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发现,若用多于我们所熟悉的4维时空的维度,我们将能对自然力作出更好的描述。看来物质的质量可能是苐5维的表现形式。
你可曾想过,宇宙中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来?形成星系和恒星的全部粒子是如何具有质量的?太阳中的质子,如何“知道”和遥远类星体中的质子具有相同的质量?质量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任何一种完善的宇宙理论都应解释质量的存在。
与质量相关联的引力,控制着宇宙的结构和行为,故一种好的引力理论应能说明质量的性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用4维(3维空间、1维时间)来考虑引力;而引力来自因物质引起的时 - 空曲率。通常的宇宙学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但它并不解释宇宙中质量来自何处?它仅假设,宇宙一出现,质量也跟着而来,且以后一直保持不变。但一种非传统的宇宙学,是用5维来描述宇宙的,从而为质量的起源找到了一条途径。
第5维,似乎是对我们感到熟悉而舒适的4 - 维时空,作出了一种多余的扩展,但是跟粒子物理学前沿,使人感到兴奋的新概念相比,这还是一种很温和的想法。若今流行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时 - 空就具有更多的维数。这一思想具有一个可敬的出身。远在1915年爱氏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已有一些理论家发展了一种单一的数学系统(统一论),它以一组方程来描述自然界中所有的已知力。
那时仅考虑到已知的2种力,引力和电磁力,现在已知有4种力,包括粒子物理学中的强、弱相互作用力:1914年,G. Nordstrom试图将两种自然力结合在一个5 - 维的理论中,先于爱氏名著付印2年之前。20年代,T. Kalura在今天苏联的列宁格勒,提出了一个描绘广义相对论的5 - 维理论,这一理论又为瑞典的O. Kalein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在物理学家发现了更多的力的情况下,它道到了冷遇。这一理论被忽视了半个多世纪,但到了80年代,物理学家为了统一自然界中的基本粒子和力,又成功地唤醒了多维论。它们有两种重要的类型;一种是“超引力”,另一种是“超弦”,各自涉及到11和10维。为尊重先驱者,所有这些理论,皆称为Kaluza-Klein模式。
新型的多维论,是建立在我们学校中学过的几何学的基础之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维”究为何意。一个点设有维,一条线具有1 - 维,一个面,像你在阅读的一张纸的面,具有2 - 维,长和宽。这种2 - 维空间有一个有趣的性质,若你在这页纸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指定直角的二条夹边为x和y,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s,有s2=x2y2的关系。基本方程(勾股定理)定义了平的2 - 维面的几何学(画在曲面,如球形上的三角形,跟画在一张平纸上的,其性质不同)。
但是我们的感觉所感受到的,是一个3 - 维世界。即使这页纸再薄,总还有厚度和长度、宽度,只有纸的面才是真正的2 - 维。在3 - 维世界中,我们可用互成直角的3条轴线组成的坐标,来确定两点间的距离,也即s2=x2+y2+z2。在某种意义上,这一3 - 维空间是“平”的,有如纸的一个平面空间,不过另加一个维,这通常称之欧几里得空间,取名于一位古几何学家。
这是就我们的感觉所感查到的而言,但数学家并非到此却步。我们能想象(或许有困难),空间可能有任意多的维数n,此时空间中两点的距离,也许是上述方程的一个简单扩大,即在其右边加至n项。
在爱氏提出狭、广义相对论,(4 - 维基础上)后,几何学在20世纪成了一门具有特殊意义的学科。相对论描述了物体,如何以一种不变速度运动在一个由普通的3 - 维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空间”之中。人们会问,时间怎么可“加在”空间上?答案是自然界提供了一种普适的不变速度,即光速,通常用C表示。速度×时间得出长度,若全部时间t,乘以普适的不变速度c,那么即能以一种协调的方法将它转换成长度。在狭义相对论的4 - 维空间“(时 - 空)”中,两点间的距离(即间隔),可用这样的方程:s2=x2+y2+z2-(ct)2来定义。
由上述方程定义的这种空间,称闵可夫斯基空间,取名于H. 闵可夫斯基(立陶宛人),他第一个理解到这一方程的重要性。它包含了普通的3 - 维空间加时间,但这两部分冠以相反的符号,数学家将这个空间的特征表示为(+++-),有时也给出(---+),两者在数学上是等价的。(ct)2项前面的相反符号,表示我们对时、空的不同理解。
在空间中时间和空间的相反符号,还引出了一个关于发生在同一“地方”(换言之,在一个0“间隔”的点)上、各事件的新定义。在任何维数中,0间隔的逻辑上的定义是s=0。在闵空间中,这意味着这种事件皆被光信号所联系,故(x2+y2+z2)/t2=c2。当然,这并不等于是3 - 维空间中的0间隔,闵空间密藏着光速是极限速度的特性。
狭义相对论是高度成功的理论,若该理论错误,则那把种粒子加速到近光速的大型加速器就不可能工作,因为它们是根据狭义相对论来设计的。事实上,它们的运行证明了狭义相对论的正确,同时说明,用4 - 维闵空间几何学来描述宇宙是有效的,这也就是为何爱氏感到有必要来发展另一种宇宙理论,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也是一种4 - 维理论,但比狭义相对论更复杂、更完善。它处理的是变速,或物质吸引而引起的加速。这是一种引力理论,它用4 - 维空间几何中的变化,对引力作了最佳描述。为了使该理论共有更大的广泛性,爱氏不得不把闵空间('平"时 - 空)移植到所谓黎曼空间,它取名于丁位早夭于39岁的德国数学家G · 黎曼。黎曼空间在两个方面有别于闵空间。第一,定义s的方程中有截项,诸如xy或xt和x2或t2;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在方程右边每一项前,都有一个数,这种数随不同的3 - 维空间和不同的时间而变。
然后有5 - 维 这些变量给出了扭曲或弯曲空间的想象,而黎空间在其中波动产生曲面,在爱氏理论中,这是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这种扭曲表现在粒子通过空间的轨迹之中,在黎空间中的一条“直线”(更正确地说,一条短程线),在3 - 维空间中看来,可能不是直的。在爱氏之前,物理学家对于粒子运动速度的偏离,解释为引力的原因。在广义相对论中,粒子改变其速度并沿着一条弯曲的轨道,是它们沿肴的空间途径本身就是弯曲的。
因为真实世界是一个弯曲的空间,3 - 维的欧空间和4 - 维的闵空间,实际上是一种近似,仅适用于宇宙中适当小的区域——诸如CERN(日内瓦附近的粒子物理实验室),那里已进行了一些粒子物理学上的重要实验。广义相对论和其简单版狭义相对论一样,对大尺度上的宇宙(涉及到强引力)作了成功的描述。
爱氏理论预言,光经过太阳近旁时将会“弯曲”,这一点在1919年获得极其成功的验证,该理论对此和其他成功的预言,对当时科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就在著名的日食观察之前,Kaluza已有一种龙的思想。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似乎是4 - 维空间扭曲的结果。Kaluza考虑到,若在5 - 维空间中立出等效的方程,那会是怎样呢?对此,没有任何物理学上的证明,我们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6 - 维,尽管我们以不同于普通空间的3 - 维形式接受了时间,但是当Kaluza写出了广义相对论的等效的6 - 维方,程时,他发现,它自动地分成4 - 维世界中的二组方程,一组对应于引力效应,另一组更确切地对应于我们熟悉的电磁场方程(19世纪马克斯惠尔所立出)。1919年,5 - 维“相对论”似乎统一了这已知的两种力。
很自然地;Kaluza将此事写信给爱氏,这在当时,要比现时可能对其礼遇更为自然,因为科学论文发表的方法,今昔有异。今天,任何人将一篇论文寄往学术性杂志,完全可期待一位专家将对它阅读并作出评估。但70年前,对一个初出茅庐的研究者来说,正确的方法是,先将论文送往有名的科学家,以取得该领域权威的支持,然后附上论文应发表的推荐信,一并投入杂志。爱氏一开始就对Kaluza的思想甚热情,建议他在发表前再作些修改,他们间为此通信达2年多之久,最后这位伟人改变初衷,他用明信片告诉Kaluza,他已将该论文连带推荐信寄往柏林学院。在1921年,只要有爱氏的推荐,没有哪家杂志会拒绝的。论文也确实发表了。
消失了的一维
这篇论文有两个明显的缺点。第一,第5维在哪里?第二,该理论如何跟在20年代对科学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量子物理的新发展协调起来?而Klein正是在这里进入该理论的。
人们最熟悉的那种量子力学,是薛定谔所发展并于1926年发表的那一种,它使物理学家感到得心应手。薛氏方程是一个波动方程,它使得物理学家易于理解波动方程(描述电磁波或池中的漪涟)的意义。此外,它也同样有效地用粒子而不是波束描述量子世界,不过在此与我们无关,1926年,几乎就在薛氏方程出现之后,Klein将Kaluza的5 - 维理论,变换成量子论形式,写出了有5个变量(每个有效地对应于1个维)以代替4个变量的薛氏方程。他表示,这5 - 维薛氏方程有解,分别对应为引力和4 - 维空间中的电磁波。
那些早先的论文未用5 - 维作过真正的验证,也未解释这一额外的维在何处,方程中额外的一项是一种简单的数学设计。但不久Klein提出了一个精致的技巧,以解释如何把5 - 维空间看成4 - 维空间。用80年代人们所熟悉的论点来说,他认为这额外的维被“卷起来”或“致密化”了,故在日常世界中无法探测出来。对此,常用蛇管来模拟。从远处看去,它像是一维的线,但近看之下,它是一个2 - 维物体。“线”上的每个点是沿着蛇管圆周的一个圆圈。Klien说,3 - 维空间中的每个点,实际上可能是围着第5空间维的一个微小圈。这里“微小”是一个重要的词,计算表明,“弦”的每一环约跨10-30 ~ 10-33 cm,质子的跨度为10-12 cm,相比之下,后者比弦还大上1018 ~ 1021倍。
但是所有这些皆难于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粒子物理世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变得日益复杂。在1926年,物理学家只知道两种基本力,引力和电磁力。明确证实有质量的粒子有两种(电子和质子)。到了30年代,发现了两种“核”力和中子。而在40 ~ 50年代,粒子加速器实验产生了几打新粒子,它们都被证认和分类。故没有一个人再提出那个从未见过的额外空间维,来说明这些新的发现。
70年代,理论家在描述电磁力和强、弱力的统一论上,有长足的进展。引力被看成古怪的力而除外。但到了70年代末;几位理论家各自独立地得出了一种思想,今称之超引力,它对80年代的研究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像相对论一样,超引力论也是一种引力的几何理论,但超引力越出了广义相对论,对世界作了更宽广的描述。超引力论适用于不同维数的空间中,但最多不超过11维。1981年,E. Witten(普林斯顿大学)说,为了扩大k-k方法,以把强、弱力和电磁力纳入,你至少需11维。最后有两种自然的途径,可将11 - 维空间致密化:4维卷起来成为微不足道,留下7 - 维世界,或7维致密化,留下4 - 维。不用惊讶,在物理学中,11 - 维超引力曾流行一时,这为各种k-k理论抬高了身价,今天在这一主题上,一种富有想象的理论是超弦论,它涉及到11 - 维弦的基本“粒子”,它不是数学上的点,而是10 - 维空间中的一种超引力;还有超膜论(见New Scientist 30 June1988,767),这些理论赋予粒子以2 - 维,并令人好奇地在11 - 维中工作得很成功。
有关这些理论在11 - 维或(10 - 维)中工作的证明,完全来自粒子物理理论,它正好以物理学家喜欢的形式提出方程,并非出自任何观察。纵然也有获得更高维理论的完全不同的方法,它取自对宇宙的观察。若标准k-k理论中的第5维并未致密,而仍留着(像时间那样),那么它在日常世界中的可观察特征是什么呢?它最终证明是质量,但具有一种不平常的性质,即粒子的静止质量随时间而变。这看来奇怪,但对宇宙作这样的描述,至少能解释用爱氏4 - 维相对论所无法说明的某些观测事实。对这种宇宙学的逼近,开始于对日常空间加上(通过时间×光速而得距离)一个额外的维。
由于光速是恒定的,这样,我们可把时间转变成距离。故利用引力常数G的单位,也可把质量转换成距离。在广、狭义相对论的4 - 维世界中,ct是一条坐标线。但参数Gm/c2(m是粒子的静止质量)也有一个长度单位,也可作坐标线,一如ct加入方程的方法,把Gm/c2加上去,从而得出一个广义相对论的5 - 维型方程。
这并非仅是一种技巧,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常量,这些特性之一是,若对这些常量赋予从自然测得的数字,并适当的组合,即能给出长度的坐标线,这可能意味着某种意义,但未知究为何意?多年来,一些理论家对引力强度将随宇宙年龄而变的可能性,感到困惑。这种思想至少可追溯到30年代的狄拉克,最近又为纽约市学院的X. Canuto大力推进。4 - 维时 - 空的广义相对论意识着引力强度是不变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用多种实验来检验,包括研究地球的转动、地 - 月系统的动力学以及计算太阳年龄和亮度。一瞥之下,所有这些测试似乎表明,引力并非随时间而变。
但是,当我们仔细检查得出上述结论的计算时,就露出了一个珍奇的事实。根据物理定律的性质,若引力强度正比于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以来所经历的时间,那么只要Gm/c2是一个常数,天文系统的性质跟现今观测到的几乎完全相同。这一参数Gm/c2,是引力强度跟粒子质量m相结合的一个自然量度。(因为c是常数,故可把引力强度看成Gm的积,但在目前的讨论中,我们需要把它处在长度单位上。)自然界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论引力强度的这种量度的变化率是稳定和有限的,或为零,皆无区别。这是一个选择问题,即在m稳定地变化下,G却严格地不变,或者,选择他途,模拟ct的样子,我们乐于前面那种选择。
不论引力的这一量度是否真实地在变,事实上,我们似乎无法设计一种观测装置能探测到这种特殊的变化。这一明显的事实可用5 - 维空间给予完美的解释。在普通的3 - 维世界中,匀速运动或静止皆无区别。实际上这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关键特征,即没有一个优先的“参考框架”,在相对于另一框架作匀速运动的所有框架中,其物理定律都是同一的,这是方程中ct项性质的一种表述。在5 - 维理论中,沿着第5轴(用质量描述的轴)有个等价的“速度”变化率。在3 - 维世界的方程中,匀速运动和静止无区别,而5 - 维理论,却以—种自然的方法,一种用其他方法办不到的观测,给出了解释。
对宇宙的这种描述(5 - 维宇宙学理论),与迄今的全部观察相符。不用奇怪,因在极限情况下,粒子静止质量的变化无限地慢,5 - 维方程就成为人们熟悉的4 - 维相对论方程,若今质量的变化率很小,那么就无理由期待:观察与相对论的预言发生矛盾。宇宙年龄至少有1010年,按5 - 维论,今日宇宙中的物质质量,一直来以一种稳定的速率在增长。例如,质子的质量增长率,每年不超过10-10,远低于实验可探测到的水平。
正如广义相对论比狭义相对论复杂,5 - 维相对论更比广义相对论复杂。但只要它能复制全部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它在理论上不会有什么麻烦。但是当我们以很长时间对Gm/c2的微小变化率求和时,事情就明显了,5 - 维论给出了一幅极为引人的宇宙新图景。
我们早就暗示,5 - 维方程的一组解,允许粒子的静止质量从零时开始增加。据此理论,粒子在开始时无质量,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质量,是在宇宙整个历史时期中增长起来的。现今的质量同一增长率是每年10-10,这意味着质子的质量在宇宙第2“年”的时期内,增大了1倍。这也意味着跟普通的理论有别,宇宙并非起源于大爆炸。按照方程,“零时”(此时质量为零)之前有一段质量为负数(不论它在宇宙物理学中为何意)的时期。这可能完全改变了我们关于宇宙起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性质和星系起始及其演化的看法。
许多人感到,这一思想之所以难以接受,是因大爆炸论是目前公认的知识,我们都为它辩护,而不考虑这理论真实的意思,若你对它思考片刻,它至少也跟可变质量一样的奇怪。宇宙从无限密实、零容积的状态中诞生出来,你认为这一思想容易接受吗?它如何能获得这一状态?或者,质量也跟时空一起,随着宇宙的演化而生长,这是否更易于接受呢?
5 - 维理论的意义、可变质量的性质还处在研究之中,有待于更多的努力。也有其他的K-K理论,它们可能提出意想不到的宇宙理论,或者,在老问题上持有新的看法。说那一种思想(包括流行的超引力和超弦理论)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为时尚早。我们所描述的理论只是各种高维宇宙的一种,今天没有哪一种已被普遍接受。这是很有趣的,到本世纪末,究竟出现几 - 维的宇宙学。
[New Scientist ,198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