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壳与玫瑰》—文通过了几轮评选,终于被评为俄语译文一等奖。这是评委们的工作成果,也是译者应得的荣誉。这篇文章的特点是:选题恰当,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译文有相当的特色,即既忠实于原文,又采取了灵活的译法;文字朴素,能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意思。看得出译者对原文理解得较好,这也可能是译者所从事的专业对上了口的缘故吧。由于上述种种优点,绝大多数评委都投了它一票。当然,文章也并非完美无缺,个别译句还存在着非实质性的缺点,另外还有个别错字。但,这不影响文章的获奖。

就我个人来说,通过这次评选工作,既开阔了眼界,又学到了不少好的译法。然而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萦绕,那就是科普译文题材的选择问题。这里我不想去谈论那些诲淫诲盗、荒诞猎奇的东西,而是想就选择译文题材时应当考虑什么问题谈一些看法。

《蜗壳与玫瑰》一文的题材,在评定过程中曾稍稍出现过一些小的歧义。后来得到了统一。读者读了本刊发表的该文的译文就会感觉到,这是一篇题材较佳、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它不仅介绍了自然界中一个极为普遍、但却不常被人们注意的自然现象——蜗壳结构和螺旋现象,而且还以此为线索把许多用途性质相距甚大的创造发明串联在一起,加以综合、提高。这类文章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用价值,能直接有助于我国经济部门的技术改造。许多技术革新的有志之士在冥思苦想之中一经这类文章的指点,头脑往往豁然开朗。这在创造性思维原理上是比脱不出原来的技术路线去作某些改进更有价值的一种思维方法。从原作的角度来看,撰写这种文章既要懂得蜗壳结构——螺旋现象的基本原理,又要用许多功夫去搜集与之有关的成功地创造发明事例,加以综合,还要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难度是较高的。肯定地说,这类题材同反映最新科学技术理论的题材一样,是引进国外科普作品工作中的两个主要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题材选择的第二个方面是国家的策和方针同译文内容的关系。这次评选中有些译文准确无误,通顺流畅,可惜题材选择不当,只好忍痛割爱。

再一个方面是反映生活的题材,即介绍吃穿用玩、医疗保健、妇女、儿童家庭生活等等方面的题材应当放在什么位置。这种题材当然是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应占一定比例,但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技术知识应当是科普译文题材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点上切不可本末倒置。道理很简单:只有把我国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了,生产搞上去了,才谈得上有较高水平的消费和生活条件。每一个头脑清醒的科普工作者都应当有这个认识。从科普译文竞赛角度来看,题材是否有分量是得奖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译文水平相仿的情况下,科学知识内容密集、对经济建设有实用价值的文章,被录取的机会当然要更大一些。

以上是我通过这项工作一点粗浅的想法,谨供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