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辽宁城乡收入差距去年降至7年最低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持续恶化,社会矛盾凸显。2011年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爆发和蔓延,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国际对话。不平等是好是坏?如何产生?不平等在所难免吗?科学中存在不平等吗?未来将如何选择?自由派和保守派各执一词,论战不休,学术界则基于事实和数据,深入探讨世界各地不平等的起源、影响和未来。本期“科学与社会”栏目一组选自《Science》的文章对此进行了报道。
 
  早在18世纪,卢梭就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论证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考古学也不断为这一思想提供佐证,一项关于纳图夫人的研究指出,“不平等”在资源富集的狩猎时代就已经开始,盈余和自然资源的私有化生成了一种反平等主义的采集狩猎者社会。随着可传承财富的增加,代际间永续的不平等也开始形成。经济历史学家格雷戈里·克拉克在新作《虎子崛起:姓氏与社会流动性历史》中,提出了所谓的“克拉克法则”,认为社会地位由生来遗传的能力所决定,其“社会基因型”的概念不免让人想起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也为代际间地位提升的努力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平等看来已经成为社会常态。经济物理学家基于熵概念的类比,认为收入分配必然是一个衰减指数,赢家少,输家多。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使收入分配更公平,则是一场必败之仗。经济学明星托马斯·皮克迪也在《21世纪的资本》中强调,“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将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得更加公平”不过是一个童话。皮克迪通过对收入、遗产和国民财富数据的综合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将富人集中在社会顶层,因为从长远看,支付给资本所有者的回报比经济增长率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一种更加不平等的“世袭资本主义”。
 
  不平等在科学中又如何呢?就科学的精神气质而言,“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的默顿规范,显然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科学社会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科学中的不平等是科学的一个内在属性,社会分层理论和马太效应可以解释科学中不平等的根源,富者愈富、赢家通吃在科学界是不争的事实。而且,随着科学建制的扩张,科学中的不平等还有加剧的趋势。
 
  对不平等的种种科学解读,传达出不平等和社会发展如影随形。不平等可以解释为一种社会动力,但天生的不平等同样制约着机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实现,极端的不平等更是民主制度的大敌。然而,人们对此并非无能为力,当不平等进一步被厘清,制度、规则、公共政策、社会文化甚至革命都将发挥其应有的意义,未来需要人们自己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