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科学昌盛的世纪,也是灾害频频的一个世纪。回顾80多年的历史可见,灾害危害性之大、影响之深远、波及面之广,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因此,开展对灾害的系统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已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
灾害一般是指那些可以造成人群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主要来源于天体、地球、生物圈三个方面以及人类本身的失误 · 其成因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据统计,灾害的种类可达数百种,但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按其发生过程又可分作:突发性灾害和非突发性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那些纯粹是由于自然的原因,破坏了大自然正常循环而引起的灾祸。人类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时不受到大气层、地壳以及地球内部变化的影响。有时,这些变化的幅度较大,超过了人类的应变能力,这就发生了灾害。自然灾害通常也称天灾。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台风(热带气旋)、洪涝、旱灾、山崩、海啸、滑坡、虫灾等。从世界范围看,这类灾害种类多,影响大,损失严重。
1968 ~ 1984年非洲逢续干旱16个年头,土地龟裂,河井干涸,受灾人数高达2500万人,200多万人死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非的干旱波及整个非洲大陆,尼罗河水位降低到历史最低点,发电机组被迫关闭,埃及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近年来,非洲旱情稍见缓和,一场有生物炸弹之称的蝗灾又从天而降,真是雪后添霜,给受灾地区增添了新的忧虑。
飓风和台风(今改称热带气旋)都是风速大、波及面广的自然灾害,它的速度往往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建筑物倒塌,大树拔地而起。由于台风来自大洋,还往往揪起巨澜,风浪相伴,排山倒海而来,引起决堤、山崩等次生灾害,1937年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20万人;1970年孟加拉国飓风死亡20多万人;1988年10月,加勒比和中美洲一些国家遭受两股本世纪最强飓风袭击,损失惨重,受灾最重的牙买加成了一片废墟、损失高达86亿美元。我国台湾省几乎年年受到台风侵袭,1961 ~ 1982年22年间,造成损失432亿台币。其中以1969年的艾尔西台风灾害为最,一次即损失台币32亿,人员伤亡470余人。1988年8月,8807号台风在太平洋西岸海区突然形成,并直拍我国东南沿海,尽管在台风形成昤当天早晨上海中心气象台已经发现这一危象,急报中央,请求正式编号,并在晚间发出警报,然而,杭州市猝不及防,导致全市连续多天停水、停电,几乎陷入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之巨。
飓风于1954年起名。据美国纽约时报统计:本世纪最厉害的大西洋飓风已发生10多次,每次飓风灾害死亡人数达数百人到数千人之间。
台风大多发生在低纬度洋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台风有逐渐北移的趋向,不仅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近年常受台风之灾,有时深居内陆的河南省也受到台风灾害之波及,暴风加上骤雨酿成大灾,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地震是地球上较为普遍的天灾。我们居住的星球上,存在着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 - 地中海 - 阿尔卑斯二大地震带。这酷似二条深深嵌入地球的裂痕,又犹如捆绑地球的二股绳索。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648次,其中6 ~ 6.9级地震544次,7.0 ~ 7.9级地震95次,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9次。而在大陆地震中,我国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全球大陆地震的29.5%。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位于地震带上,直接或间接地遭受到地震灾害的威胁。日本素有“地震之国”之称,日本附近地区平均每年释放的地震能估计占全球的1/10左右,每年平均发生地震7500次,其中有感地震1500次,破坏性地震420次。1923年9月1日,发生8.1级地震,东京、横滨两地煤气起火,锅炉爆炸,火光冲天,60%的房屋化为灰烬,死亡10万人,失踪4万人,重伤10万人。北美洲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地震灾害频繁,有不少火山正在活动,如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等。至于墨西哥,地震、火山均有。1985年9月,墨西哥城发生7.8级地震,死亡3100人,伤11000人,4000多人下落不明,30万人无家可归。1988年12月7日,苏联亚美尼亚地震,夺取了6万人生命,1.4万人受伤,50万人无家可归。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 据历史记载,一次死亡5. 万人以上的地震,曾发生过17次,其中13次在中国;一次死亡达20万人的地震共发生过4次,全都在中国。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使24.2万人死亡,16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12年过去了,澜沧 - 耿马地震又揭开了我国新的地震活跃期的帷幕,1988年11月6日,云南地震灾区绵延9个县,造成700多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18万座房屋倒受影响灾民共有500多万人。1989年10月17日傍晚,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B金山市发生了6.9级强烈地震。地震持续时间仅15秒,然而,伤亡极为惨重,据初步统计死亡270多人,重伤者逾千人,直接财产损失达10亿美元。这是本世纪以来旧金山布遭受到的第二次强烈地震。*
根据国内外地震学者预测:目前全球正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还将有若干大中城市将会受到地震灾害,防震工作切切不可松懈。
泥石流、滑坡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1970年5月31日,南美洲秘鲁西侧太平洋发生7.8级地震,引起100万立方米泥石流从3700米高山以每秒100米的速度飞泻而下,掩埋了山麓的村镇。在该地避暑胜地柯加休养的2万人仅有400人幸免于难。
我国是个多山地的国家。特别是西北、西南地区,泥石流和山崩、滑坡的灾难常常出现。据统计全国共有10000多条泥石流沟和成千上万个滑坡山体,有数百个中小城市受其威胁。就以我国西北重镇兰州市为例,建国40年来,就曾发生过四处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其灾害可见一斑。
类似的灾难还可举出许多。据联合国统计在本世纪86年中,全世界死于各种天灾的人数达450万人之多,遇难者几乎遍及世界各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加上地球又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损失也更加严重 · 据瑞典红十字会统计,世界各国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70年代为40万人,80年代为98万人之多,每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美元。1978年,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中写到:“灾害不仅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亡,以及数亿美元的财富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它可以使政府丧失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能力,陷入一片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即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主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失控,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而引起的。它是人类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科学发达与尚不够发达这一矛盾的一种必然表现形式。人为灾害主要有:空难、海难、车祸、噪声、水土流失、沙漠化、核泄漏、核污染、土地退化、酸雨、毒雪,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这些灾害主要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或者是人的因素诱发加剧了自然灾害等等。人为灾害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对大自然处理不当,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过了“度”,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力和容量,结果大气污染了,水质恶化了,水土流失了,虫害猖獗了,于是烟雾、酸雨倾泻而下,水旱灾害接踵而来,虫灾瘟疫相继肆虐……。二是人类在科技、经济、社会关系上协调不适当,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失调。从而造成了诸如人满为患,城市臃肿,环境污染等。三是由于人类对科技进步处理不当,在运用新的科研成果和开发新资源、能源,利用新技术上的失误,尽管这是在人类前进道路上探索的代价,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避免的,但它造成人、财、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的损失却是无法估量的。正如恩格斯所讲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前这一大自然报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植被破坏严重,沙漠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水土流失动摇着人类生存的根基。目前全世界每分钟砍伐100英亩的森林,地球上的绿色以每天1000公顷以上的速度消失着,黄色则以600公顷的速度扩大;每年全世界滥伐和烧毁森林达16万平方公里,每年沙漠吞噬良田超过50万亩,水土流失超过200亿吨。非洲每年毁林300万公顷,植被由40%下降到5%以下,结果造成了1984年特大旱灾。
除此以外,由于土地利用不当,过多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破坏了自然生态,草场的毁坏,植被的急剧减少,又使土壤明显丧失了再生还原和恢复的能力,人类正经受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土壤危机。
环境污染严重,酸雨连绵,人类生存的空间面临着新的威胁。由于经济的增长,污染也在加剧,全世界平均每年都向大气层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导致动植物大量死亡,水源危机增长,使人类健康和寿命受到严重损害;大气温室效应引起了海平面上升,据估算,到2050年全球洋面将上升0.4 ~ 1.5米,那时沿海的大城市都将有陆沉的危险,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破坏;臭氧层由于遭到严重破坏,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森林火灾也是一种人为灾害,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1987年4 ~ 5月,苏联赤塔州发生森林火灾600起。在法国,1986年先后共有70万亩森林被林火烧毁,占法国森林面积0.32%。1987年我国大兴安岭森林火灾,过火总面积约为133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按70%匡算,约为90公顷,损失木材800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
最近几年,全球7个国家24位有声望的科学家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地球表面各个圈层,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都相对地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各和!自然灾害将频繁出现,人类正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因此,研究灾害、认识灾害、防灾救灾抗灾,已引起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科学院院长普勒斯提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建议,受到了各国科学家和仁人志士的支持,其目的就在于建立国际合作,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对自然灾害进行评估、预报、预防以及早期警报的可行性研究,建立大规模现场实验,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全球灾害进行监测。集中资金、人力、物力进行综合性研究,从而达到减灾的目的。一个世界性的防灾减灾活动正在蓬勃兴起。
二、我国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区域性特征强,受灾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灾害种类多,而且分布比较广泛,几乎所有的省、市、地、县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发生。
地震灾害是我国危害最大、分布面最广的一种灾害。在我国行政区划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1个在本世纪内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特别是台湾、大陆西部和华北的多数地区都遭受过大地震的袭击;全国地震基本烈度在7度或7度以上的地震区,约占全国城市的45多,其中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30座,占58%,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20座,占30%。由于地震灾害分布面广,有不少位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损失也是极其严重的。
洪涝与干旱灾害是我国常见多发灾害,是一对孪生子。地球好像一架精巧的天平,一侧水多了,另一侧必然水少,今年干旱无雨,明年也许就会大雨滂沱。旱灾遍布我国的广大地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从时间上来分,可分为春、夏、秋、冬旱以及各个季节的连旱等类型;从地理位置说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北以春旱夏旱为主,其南以夏、秋、冬旱为主。特别是在70年代以来旱情日益发展,成灾率也急剧上升。
区域性是我国灾害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灾害的区域分布上呈现两个带状地区。一是沿海地带,这里人口密集,城市密集,产业密集,既是我国精粹之地,又是生态脆弱,环境日益恶化的灾害敏感区。既有来自海洋的、又有来自陆域的灾害。各种灾害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二是晋、陕、蒙地带,这是我国又一灾害敏感区。从地形上讲,这里是高原与平原交接带;从气候上讲,是干燥与湿润过渡带;从作物上讲,是农耕与畜牧的分界;从资源而言是我国主要的能源煤和石油产地,黄河这一著名的灾河又流经这里,连年来地震频繁,旱涝、虫灾不断,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与西部的开发。
(二)灾害历史久长,突发性强,次生灾害多,爆发频率呈现增高的态势。
我国各种灾害历史长久,许多灾害具有明显的伴生性和诱发性,导致次生灾害增多,新的灾害时有出现。近百年来,大灾小灾接连不断,天灾人祸相互叠加,使灾害爆发频率渐有增高的态势。许多灾害都有突发性,往往发生之快,来势之猛,使人猝不及防,因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极为严重的。特别是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人类作用自然强度的提高,人为地强化了灾害的危害性,触发了灾害的敏感程度。如云南省,3年一小旱,9年一大旱,大洪涝平均6年一次,以1950年 ~ 1980年37年中,大旱年有13年,小旱年有8年,每隔1 ~ 2年就出现一次旱象;2 ~ 3年即出现一次大的洪涝和低温灾害。解放前后相比,许多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间隔一般缩短了2/3 ~ 4/5,即灾害出现k频率增加了3 ~ 5倍。灾害的伴生性增多,次生灾害损失严重,往往地震前高温干旱,震后洪水泛滥,山崩滑坡,泥石流横溢,甚至还有瘟疫的发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珠江、海河、松花江七大江河的中下游流域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武汉、南京、上海、郑州……等10多个大城市的地面高度都在江河洪水水位之下,依靠着120万公里堤坝保其安全,在洪水威胁下,居住着5亿以上人口。这条条堤坝防护着的地上河酷似高悬在这片精粹之地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一旦决堤,灾难之大是不堪想象的。1963年海河大水直接损失60亿元以上,1975年河南淮河大水损失巨大。1981年四川洪水更是史无前例。同时,灾害发生呈现出界期性特征,并且随着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增强,周期也越来越短,危害也越来越大。据有关方面透露,1988年灾害损失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有2亿多亩,灾区粮食减产100多亿斤,成灾人口达2亿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公元前180 ~ 公元1949年的2129年中,共发生203次死亡在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死亡人数达到了2991.8万,其中最近的1800年到1 949年150年间,死亡人数占全部总数的五分之四。
(三)灾害相互交错,连绵不断,同步叠加,随机性增强,人为灾害发生频繁,更加强了灾害的社会损失程度。
从建国以来自然灾害出现的情况看,各种灾害是相互交错,同步叠加的,从而加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一般说来大旱年多数也相应是洪灾、大风、冰雹等灾害较多的年份,一年内多种灾害或某一灾害在一个地区多次出现,使灾害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在同一时期,一些地区受干旱,另一些地区受洪涝;旱后涝、涝后旱、霜后旱、旱间冰雹,同一地区,今天抗旱,明天防洪(涝)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为灾害频繁,随机性增强,损失也越来越大。1988年似是中国铁路不祥之年,发生了多次重大事故、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疾病流行也时有发生。虽然1988年1至9月全国发病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和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却有上升之势。据抽样调查,我国有近1/10的人曾经感染过肝炎病毒,成为带菌者,1988年初上海的甲肝爆发流行,以及连续二、三年在新疆蔓延不绝的非甲非乙型肝炎,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震动和经济损失是决非偶然的,连续不断的各种灾害时时困扰着我们,灾害的随机性增强,人为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减轻自然灾害,防止人为灾害,已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防灾减灾,建立灾害学的系统研究是当务之急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灾害作斗争的历史,灾害是对于人类而言的,没有人类就不存在灾害,它与人类同存共在。灾害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大敌,早自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了对灾害的斗争,在斗争中求生存与发展,并能动地变害为利,人类不是灾害的奴隶,在灾害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主动认识灾害,利用科学技术防灾减灾,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一)灾害是对人而言的。没有人,地球上也就不存在灾害。人口越是密集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同一震级的地震,发生在唐山市、列宁纳坎市、墨西哥城等人口众多的城市,损失就巨大,震惊全球,而发生在地广人稀的新疆乌恰,损失则微小。在地震史上,每次死亡在5万人以上的震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地区,同样,猛烈的台风在渺无人烟的大洋上掠过,只是掀起巨澜而已,而一旦登陆,直指城市,灾难后果就不堪设想。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口密集也是个灾害源,因此,防灾、减灾的重点首先应该放在城市。
(二)要树立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长期战略思想,提高对灾害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全民的灾害意识,坚持经济建设与防灾规划同步进行,把全社会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树立灾害与人类同存共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排除侥幸心理,加强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观念,是确立长期战略思想的根本。要使全社会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灾害,特别自然灾害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不可抗拒;“人有旦夕祸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由于种种原因总有失误之处,因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有防灾方能抗灾、减灾。防灾是基础,减灾是目的。要把经济建设与防灾救灾镇合起来考虑,防止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可能存在的灾害威胁,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把灾害的对策研究放到战略的高度来抓,坚持生产与救灾、防灾与救灾、救灾与扶贫、救灾与保险相结合,真正使我国的防灾救灾工作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社会保证。
(三)健全与强化各级防灾机构,协调各方力量,组织高效率的管理机构,建立结构合理、学科交叉的精悍研究队伍,完善各种制度,是防灾救灾的根本保证。
面对灾害发展的态势,政府要有领导分管灾害防治,应该成立防灾局或防灾办公室,领导、协调有关防灾机构的工作;组织机动的防灾抗灾队伍,统一调用防灾抗灾急需物资,研究制订有关的政府法令和防灾抗灾方案措施;使防灾抗灾有组织上的保证。
(四)要开展对灾害的规律研究、提高对灾害产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建立防灾治灾的决策体系,使灾害学研究真正具有预警作用。
灾害学是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探求灾害的规律性,预测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并提出如何使灾害发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一门学科。
灾害学研究要有方法上的创新,要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数学和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由于自然因素、生产技术发展和人的行为不当所引发的与灾害密切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探求灾害与科技、灾害与经济、灾害与社会各环节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从而为预防灾害提供最优化方案和决策。同时,把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个别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单组分析与多组分析相结合,单一测度与多项测度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建立起灾害研究的多因素网络分析系统,以便提高对灾害研究的可行性程度。
(五)避开灾害敏感区,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维护现有的防灾工程,加强城市抗灾措施,把城市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依据对灾害规律的研究,探索灾害发生的可能区域,在安排城市建设布局,规划城市发展,以及重大工程选址上要尽可能避开灾害敏感区,消除灾害的隐患。对大水库、河流、电站(水电、火电、核电)、化工厂、油田、铁路枢纽、军工设施等及其它重大工程项目要特别注意其抗灾能力的监测,使生命线工程免遭损失。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同时,进一步维护与巩固现有防灾工程,加强城市建筑物的抗灾能力。不断调整人类的行为规范,消除城市化过程中派生的弊端,防止人为灾害的发生,杜绝天灾人祸相互叠加的可能性,做到有备无患。
大灾当前,最好动员;是到了认真研究灾害的时候了。在国际减灾十年和国内减灾十年中,发挥全社会力量,实现国际间的广泛合作,把分门别类的灾害研究横向联合起来,多学科协同作战,形成一门实用性的崭新的软科学——灾害学已成必然趋势。可以预见,通过灾害的系统性研究与防灾减灾的比会实践,必将能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
——————
* 1906年旧金山市受到里氏8.1级的强烈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