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在中科院上海分院为即将毕业的部分优秀高校学生组织的一次夏令营活动中,一位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在参观药物所实验室时边看边向,他特别对幻灯片显示科学家揭示的物质复杂的化学结构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时天气奇热,环境温度已超过人体温度,但这位学生完全为他所看到的一切所吸引,一个决心就在那时定下:一定要报考科学院药物所的研究生。14 年后的今天,这位当年的大学生已成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国内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研究,即现在最热门的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中坚人物之一。上周末,在叶阳博士的实验室里,我有幸与这位优秀的药物化学家、科技启明星见面。听叶阳讲他的经历、谈他的研究工作,与他聊如何实施中药现代化的技术路线,对我来说,实在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叶阳这一代人比较幸运,从小就在上海生长、读书的他,到了读高中时已经是文革结束时。当时整个国家、民众对教育、科技异常投人,在这种氛围中,叶阳考进了华师大化学系。到大学四年级时,有了本文开头讲的那次夏令营的机会(叶当时是三好学生、班长),这次夏令营使叶阳确定了自己的方向(采访中,我的都对科学院组织大学生或高中生利用假期参观实验室,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这种做法非常赞赏,科学院研究所的大门是否能开得更大一些,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学生走上科学之路,这对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起,叶阳师从我国著名植物化学家徐任生教授,前后硕、博联读共5年时间。叶阳说他很幸运,科学院非常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有一批有名望的教授执教,加上当时的学术风气、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谨,这一切对年轻学者的成长助益莫大。

叶阳是从一种传统的中国药用植物百部开始其研究生涯的,说及自己非常敬重的两位导师徐任生教授和金浩仑博士,叶阳满怀感激之情。他说百部的工作是在徐教授及几位师长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往下做的。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叶阳对百部属植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中分离了几十种化合物,其中有十几种生物碱为叶阳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并从中发现了一个比目前上市的新一代杀虫剂活性强10倍的先导化合物,引起德国医药公司的很大兴趣。叶阳说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徐任生先生等前辈以往工作的积淀。他从百部的系统工作中领悟到了一个药物化学家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金浩仑先生是徐教授文革后培养的第一位硕士。80年代末,金先生从哈佛大学化学系念完博士后回国协助徐先生带研究生。叶阳主要跟金先生做天然产物先导化合物的修饰合成工作。叶阳说,金教授在科研思想和动手能力方面都非常棒,这种专家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各大药厂竞相高薪聘请的对象,但那时金先生回国后,不计较科研环境、生活方面的种种不便,尽己所能为国家做事。叶阳说,我们现在的科研环境真是大为改观,又是百人计划,又有白玉兰奖,而8年前这些都还没有。金先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回国的留学生,后来的这些好处他都没有享受到,但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金先生仍没有怨言,全身心地投人工作。叶阳说他从自己的这两位导师身上学到的知识、技能、人品,令他终身受益。

叶阳在93年获得了德国洪堡奖学金,从94年1月至95年11月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所做博士后研究。叶阳的导师是国际著名的药物化学家沃夫刚 · 斯蒂格利希教授。谈起这位洋导师,叶阳讲了一件事。斯蒂格利希是该研究所前任所长引进的人才,当时已年逾50岁,而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州曾有法律规定,年满50岁的非本州居民不得迁入该州后担任该州研究院、所的负责人,但为了引进帅才,巴伐利亚州的法律特为此作了修改(这件事表明,发达国家在引进顶尖人才方面的力度比我们大得多)。

在了解了叶阳的学术背景后,德国同行建议斯蒂格利希教授给叶一些难度大的活,即美洲产及亚洲产的两种真菌的色素成分结构的测定。一开始的四个半月里,叶阳的工作毫无进展,这种情况叶阳以前从未有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师并没有责怪他,只是笑着说,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个题目已经10多年久攻不下了,是一块硬骨头。然而时间不等人,随着采集季节的来临,第二个课题的工作也必须人手。就这样叶阳又同时进行了第二个课题——大型真菌代谢产物分离及结构鉴定、生物合成研究。叶阳接手的是这一项目中最后几步工作,时间紧、难度大,但叶阳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并发现真菌体内的酶可用于外源性化合物的合成,为研究组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第二个项目告成后,叶阳的第一个项目也有了结果。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完成了其中首个色素单体分离及结构鉴定,使该项目在近10年后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叶阳上述两项工作都发表于有机化学界的权威刊物《四面体》。

在德国的两年博士后期间,叶阳所表现的高超学术水平和出众的研究能力深得斯蒂格利希教授的称道,他称叶阳是“出众而有天赋的年轻科学家。他是我指导过的最具有创造力和独创性的博士后之一,完全能和这里最好的教授相媲美”。

叶阳95年底回国后,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在德国的工作,在中国开展尚属空白的真菌研究,这在学术上有独创性,而且容易出论文;另一个是继续回到原先的植物化学领域,做天然产物(中草药)的化学分析。

叶阳考虑后决定真菌的工作先放一放,等创造条件后再搞,目前先做天然产物。叶阳意识到,这既是中药现代化和中国制药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上激烈竞争的领域。

叶阳说,很多人都知道新药开发的重要性和药物生产的高投入、长周期性特点,为此整个国际医药界都对天然产物的药用研究给予极大的关注。叶阳说,许多人认为中国有丰富的药物植物资源,可以大有作为,但叶阳对此并不太乐观,因为从发现新化合物到真正可以服用的药物差不多是10000 比1的关系,这意味着需要巨额的投人,还要药物筛选、质控等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不可能急于求成。

叶阳正考虑利用国外风险基金来推动他的课题研究。叶阳说他非常幸运能得到上海市科委和启明星计划的资助,中科院和药物所也对他的研究课题十分关注,非常重视,这些都是支持他不断向前的动力。

说起国际间的竞争,叶阳说有些国际著名制药公司都已纷纷抢滩中国、抢滩上海。叶阳说,离药物所不远就有这样的外资实验室,承诺的条件都十分诱人。叶阳说他不会去那里做的,因为感觉不一样,一个是为外国老板打工,而这里你是为自己的国家而工作。

为了这种感觉,也为了不负导师的培养,叶阳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努力奋斗着,尽管前行之路决不平坦。

[江世亮采写于20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