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方35岁的陈立侨是目前中国学历最高的少数人之一。几年前当他从华师大生物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成为国内第一位专门研究水生动物的博士后专家时,许多人在投以仰慕眼光的同时,也极想了解,打听陈立侨这位博士后是干什么的?
陈立侨的专业方向是水生动物营养学和甲壳动物生物学,讲得通俗一点,他是研究鱼、虾、复等水生动物生长,繁殖规律的。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陈立侨认为自己博士论文的工作——探讨池塘饲养鱼类优化结构及其增产原理——给了自己莫大的锻炼,这项课题通过大量测试、分析和综合比较评价,对我国传统的鱼种密集越冬工艺提出质疑,并以可靠的实验数据表明,以1.5~2.5 :1的种间比例调整池塘中草鱼与鲢鳙鱼的结构。有利于池塘环境优化;减少疾病流行。提高能量转化效率。从而改变了混养池塘中“草养三鲢”的传统观念。此外,这一课题采用系统论的思想方向,从“增强鱼体自身素质”和“优化鱼类生活环境”入手,通过对池塘系统内各主要因子的相关分析和定量控制研究,建立新的防病技术体系,将草鱼的成活率由常规的50%以下提高到80%以上,以上文字摘自课题鉴定报告,可能有些专门化,但这不妨碍读者理解这一工作的意义。陈立侨及其同事通过潜心研究,搞清楚了池养养鱼类的优化结构及增产原理,使池塘草鱼的成活率提高了30%以上,其功其效不言自明。博士后的头衔令人瞩目,但通向博士后的道路绝非坦途,通过与陈的交谈,我发觉达观的秉性和对吃苦的耐受力造就了今天的陈立侨。
陈立侨初中毕业后曾辍学几年在广东梅县老家务农。这期间,他当过建筑小工、修过公路,到农科院干过农活等等。由于家境的贫寒,繁重的体力劳动,挨饿的体验他至今难忘。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他始终不忘两件事,一是在父亲指导下练写毛笔字,二是一有空就看他哥哥文革前读的中学课本。遇上天不好不外出干活,他可整天捧着书看,做题目。以后终于有了考高中的机会,他以社会青年的身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镇高中。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他又打破了镇中学恢复高考以来应届生无人考取大学的记录。由于他志愿未填好,本来可以进重点大学的分数由于第一志愿(中山医科大学)未录取,结果当医生的幻想破灭,进了当时并不为人们看重的农业院校。这对不少人来讲都会是一种不小的打击,但陈立侨生性达观,随遇而安。他愉快读书,平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在读大学之初就立志要读研究生。由于有了奋斗目标,他大学四年学习抓得很紧。平时社会活动一多,就利用业余时间补上拉下的课。刻苦自励的结果,陈立侨成为国内首批由本科生免试直升的硕士研究生;其后又成为首批硕博连读的博士生。
那年为做博士论文,下乡做测试观察整整一年的经历,陈立侨至今难忘。那是80年代末在湖北洪湖县,为了改革传统的鱼类饲养体系,找出不合理的环节,更为了获得本专业国内本底的第一手资料,陈立侨走遍了洪湖的乡间小道,调整、取样,请渔民来;教他们怎样配合,做;设立野外基层推广站。陈立侨花了一年时间做以上种种工作。他不无感慨地告诉我:当时我简直就成了农村的生产队长,挨家挨户找村里的渔民,教会他们怎么操作。当时生活上面临的困难是没有电、没有蔬菜,经常是一天只吃二顿饭,辣萝卜条当菜一吃就几个月。
陈立侨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池塘饲养鱼类的优化结构及其增产原理。按以往的传统,科学院、高校系统的人做这类课题时,80%的精力都放在实验室,外面的(野外)考察只是作为补充,目的只在印证实验室的工作。而另一批在野外基层推广站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虽然具有野外操作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很难上升到实验室较基础的理论水平,两者间的有机结合问题一直未能解决。陈立侨在导师的指导下,试图通过博士论文工作,改革传统的水生动物科研模式。为此,他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也在所不惜。这篇论文先后共花了4年多时间。在由中科院、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多位同行科学家参加的课题鉴定会上,评委们对陈立侨的工作给予了“耳目一新”的评价。一位评委感慨地说,20多年来,还没有看见一篇如此完整、系统、细致地将大生态与小生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科研论文。这一工作证明,通过小生态的模拟和大生态的验证这条路是走对了。
陈立侨的另一方向是甲壳动物生物学,目前主要做河蟹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他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两项启明星课题都与河蟹有关。由于经济价值高,河蟹养殖已成为国内一项新型产业。据报道,96年河蟹产业的产值在华东地区已超过房地产业。这个产业的勃兴有其必然性,一是出口需求量大,二是河蟹的人工繁殖技术和多种养殖技术体系得以突破。目前中国这一产品产量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国际市场的价格。很有些人为此发了财,近年来蟹也经常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但人们可能不知道,在国内有数量不多的一批人多年来在为河蟹产业的长足发展而尽心竭力、默默奉献。陈立侨是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一位。
陈立侨在河蟹方面的工作有二项,一是试图搞清我国三大河蟹产地的河蟹资源基因库。眼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已经出现河蟹资源混杂、基因库污染的情况。如将品质、性状较劣的蟹种混到长江口河蟹种群中,以图卖个好价钱。但一物种基因库一旦污染就不可能恢复。如不加抑制,则中国品质最优的长江口河蟹种质资源将迟早不复存在。在启明星计划的支持下,陈立侨及同事这几年来先后做了中国三大江系河蟹在生物形态学、蛋白质、酶方面的差别研究,现在又开始做基因方面的差别分析。这些研究思路也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的思路不谋而合。
陈立侨在河蟹方面的第二项工作即是从事河蟹的多倍体研究。对这项前沿细胞工程技术陈立侨的介绍简洁而引人入胜,一般河蟹的生长期就是两个秋天,所以又称二秋龄。两秋龄后,它就性成熟,其后就繁殖、死亡。也就是说,市场上的蟹之所以长不大,就是因为它已经性成熟了。这个问题直接涉及经济效益,如果人工养殖的蟹都很小,那效益就很低了。另外,更糟糕的是,由于这种性成熟的“小老蟹”已具备生殖能力,它与正常种群一交配,产生的后代也会逐渐丧失优良性状,这就会把整个事情搞得很糟。基于这两大难题,陈立侨力图找到在遗传上进行品种改良的方法,而多倍体正好能解决问题。据陈立侨介绍,多倍体的意义首先表现在生长上有很大的优势;其次多倍体的物种又不育,没有繁殖的问题,如美国的许多水渠好些年前为控制水草蔓生,就从中国引进天然生物除草剂——草鱼,效果很好,又无污染。但规定各州凡是投放草鱼的水域,必须是三倍体的草鱼品种,这就是利用三倍体物种的不育原理,以期无大量繁殖成灾之虞。
为完成这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的启明星课题,陈立侨把出生不久的女儿托付给在浙江的丈母娘照看。一年内只有约4个月是做这项实验的合适时间。在这4个月里,必须夜夜观察、测试,不能有一点马虎。第一年由于一些实验工作基础不成熟,实验未成功。第二年的12月底,正在美国作短期交流访问的陈立侨缩短了在美的逗留时间,赶回学校的实验室,再接着干。2月份正是春节,学校实验室里就只有陈立侨和他的两位学生在昼夜轮流测试。老天不负有心人,这次陈立侨他们终于成功了,而且得出的结果比原先设想得要好。
95年6月,由中科院院士尹文英等专家组成的课题评审组认为,该成果是蟹类多倍体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在国内外均属首次报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蟹类乃至其他经济十足类动物的遗传育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上两项河蟹研究工作都列入了启明星的重点资助计划。谈起自己当年入选启明星的事,陈立侨告诉我一个小插曲。93年初,陈立侨提出申请启明星报告时,事先不知道,当年的农业块里没有水产专业的名额。由于陈立侨的项目建设书写得不错,主持启明星评选工作的同志同意他不妨来尝试答辩一下,最后由专家来评判。鉴于以上情况,陈立侨当时认为自己入选的可能性极小。但他想应抓住这次答辩机会,即使评不上,也可为下次争取打下基础。由于陈立侨没有思想压力,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得十分从容,效果极理想。事后他了解到自己的答辩得分在农业组里名列前茅。就这样,陈立侨光荣入选当年的启明星计划。当时陈立侨尚在攻读博士后,这笔5万元的启明星经费不但起到了雪中送炭般的作用,而且使他更具信心,正如他自己所说,由于启明星计划可贵的第一推动,我有步步领先的感觉。
在以后的岁月里,陈立侨得到过多项荣誉,如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优秀博士后,96年他荣膺第三届“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为上海地区本年度唯一的获得者。作为华东师大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陈立侨在华师大的发展史上留有自己的痕迹。一个多月前,陈立侨又作为华师大的唯一入选者,荣入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的首批名单。
可以说,陈立侨目前正一步步向其事业发展的巅峰状态走去,这些年他走过的路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有人担心巅峰之后会走下坡路,确有部分青年新秀已显露这样的苗头。但依我的看法,陈立侨的事业峰期将会维持一长段时间,因为陈立侨的学术根底扎实,悟性强,他吃得起苦,对要达到的目标实际而自信,既不浮躁,又不妄自菲薄。年前,他将自己年迈的父母接到上海和自己一起生活,平日里只要有空,就会想到陪老人出去看看上海的变化。陈当我是自家人与我很随便地聊起家常,谈起自己女儿的成长,立侨也喜不自禁。而我听着、听着觉得眼前这位年轻的教授、博导又让人亲近了许多,一个有事业感、有责任感、有家庭观念的年轻学者,其学术生命力将会很强很强。
(据刚刚公布的消息,陈立侨荣获“'96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另一位优秀科技启明星姜标也获此殊荣,《今日启明星》专刊特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敬意。)
(江世亮采写于97. 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