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自新
英国皇家学会这篇题为“21世纪全球化科学的前景”的报告(下称报告),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分析,呈现出21世纪之初,全世界科学发展迅速、国际合作的趋势尤其强劲的情景。在2002年到2007年,研究与开发投入中,大部分是用于开发,而且主要是产品开发;研究论文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国际合作的直接成果;多个国家学者合作撰写的研究报告,从1990年以来翻了一番。
我恍惚到了日益科学化的地球村。太空中有多国合作的空间站,海洋生物调查中有80多个国家、670个实验室参加,著名科学家和大型实验设备周围聚集着众多勇攀高峰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不是受人劝告而是自主开展国际合作,彼此交换科学“灵感”、知识和技能,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免费电话、电视会议、卫星照片等等,使得“天涯若比邻”。
报告指出,全球科学面貌的显著改观,基础在于国际合作,动力来自研究人员寻求同世界最佳的科学家一起工作,也来自各国政府寻求改善研究工作的质量和视野。这种合作有助于扩大新的和现有的知识与资源,吸引人才,应对内在的研究问题,并且形成研究能力。国际科学舞台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各国演员,在全球自下而上的各种网络中创造和传播知识。报告特别强调,国际科学合作的紧迫性,来自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食物、能源和水资源安全,以及全球的健康等重大挑战。
报告中介绍的五项案例,(1)世界最大的“警报系统”: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农业精英中心:国际农业研究咨询委员会(CGIAR);(3)对全球健康的另类巨大影响: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4)朝向可持续能源:国际托克马克实验堆(ITEM)计划;(5)取得对付二氧化碳的主动权: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CCS)技术。本文只就直接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三项略作评述。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极大规模和极其复杂的挑战。气温升高将损害世界社会经济,并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后果。IPCC的成立是重大的社会创新,它提供明确的证据帮助政策制订者选择重点并安排必要的缓解和适应的战略。2007年出版了第四次《世界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作为一个组织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大多数预测认为化石燃料主宰能源供应的局面至少会延续到21世纪中叶,而且近来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直在攀升,天然气和焦油砂也在走俏,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在上升。
CCS是取得全球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的潜在技术。CCS的成本绝大部分在于俘获和压缩阶段,而风险大部分存在于封存阶段。CCS迄今尚无大型的示范装置,不是因为资金不足,而是在于它要消耗能源,降低10%的发电效率(从45%下降到35%),即所谓的“能源苦恼”。有CCS专家指出,世界无法迅速停止碳的排放,现在无所作为,就得付出破坏环境的代价,CCS技术可以迅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但其代价与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代价是同一个数量级的。
前景光明的CCS技术
国际能源署发表的CCS的路线图,要求增加投资超过2.5~3.0万亿美元,估计占2050年实现减少50%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投资的6%。为了达到减排50%的目的,必须迅速普及CCS技术,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展示CCS技术,从2010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150~250亿美元的资金。在2010年4月,政府-企业合作提出了对处于不同建设阶段的80个大型发电厂和工业项目,政府应给予开发大型CCS计划260多亿美元的支持。ITER的目标,即核聚变反应堆示范装置是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宏伟项目,经过20多年反复磋商后终于在2005年确定选址在法国,2006年签订协议,2007年开始建设。人们期望着继1942年实现核裂变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阅读皇家学会2011年的报告,我联想到55年前我国制订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我们当年强调“任务带动学科”,安排“12项重点任务”,按“紧急措施”抽调专家并加强合作(包括与苏联合作),何其相似乃尔。但愿皇家学会报告中提出的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的合作;新的形势,需要研究人员开阔视野,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水平、投入者的活动和国家的科学和创新,只是事情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必须走出研究产出的传统指标,认识合作中重要的非正式特征。我感到,我们面临的不再是“赶超”,“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而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要加强国际合作!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研究,曾参加1956年编制《十二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工作、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文件起草、《2000年的中国》的研究、1981年开始的全国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工作以及《迎接新技术革命对策》的拟订。]
?相关链接?
迎接全球挑战的五点建议
1.对国际科学的支持应得到维护和加强。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各国政府也必须维持科学基地的投资,并保持与全球科研的有机联系。科研活动的国际合作应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一部分,使国内的科学发展,在知识和投资方面,都能最大程度地受益于国际伙伴关系的杠杆作用。
2.鼓励、支持和促进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应为国际研究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国家边境应尽量减少人才流动的障碍,减少移民和签证过程中的官僚主义,减少科研人员在世界各地交流的阻碍。国家科研政策应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以确保有才华科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畅通无阻。
3.制定有利于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国家和国际科学策略。认识到全球性挑战性问题的相互关联性,协调努力,共享资源,尽量减少重复,最大限度地扩大影响,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或共享技术。国家科研经费应适应和顺应全球性挑战,支持解决这些问题的跨学科性质和协作性质的科研活动。
4.国际性的科研能力建设是确保科学影响力全球共享的关键。研究人员和资助者应致力于帮助欠发达国家建立科研能力,以提高其局部性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
5.制定对全球科学做出准确评价的各项指标。教科文组织(包括经合组织等其他机构)应探讨新的途径,对全球科学发展趋势做出可量化的、有一定基准的衡量,以提高对科学影响力、论文质量、成果应用以及科研环境活力评估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