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风险因素和警告信号可能避免一些精神分裂症的发作,或者,至少能让人们更好地应对未来。
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右)比正常的大脑萎缩更快
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法雷尔·亚德里安(Farrell Adrian)担心她的孩子,马特。马特原本是个快乐、讨人喜欢的男孩,但在五岁的时候却表现出异常的难过,当时他的父亲离开了家。在学校里,他出现了思考和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十几岁的时候变得忧郁,并吸毒上瘾。此后,法雷尔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和其他的各类专家,希望医生们能解决她认为的父子关系的情感问题,这样老马特或许会回来。
马特17岁的时候,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二十年的时间里,生活颠簸不定,住院、治疗,服用各种抗精神病药物。马特独自一人居住在西雅图,在一家露天足球场有一份兼职工作,离家很近。尽管耗费了十几年才弄明白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法雷尔表示她还是觉得挺幸运,她说:“我们比其他很多人更早得到救助。”
一些研究者日前提议,只要对在精神疾病出现前数月甚至数年前就显现出来的症状引起警觉的话,其他患者也可以尽早得到救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对早期出现的隐性信号进行治疗,可以减少一半的病人,防止他们之后的疾病发作。研究者们也一直在寻求大脑、血液和唾液中出现的更具体的危险信号,以更准确地识别潜在的危险。先发制人的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避免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并将精神病疗法引入预防医学领域。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精神病学家帕特里克·麦戈里(Patrick McGorry)提倡早期干预,他说,“传统的精神病治疗法实施得太迟,效果甚微。但目前我们明白,解决精神病的方式对于干预的敏感度比我们以往认为的要强得多。”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专家、美国精神病学会会长杰弗里·利伯曼(Jeffrey Lieberman)认为,如果找到更优的危险预测因子,小型治疗试验的成功能大规模复制的话,干预治疗有可能成为精神病学中的公认的做法。他说:“那么,这有可能会是一次大转折,将改变游戏规则,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担,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精神病的萌芽
逃避精神分裂症并非是个新鲜主意。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明确了环境风险因素,会在大脑发育早期出现问题,从而后期转发成精神分裂症。例如,改善营养,怀孕期间避免感染可以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研究人员正在考虑在幼年时期摄取适量的维生素D是否有可能减少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即使已经患上了该疾病,第一阶段的精神病发作后的早期治疗可以控制疾病的恶化,并增加治愈的机率。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流行病学家约翰·麦格拉(John McGrath)和其他人考虑在早期治疗方面再向前推进,提出在精神病初露苗头的时候就进行干预。一个人可能变得疑神疑鬼,或者开始出现幻听,但仍然承认这些并非事实。他们可能背离朋友和家庭,或者不好好上学上班。所谓的“有风险”类型的标准,不同的科学家们之间略有差别,但有一点相同,就是一个人极度沮丧,各种症状均显示他必须要获得帮助。
这一高风险人群中有三分之一在三年左右出现精神病,大多数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高风险人群的另一个版本,叫做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PS),一度被人们考虑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诊断结果,列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最新的第五版中。该手册是心理疾病方面被业内最广泛使用的目录指南。然而,多数患有APS的人并不一定会发展成真正的精神病,因此经过一番讨论,该病征并未被列入该手册中。
尽管在诊断方面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被认为有精神病风险的人们主要看他们大脑中反映出来的行为标记的脆弱程度。例如,有人认为,大脑中被称作纹状体部分的化学递质多巴胺如果过量,会促进精神病的发作。2011年一项研究发现,与健康组相对比,有精神病风险的人纹状体中多巴胺过量,而含量最高的人在接下来三年中患病的风险也最大。其他研究发现,有风险的人的前额皮质,即大脑的监管中心,在老龄化过程中比一般情况下收缩地更明显,尽管这一程度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
耶鲁大学神经科学家蒂龙·坎农(Tyrone Cannon)曾经主持过对大脑前额皮质的研究。他说:“我们认为我们正在探索和研究精神分裂症过程一样的早期的、显著的指标。”
实验疗法
迄今为止,11项随机的对照实验发现,治疗高风险人群在一年中会减少出现精神病的几率。多数情况下,实验规模较小,检测一些干预手段,比如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认知行为治疗(CBT),以及欧米伽-3脂肪酸补剂。
包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油胶囊或许可以延缓精神错乱的发作
最早的实验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好疗效,但它们不再被认为是治疗高风险人群的首选疗法。马里兰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威廉·卡彭特(William Carpenter)表示:“坊间有很多担心,认为对于那些其实并不会发展成完全的精神病人的人群来说,抗精神病药弊大于利,对此我是赞成的。”威廉本人监督了是否将APS写入手册的讨论。
相反,过去五年的研究一直强调更安全的治疗方法,例如CBT,这种方法教导人们要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并重新评价所处的环境。比如,接受某些不怀好意人的结论的APS病人,会从CBT疗法中明白,不去相信他们最初的怀疑,而是找到对某种行为的解释。2012年,迄今最大的CBT实验确认可以延缓201名高风险人群的精神病:接受CBT疗法的受试群体中,12%在此后的18个月里出现了精神错乱,而没有接受CBT的人群这一比例是24%。
另一更独特却刚起步的发现指出,欧米伽-3脂肪酸鱼油补剂具有较好疗效。欧米伽-3脂肪酸中包含神经元细胞膜,它们可以抑制炎症和氧化性应激,这两者疑似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由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精神病学家保罗·安明杰(Paul Amminger)和墨尔本的麦戈里共同主持的2010年一项研究报告:连续12周每天服用四粒鱼油胶囊的高风险人群中只有5%患上精神病,相比之下,服用安慰剂的人中有28%患病。未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将患病时间延缓六年,目前另一个更大的实验正期望能再一次重现这一研究结果。
“人们总是问我,欧米伽-3脂肪酸是否和抗精神病药效果一样好,但似乎它们甚至更好。”安明杰说。他强调,与早期抗精神病药实验不同,服用补剂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更佳。
卡彭特说:“如果他们能够复制该研究,那么这可能成为自氯丙嗪问世以来最重要的事。”卡彭特此意是指氯丙嗪,上世纪五十年代问世的首例抗精神病药。
识别风险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治疗的受益群体,研究者们正在寻找其他风险因素,可以精确地识别有精神病发展趋向的患者。其中之一是来自认知能力的调查,准确预测91%精神病人和89%非精神病人。大脑成像和脑电图也显示出后来发展成精神病人和那些非精神病人之间的不同模式。
除了大脑,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血细胞中基因表达和蛋白质丰度也是可考虑的因素。例如,2013年北美前驱症状的纵向研究(NAPLS)发现,皮质醇水平越高,患精神病风险越大,尤其是那些后来发展病症的人。该项研究主要针对精神病早期征兆及预防。在未来,有APS的人会使用一种计算机化的认知测试、唾液拭子和血液测试。NAPLS的负责人坎农说:“基于这些多种类型的信息,有一种算法会得出一个数字,这样临床医生就有足够的预测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病人。”
至此,专业医护人员对于精神病风险早期的行为征兆的意识不断提高,提供的帮助就越来越大。鉴于大多数精神疾病始于12至25岁之间,麦戈里已率先在澳大利亚创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关爱的场所,为各类问题给予支持帮助,而不仅仅只在精神病初期阶段。
即使在美国,人们只有达到一个危机点才接受心理卫生保健,但凡事都在发生变化,这多少源自最近被认为是有精神障碍的人实施的枪支暴力引发的恐惧。2012年康涅狄格州纽镇悲惨的枪击案,使得马里兰州最近出资成立了类似于澳大利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计划。卡彭特说:“我希望类似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中心能够越来越多,他们的成立等不了科学研究结果。”
资料来源 Nature
责任编辑 彦 隐
出生风险:母体内的预防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约为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一,但对一部分人的影响力远超过对其他人。例如,冬天出生的人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比夏天出生的人高。住在北方国家的深肤色的人患病的几率是浅肤色人的三到四倍。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流行病学家约翰·麦格拉(John McGrath)说,“这些线索表明,肯定有可变的风险因素支撑那些梯度,而且我们需要弄清楚它们究竟是什么。”
麦格拉一直在研究深肤色移民,他提出的假设是,他们更高的风险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所造成的,而维生素D对于大脑正常发育非常重要,但在北部国家居住的深肤色人群往往缺乏维生素D。他发现,在丹麦,出生时维生素D的异常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高发率息息相关。麦格拉认为,如果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更大的研究能够证实这一关联,那么监控维生素D的含量就值得去做,尤其是针对深肤色的移居人群。
周期性感染,例如流感,可能某种程度上能解释冬天出生人群更高的患病风险。孕妇可能会将这些传染性病原体带给她们未出生的胎儿,从而影响到他们大脑的发育。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家艾伦·布朗(Alan Brown)发现,只要妈妈腹中的宝宝出生后患精神分裂症,她们的血液中会出现对流感病毒异常高水平的抗体。
这些发现均说明了营养状况以及怀孕期间避免感染的重要性,这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优生优育的前提条件。在发达国家,这些基本原则或许已经在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而将它们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将进一步降低那里的患病率。麦格拉表示:“很多重要的医药成果,如针对心血管疾病或者癌症方面,都在我们的饮食和行为习惯方面产生了变化。我们没有理由去想心理疾病会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