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997年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丰收年。克隆羊的诞生、“探路者”登临火星、国际互联网的盛行、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这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必将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再过600多天,人类将迎来第三个千年,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走势,已有不少预测,有人说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又有人认为它是新材料的世纪,更有人称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岁末年初,我们邀请上海市的一批著名学者就此畅谈,与会专家的共同看法是:

发展知识经济是必然趋势

杨福家(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

1997年全球科技、经济的发展,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但有人认为,今天中国还没有到这个时候,现在提出知识经济似乎太早,这是中国将来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必须理解这是一个大趋势,理解了对我们会带来极大的益处。去年11月在加拿大开了一个“'97全球知识大会”,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上作了一个重要发言,谈到了世界上有三个“10亿”,即有10亿多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费不到一美元;10亿多人处于缺水状态,每天没有净水饮用;10亿多人是文盲。怎么使得这么贫困、落后的一大群人赶上发达国家,如按原来的路子赶,要赶上去是很难的。而如果靠知识、靠信息,那他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比较快的缩短。对我国来讲也是这样。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果完全沿F他们的道路走,一步一步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缩短这一差距。现在人们常喜欢讲“超常规发展”,只有改变发展模式,依靠知识、信息,才能真正做到“超常规",这种差距才会很快缩短。

前几年日本人发展传真机,占领了世界的大部分市场。如美国人跟看日本人的路子走,是否能超过日本很难说,即使超过也只能达到日本人的水平。美国采取的战略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传真机我不做了,你去做吧!我做电子邮件(E-mail),E-moil有一天把你的传真机(Fax)全部打倒,现在全世界都已看到这一趋势了。因此美国人就搞个人计算机,而靠个人计算机,它的传真机就不要了,而且其功能远远超过传真机。一份Fax发到美国,价钱也很贵,开国际会议的很多钱都花在传真上。100个单位要发100份传真,而现在E-mail只要发一次,100个单位的地址放在上面,一次即可完成,而且它一秒钟可以发4页,1分钟可发240页,钱花得很少。这个例子说明,如果我只是引进消化,最多Fax比你造得好一点。江总书记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若考虑到今后整个形势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就感受更深。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型企业。日本人搞大钢铁厂、汽车厂,美国人转而大搞芯片工厂,而芯片是知识经济的台柱。美国的芯片工厂、软件公司数量大大超过日本。美国5000家软件公司的贡献绝不亚于500家大公司。现在驱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是5000家规模不大的软件、芯片企业。而这些企业都离不开高校。可以说,若周围没有斯坦福伯克利这些著名大学,就没有硅谷;同样,美国著名的128公路旁的大片高科技企业,他们都离不开高校,没有哈佛、没有麻省理工学院,就没有这批高科技企业。所以现在美国人办公司、办企业,先要看距自己30分钟路程的范围内有没有大学,没有大学不要办工厂,他们是懂得依靠大学的。美国的三大科学园区(硅谷、128公路、三角地带)都与高校紧密相邻。这可以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其基础是知识型企业,或者说是知识化了的传统工业企业,而这些企业都离不开高校。所以说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是举足轻重。我感到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未来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我们高校的同志责任重大。

人类的全新视野

孙章(上海铁道大学副校长、教授)

在世纪之交回顾这100年确是激动人心的。由于有了阿波罗飞船,有了现在的火星探测,使我们人类第一次有了宇宙的眼光。从月亮上看地球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以前都是人类从地球上往外看宇宙,而现在从地球外看地球,从而发现地球是一颗在不断消耗资源、能源的星球,这是本世纪科学赋予人类的全新的视野。

从宇宙观点反省人类行为,本世纪前50年是两次世界大战,破坏自然;后50年为弥补战争创伤,又拼命掠夺自然。所以这100年,前50年犯了大错误,后50年又犯了大错误,反省后的结论,就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科学技术在精神方面的收获,这一收获是巨大的。从宇宙眼光看地球,地球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星球,而我们这颗星球是靠不断消耗自身能源、资源在维持运行,意识到这一点是人类认识自己的新飞跃。

我认为本世纪可载入史册的重大科学成就有五项;一是遗传学,从摩尔根一直到克隆羊多利;二是量子力学理论的诞生;三是相对论;四是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兴起;五是从阿波罗到火星探测的宇宙航天科学的进展。这五大成就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技术正高速度地向广度,深度进军。

那么21世纪的科技进展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有五个“化”:一是科技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进程还会加快,通过互联网络,包括一些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这就要求国人有拼搏精神、竞争意识,背景是强手如林的国际化竞争态势;第二是教育的大众化。信息化社会与机械化、电气化不一样,必须要会用计算机,对全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必然带来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第三个是产业生态化。最近国际上刚提出一门学科叫工业生态学,主旨就是减少工业生产中的原材料消耗,通过工业流程革新达到生产、环境两相宜的目标;第四个化就是高科技产业化。现在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而我们只有30%,差距不小。最后一个化是科技法制化。随着科技发展,包括克隆羊立法问题、断肢再植问题以后可能还有断头再植问题,相关的问题对法律提出了众多亟待解决的课题。

月球上将建天文实验基地

赵君亮(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教授)

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望远镜。从1608年发明望远镜到1994年美国人造出10米望远镜,天文学的发展伴随着望远镜的提高而提高,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高科技的东西。美国计划到2005年时设法派人从火星上取块东西回地球,计划耗资200多亿美元,牵涉到二十几种顶尖科技。人类为什么要干这样一件事?归根到底,是为了探索地球以外的生命。地球人一直渴望了解地球是不是唯一的生命所在,或者说是不是唯一的高级生命所在。从理论上讲,在银河系1000亿颗恒星里有能力发无线电信号的除了地球以外还有一颗。天文学家一直在寻觅,但始终没有见到过。现在造好10米的望远镜,并想把它放到天上去,目的就是想利用其高空间分辨率,找到太阳系外的地球。天文学家投入很大精力在干这件事时,也就推动了一系列天文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天文学从总体上讲是一门观测科学,几千年来都是这样,但20世纪的天文学开始转向实验科学。我预计到21世纪,天文学中有一部分可以进入实验科学领域可以分析由一系列宇宙探测计划带回来的各种宇宙物质。另外,21世纪人类必将在月球上建立实验基地。

功能基因组学;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李载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

1997年多利羊的出现引起公众广泛的兴趣,生命科学已发展到能把个体的一个体细胞,变成动物个体,使生物学发展面临一个新阶段。

20世纪生物学的特征之一是进入了分子水平,它能把所有的生命现象研究都归结到基因水平上,这就产生了统一的生物学。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物学家面临的任务不仅是要了解更多的未知基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整个基因组是怎样工作的,这就产生了称之为功能基因组学的一大新热门领域。当基因组的编码知道了,就要进一步读懂人类基因组这本“天书"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起的什么作用。功能基因组学是代表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其要研究的问题就如同这次多利羊提出的课题。这次克隆羊的试验其实成功率并不高,经历了多次失败,“有意种花花不开"。后来获得成功的“多利”却是“无心裁柳”的产物。为什么呢?就在于对基因编码尚未完全了解。另外,若是对基因组了解透彻的话,人类就有可能实现断肢再生的梦想,而不用断肢再植了。有些动物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人就没有这个本事,不知道掌管人的这个本领的基因开关在哪里?如能找到这个开关,就有可能不用断肢再植,而让其断肢再生了,这些都与对整个基因组的工作状态、工作程序的了解有关,所以研究基因组的工作程序将成为21世纪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到那时,基因工程就将变成基因组工程了。

许多生物学家都乐观地估计,到21世纪,人类的寿命可以有大的延长,甚至能活到200岁、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到那时很多综合性的措施都上来了,如那时服药的概念会由现在服单药的概念持人网络综合的概念,根据病情的不同诱因、病程,选择多种调控性药物,基本上没有副作用,许多现在不会用、不敢用的药在你一旦了解透彻时都可以用。

脑科学的影响不可估量

杨雄里(中科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

21世纪对神经科学、对脑的研究,将是自然科学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脑科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具体科学问题的解决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的质量;另一类是由于对人脑工作原理的深化从而对人类哲学观念产生重大的革命性变化。

前一类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人类与神经性、精神性疾患的抗争上。直至不久前,对于许多这类疾病所能采取的措施只是设法使症状缓解,或只是作经验性的手术治疗,而对于神经变性疾病,则束手无策。但近年来若干重要的神经系统遗传病的基因定位已成功,这就为阐明其发病机制、产前诊断和进一步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进而,随着对神经活动基本过程认识的深化,正在为这类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例如用基因疗法改善帕金森氏症的症状已进入临床应用的前夜。修复损伤的神经元曾是一种科学的幻想,但用移植方法使受损脑区恢复功能已向人们展示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对大脑工作原理的认识,将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神经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惊人的接收、加工储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脑是一种具有根本不同工作方式的计算机。首先,其信号同时在数百万条通道中进行处理。其次,在两群神经元之间具有交互性的通讯联系,使脑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复杂行为的真正的动态系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周围的环境。脑的这些特点已成为设计新一代计算机的原动力。

后一类影响则具有更普遍更深刻的意义,因为脑科学的重大发现不可能不影响人们的哲学观念。譬如,视觉、知觉特性的研究已充分表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并非只是分析视网膜的映象,脑还必须主动地构建一个主动的视觉世界。这种主观视觉世界的涵义显然与“感知是客观世界的映象”的传统论断不相契合,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观念的改变。

自然科学认识的深化以及观念上的改变不可能不影响人们整体的哲学观念。实际上,脑科学的新发现不断地粉碎陈旧的思维定势所设置的藩篱,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预防和保健医学的新时代

陈源珠(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病专家)

1997年,国际重大科技成果中,医学生物学领域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当今医学的面貌已经发生大改变。20世纪以前的医学是在生物学基础上形成的,其模式称为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以生物学因素为出发点,如传染病就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重在个体疾病的诊断、治疗。但现在的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50%与生活方式、行为有关;20%与环境因素有关;20%与遗传因素有关;10%与卫生服务的缺陷有关。所以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不仅要注意生物学因素,同时也要关注心理、环境和社会因素。根据这一观点,7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模式表明人类对医学的需求已不满足于仅仅是面向个体的医疗保健,而更多地转向群体;疾病防治和重点不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更重要的是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使得人们的身心处于更良好的健康状态。对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在80年代有过一个新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指体强无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过去讲流行病主要是指感染性疾病,现在非感染性疾病也在流行,这类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血、糖尿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本世纪50年代起,这些疾病在工业化国家急速上升,而近些年来则已蔓延到许多发展中国家。上海50年代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占死亡率中的第五位,80年代上升为第一位,国内的12个城市也有相同的情况。可以预计,包括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非感染性慢性疾病仍将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祸害。为此医学、健康教育、良好生活方式、习惯的培养就更显迫切,未来的医学将出现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新时代。

中国能否出比尔 · 盖茨

夏禹龙(《世界科学》主编、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21世纪如邓小平所说将是高技术的世纪,这句话我认为很值得探讨。按照过去的特点都是科学革命到技术革命,再到产业革命。应该说新科技革命是20世纪的事情,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50年当中,科学革命到技术革命发展很快,但是没有到产业阶段,当然计算机好一些。所谓高技术世纪,我的理解不仅仅是有这些新的发明,而且是指这些高技术要产业化,要在整个GNP中占据相当的比例,这才叫高技术的世纪。

我觉得中国要在高技术世纪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重视体制问题和人的观念问题。这里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敢于冒风险创业是美国人的人文精神中很可贵的东西,这对支撑美国的经济有很大的作用。现在看来,搞高科技产业很重要的是个人的创造性,美国的首富比尔 · 盖茨是一个典型代表。中国能不能出比尔 · 盖茨?我的看法是,就个人来说,中国人中不一定出不了比尔 · 盖茨,但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条件,中国的比尔 · 盖茨即使出来也难成气候。这里涉及到东方文化及我们的体制问题。日本也是东方文化,他们讲究东方人的团队精神,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对美国人独创的东西来一次二次创新,成本降得更低。有段时间美国、欧洲的发明,开花却在日本。但最近一段时间,日本人又不行了。究其缘由,是因为现在的日本已经发展到与美国相差无几了,要再进一步就要靠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了,而恰恰在这方面日本人却差一筹。这就启示我们,将来怎么在东方文化中提倡个人创造性。

我认为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最有前景的是民营科技企业,现在我们要紧的问题就是要为中国潜在的比尔 · 盖茨们创造产业化、企业发展的条件。必须有一套风险投资机制,有孵化器等机制支撑。

信息化是买不来的

白英彩(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一些研究科学史的专家认为,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这190年是工业化的历程,而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对发达国家来讲,可能就会完成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从业人员中50%从事信息领域的生产;信息经济的产值应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0%,这两个50%是信息经济的标志,这样的社会就是信息化的社会。这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而对于像我们这样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的国家能不能在2020年就进入信息化社会,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当然根据这些指标,中国还有相当的距离,真正达到两个50%,人民的生活质量会起质的变化,没有高的素质就不可能去利用先进工具从事高级活动,这就逼迫你不得不去学习。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要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若我们不能抓住机遇,仍亦步亦趋无疑是错误的,我认为应看重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抓住。但同时也要采取正确策略,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策略,不能采取全盘引进、买的方针。国外发达国家之所以能走上信息化这一步是基于其工业化程度的高度发达,自然而然也就步入到信息;时代。工业化时代到后期,产品极大丰富,产品及其价值的交换就是信息的交换。信息量极大了,就必须要求传输信息的设施与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就是这样很自然地演进的。而我们现在的国力不允许投入那么多力量去搞信息化技术,那么究竟该怎么办?我认为应采取这样的策略;有些可上可不上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坚决不上、省下来的钱用于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业产业。最终达到我国搞信息化产业所需软、硬件设施的60~70%能自己生产,而不是全部引进,这样做是两全其美的事。这样全国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大家一哄而上去引进,那肯定是不行的。

千年之交的思考

张瑞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篇章的20世纪即将结束时,人们发现19世纪未解决的三大难题将伴随人类一起进入21世纪,这就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这将成为21世纪科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人口问题至关重要,地球村到底能承养多少村民?人口问题不光有数量问题,还有素质问题。自然资源不仅有丰富与否的问题,更有如何利用的问题。如何高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这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并未解决。一方面要扩大新能源,一方面要节约、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环境问题,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并不是高楼林立,而是环境的优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试用解决这三大问题。而要落实这一战略关键是人。人的素质不高,自然资源就不能充分利用,环境也难以保护。以上是思考之一。

思考之二是,迎接21世纪的到来,应该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光有科学精神还不够,还应提倡人文精神。如果没有求实、探索等科学精神,那么人的素质是不高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还必须了解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这无论对人的素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莫大的意义。

思考之三,20世纪到21世纪是1000年的变化,刚好给我们这几代人碰上了。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应鼓励大家建功立业。我给学生讲课时提了16个字;“世纪变迁,千载一逢,逢世创业,业绩留世。”这个机遇确是难得的。抓住机遇我认为抓住两个机遇,一个是科技发展的机遇;一是社会变革的机遇,抓住这两个机遇,国家就能上去。最后提一下,科教兴国必须重视教育,这个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更是指终身教育,这是我们国家能上去的根本原因。

(本组文章策划;姚诗煌、陶家祥、王勇、江世亮,摄影;臧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