行SOD治疗。在对20余例病例的应用中,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出血、黄疸等症状明显缓解。典型的例子反映于同患重症肝炎的父子两病人。患者在入院时,基本情况严重,腹水严重,肝功能极差。医生已发出了病危通知。在治疗中,一人进行SOD治疗;而另一个因恐惧注射而未用SOD。结果,后者不久死亡,而前者在治疗半年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2,治疗红斑性狼疮。该病是自体免疫性疾病。病人体内自由基的存在及浓度决定了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往人们并无治疗此症的特效手段。然而,在SOD临床试验性治疗中,在肌肉注射SOD的两周后,患者体表的红斑开始变色,然后发生褪皮、消失。治疗后连续进行三个月的追踪观察,也未见复发表现。

3,治疗烧伤。有两例面部烧伤患者,面部烧伤达二至三度。对于此类灼伤,由于创口中的自由基可促进局部组织纤维化,最后形成疤痕。然而在应用SOD治疗后,该两例患者伤口痊愈后,未形成疤痕。

4,升高血中白细胞。有一患恶性淋巴瘤的病人在化疗治疗下,血中白细胞降至200/mm3的极低水平。在应用常规的升血细胞药鲨肝醇无效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应用了SOD的治疗。在用药14天后细胞数就上升到6300/mm3,恢复到正常水准。

癌症病人在进行放射疗法治疗时,射线会损伤周围的健康组织,如果应用SOD,则可起到防护性作用。

另外,在环境保护方面,放射卫生专业的科研人员对太湖水、苏州市河、井水和食品以及建筑材料进行了放射性水平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环保方面有价值的数据。

李延义主任指出,放射医学还是一门发展历史较短的新学科。面对核能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需要研究人员不懈努力,不断进取。

(本刊特约记者徐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