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药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有效性已为长期临床实践所证实,时至今日仍然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中药产业普遍存在从原料生产到成药加工工艺原始、技术规范落后、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可靠科学依据等弱点,无法得到世界植物药市场的承认。而近30年来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制药企业在严格质量控制和先进制剂工艺指导下生产的现代中药复方药物已有上百种,在世界传统药市场上占据了极大的份额,这些“洋中药"同样也对我国的传统中药制品产生了极大冲击。这一现状引起了国家高层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1996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家的有关研究机构和产业部门相继设立了与中药现代化有关的发展规划和方案,使中药这一中华民族的国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建设严格的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的物质保证

据统计,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达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有600多个,在上海郊县也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我国进行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品种在200个左右,野生品种的人工栽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四川、宁夏等地,大规模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已在逐步形成。我国现有的传统中药以及民族药资源种类已达12087种,其中植物药数量占87%,在中草药开发和利用的广度方面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为达到中药成分含量重现性和稳定性要求,使得现代化药材种植的要求远高于一般作物等农产品。我国现代化的中药材生产过程,必须从头抓起,在优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收割及储运技术等各个生产环节的规范化操作方面增强高科技含量和投人,保证成品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和重现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调控药材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生物合成途径中控速酶基因的活性,从而培育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优良品种。在药用植物的栽培、收割和储运等环节上,国外制药企业都已有相当成熟的技术,通过借鉴和合理应用这些经验和技术,可以使我国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我国中药原材料生产逐步实现现代化。

化学和药理学密切结合的中药活性物质基础研究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努力,以我国悠久的传统中医药为背景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已形成了力量雄厚的研究群体,对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丹参、青蒿和石杉等中草药中发现和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临床药物。近年来在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面都有令人鼓舞的新发现。而在传统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和鉴定方面,长期沿用的手工化操作所能够提供用于活性筛选的化合物样品种类和数量极为有限,无法与国际新药研究的趋势相接轨,成为制约中药活性成分发现速度的“瓶颈”。

近年来,国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究日益重视,高通量快速活性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分子药理学研究等药物研究技术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中,利用细胞、酶和受体等不同层次的药物作用靶点进行高通量筛选的方法,使得样品生物活性筛选的速度得到成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提高。自90年代中期,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以往采用传统技术对单一中药所有化学成分逐一加以研究的方式,逐步向生物活性导向的、采用自动化技术从庞大的天然提取物库中快速有效地发现新生物活性成分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的中药研究在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协同配合下,从中药中发现能够阐明中药作用机理,从根本上体现中药临床药理作用的新化学实体,并从现代科学的水平,上对中药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逐步从整体上探索中药的作用机理,这已成为中药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药活性成分的阐明也将对中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不仅如此,从中药资源中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能在医药、农业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具有开发前景的、满足申请专利保护要求的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还可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化学衍生化对结构和药理效果关系进行研究,为我国自主创新合成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线索。

建立以中药材提取物化学指纹谱为核心的中药药材质量控制体系

长期以来,在政府支持下,我国已积累了一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信息资源,这些基础研究成果无疑对进一步制定多属多种、同种多产地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目前我国药典等权威性典籍中关于中药质量标准的规定滞后于国际认可的品质规范,对于常用的中药地道药材的质量,没有一个真正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现代化质量控制规范。

中药现代化的实施必须顺应国际植物药产品的质量要求,从高起点探索和积累符合国际规范的中药材质量控制基本信息和研究方法,如液相色谱—质谱目前已被美国FDA等药品质量监督和检验部门作为最新手段应用于药品检验。通过对中药提取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确定液相色谱中各个组分的精确质量,形成该中药提取物的化学指纹质谱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主要资料对中药材质量控制将有推动,最终形成“地道中药材”—“药材提取物”—“化学指纹谱库”等环节的中药质量控制参考体系。

总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规模生产和现代化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在中药研究领域的植物学、分类学、分子遗传学、天然产物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交叉渗透,促进中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产生,将是中药现代化发展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