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期起,本刊《今日启明星》专栏在以往每月采访、报道一位优秀科技启明星工作的基础上,将本年度当选的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所从事的工作、研究方向等基本概况,陆续在《今日启明星》专栏中向读者介绍。通过栏目的扩容,读者可以了解到更多耕耘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编者
张东,生于1968年1月,副研究员,现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91年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至1993年,于本校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1年1月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8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下参加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 C. Berkeley)举办的智能传感系统研讨班;2002年11月参加了第5届国际水泥和混凝土材料大会,并担任分会场主席。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研究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申请发明专利3项,完成论文60余篇,其中SCI索引12篇,EI索引21篇。
陈江平,生于1970年12月,副教授。199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汽车空调和制冷技术研究。兼任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车用空调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汽车空调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地区负责人,担任国内外多家企业的技术顾问,与FLU-ENT软件、浙江银轮机械等共建有“工程技术中心”;开拓国际合作,与挪威科技大学、SINTEF能源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1项,上海市人才基金、国际合作和国内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20余项。3年内完成市级成果鉴定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003年5月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WMO/IPCC*汽车空调专家组工作。
*注:WMO为国际气象组织,IPCC为气候变化政府框架,1987年“蒙特利尔”协定签署后,缔约国各派代表参加,任务在于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人类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及其技术发展方向,本届工作组中国政府共派有4名专家。
刘志飞,生于1969年11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1994年成都理工学院地质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2月在同济大学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3月起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学、沉积学以及中国新生代宏观环境演化海陆结合的教学与科研。其中,2000年11~12月、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分别在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和法国巴黎南大做博士后研究。
近年来,负责主持了4项国家和部委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外还参加了6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和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在内的国家和部委重点项目。曾连续10年赴青藏高原开展野外科学考察,两次参加国际古海洋学航次考察。曾五次获得包括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和成都理工学院科技成果在内的研究奖,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45余篇(部),其中SCI索引和EI索引12篇。
王鲁,生于196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199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外科学硕士,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曾赴世界活体肝移植中心之一香港大学医学中心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培训,参加活体肝移植、高位胆管癌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手术。有数百例肝脏手术及数十余例肝移植手术经验,包括肝门区肝癌、巨大肝癌切除、门静脉主干癌栓切取、下腔静脉癌检切取、全尾状叶切除等高难手术。
科研以肝癌转移的干预为重点,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分别发表在包括国际肝病学影响因子最高的专业杂志“Hepatology”(SCI影响因子8.1),著名外科杂志“J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主编特加序言予以重点介绍)在内的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上。
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旦大学青年科技基金、国家优秀博士基金资助,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863”"、“十五攻关”、上海市肝肿瘤临床诊治中心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毕业论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各一项;在约1800名世界各国同行参加的第18届世界消化外科大会上获唯一最佳论文,成为世界消化外科协会2002年Grassi奖的得主。
王小静,生于1970年,研究员。1997年5月在上海大学获得摩擦学研究方向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起在上海大学机械电子与自动化学院工作。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流体润滑专业组委员。主要从事摩擦学、热弹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紊流润滑理论、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微型机电系统摩擦学等领域的研究。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基金1项、上海市教委基金1项,现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国家973课题“我国电力大系统灾难防治和经济运行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子项和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致动器的纳米级驱动与传动机理及控制”,并负责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弹性金属塑料瓦推力轴承启动过程瞬态热流体研究”和上海市科委启明星项目“硅微动构件的空气阻尼研究。”1996年获上海市科技振兴二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9篇被三大检索收录。
叶爱君,生于1970年4月。1988年9月考入同济大学就读桥梁工程专业本科,1992年9月免试攻读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5月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6月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桥梁抗震。2002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5月被批准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的主攻方向是大跨度桥梁的抗震理论及应用研究,包括抗震设计方法,地震反应分析及程序编制。所编制的程序已应用于国内10余个大型桥梁,工程的抗震研究中。同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建设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制,并参加了多个大型桥梁工程的抗震研究,如成都路延安路立交工程,上海市徐浦大桥,福建青洲闽江大桥,江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杭州钱江四桥,江苏苏通大桥等。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索引1篇,撰写专著《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排名第3),独立编著高等学校教材《桥梁抗震》。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