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于1980年冬认识《世界科学》的,当时刊物名为《世界科学译刊》。她是我十多年来结识的最难忘的刊物之一。她除了向我提供近期国内外重要科技信息外,还推动我在科技翻译和科普写作方面不断有新的进展。

她是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之所以对《世界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本多学科刊物,直接译自国外著名刊物高级人士写的文章,着重反映各国各学科近期提出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方面情况。我是在歼击机设计部门工作,不能不跟“新”字打交道,不能不随时代的心音和脉搏而加紧前进的步伐。虽然,我可以直接从查阅国内外有关专业报刊而获得科技信息,但是,在茶余饭后,看看像《世界科学》这类由高级专业人士翻译的原汁原味文章刊物,分享别人提供的现成信息,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十多年来,《世界科学》一直与我相伴,她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我从中受益不浅。

她是提高笔译能力重要园地

刚接触《世界科学》时,我就发现其中有不少文章译得很好,译笔简练、流畅而且生动,是我学习的榜样。不久,我便译出了两篇文章,其标题分别为《迈向人类在空间永久定居之路?》和《恒星际飞行序幕》,邮给《世界科学》作见面礼。一方面,借《世界科学》这块园地,向广大读者介绍当时空间科学技术概貌和未来人类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请编辑部和有关专家过目,对这两篇译文作出评价,便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真是喜出望外,《世界科学》编辑部十分认真负责,对我这两篇译文迅速作出反应,毕东海同志亲自执笔给了诚挚肯定和热情鼓励。对于刚从事业余翻译不久的我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从此之后,《世界科学》便成了我的笔耕园地。我拜编辑和有关专家为师,每次他们对我的译题和译文的删改,哪怕是很小一点变动,我都加以认真思考,从中吸取营养。多年来,我是既通过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又通过像在《世界科学》这样园地具体实践,不断得到提高。可以这么说,今天我在科技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与《世界科学》编辑部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

她是提供科普创作的重要源泉

《世界科学》登“的译文多半属于高精尖内容,我作为科技工作者有责任运用通俗易懂的笔法,把这些写成科技报道或科普文章,尽快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它,应用它。1990年冬,我曾利用我从美国《机械工程》中译出的关于电控变态流体的原理和应用的文章,写出了题为《只有1/1000秒由液态变固态》的科普文章,立即被《科学画报》刊登在该刊1991年第1期重要位置上。该刊发行后,上海、武汉、哈尔滨和贵阳等地10多名读者,其中有教授、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还有普通工人,来信索取原文资料和商讨有关事宜。这是一种神奇的流体,在施加电场情况下,能即刻由液态变成固态,去掉电场,又能即刻恢复到液态,它在航空、汽车直至钓鱼等方面有着奇特而广泛的用途。读者来信说,他(她)们在本属于自己专业的刊物上从未见过这样的报道,他(她)们决定申请立项,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又如,1996年初,我根据《世界科学》中关于生物技术纺织品的译文和其他有关资料,突出报道了国外把生物技术和纺织技术结合起来仿制人体的组织与器官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上海《文汇报》便以特快专递的形式把它登载在科技版首要位置。由此可见,《世界科学》某些译文的重要价值。我深深体会到,《世界科学》是科普创作的重要源泉。

《世界科学》编辑部人员很少,经费有限,能够长期坚持办好这份月刊,实属难能可贵。在《世界科学》创办20周年之际,我相信,《世界科学》在编辑、译者和读者密切配合下,将会办得更加有声有色,博得众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