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70年代末、80年代初,著名作家徐迟的一批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湍流之谜》等相继发表,这些纵情讴歌科学家、科学的理性之光的作品在广大青少年中激起强烈反响,把不止一代的年轻人引上了科学之路。我这里要介绍的一位科技启明星——一位湍流问题研究专家刘宇陆教授也是在那个时候迈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从一个农村中学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系,并在日后逐渐成为湍流专家。我虽无法考证我的主人公是否曾受到过这些报告文学的影响,但陈景润、李四光、周培源等杰出科学家对科学的孜孜探求精神肯定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址。在那个年代,各大学的基础性专业是最热门的领域。
我对刘宇陆的访问也自然就从他所从事的湍流研究谈起。刘教授介绍说,作为流体流动的一种形式,湍流中任一点的流体流动速度在数值和方向上都不断发生变化。我们日常生活所见的大部分流体的流动都是湍流。最常见的湍流有血液在动脉里流动;油类在竹道里输送;大气和海水的流动;流经泵和涡轮的流体流动等。对这种湍流现象的解释,对其运动规律的探索成了百多年来困扰国际力学界的一大难题,有人称对湍流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力学中的最大也是最后的难题,这一难题一旦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必将导致一系列实际的应用。事实上如大到大气运动中的预报,小到发动机电燃料的燃烧效率都有湍流混合问题。国际上一直把湍流研究列为自然科学重大课题,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研究一旦突破则问鼎诺贝尔奖无疑,而且这一课题背后肯定有很强的经济价值。
在湍流理论研究领域,中国是属于世界上领先的国家之一,这与周培源先生当年的建树密不可分。现在国内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水利大学外,刘宇陆所在的上海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所是为国内同行关注的湍流研究单位。据刘教授介绍,现在国内真正在坚持搞湍流理论研究的已为数极少,这部分原因是从事这一研究的人除必须具有极扎实的数学、物理功底外,还必须有非同寻常的毅力。因为这一研究本身面对的对象很枯燥,绝少有新鲜感,从事这一研究的人一定要静下心来才可能有所为。刘宇陆本人就是这种高素质的代表,他的成长经历中有几处值得记述:
一是他早在读中学时就在数学上显示才华,数学老师对他赞赏有加,让他帮助批改考卷。他高考的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数学系。进入上海交大力学系后,他的数学成绩超过数学系学生。1984年从上海交大力学系完成硕士学业的刘宇陆选择了到上海工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他是冲着钱伟长先生的名字来的。当时钱先生刚调到上海工大当校长,并筹建了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宇陆立即投奔于此,而且他就选择做湍流理论研究,受过7年力学系统训练的他是专为叩开力学中最后一道难关——湍流理论的大门而来的。
二是钱伟长先生、蔡树棠先生的悉心教导、宇陆到上海工大力学所后边工作边攻读博士学位,他有幸遇上这两位恩师。钱先生的名字在国际力学界是一种高度的象征。宇陆一直记得钱先生的教诲;“青年人要善于并学会找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平时脑子里始终要有几个、十几个或更多的问题,经常地思考,这不仅能加快问题本身的解决,同时也是提高自己各种能力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讲起自己的导师,宇陆对蔡树棠教授充满感念之情、蔡老是周培源先生的高足,并当过钱学森、钱伟长先生的助手,是国内外湍流学界的一位权威人物。当年宇陆刚到力学所时,蔡先生了解了他的学术经历后,马上让他抓紧补一系列的课。蔡老开出一大串书目,让他一一研读,并要他强化物理训练和实验方而的训练。当时刚从交大硕士毕业的宇陆以为调工大后会有一定的优势,但经蔡老师这一席谈,他马上悟出自己的差距。为此他不敢怠慢,一直在砥砺冲刺。宇陆对我说,这些年来他从蔡老那里学到了许多在国外都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自己这些年能取得一些成绩是与钱先生、蔡先生的悉心教诲分不开的。
其三,刘宇陆是一个地道的国内培养的博士。除了在90年代初有一次到加拿大短期讲学的经历外,迄今为止他的学术经历都是在国内进行的。在出国风盛行的时代,凭宇陆的自身条件,设法出去读一个博士学位是没有问题的,而他并没有执着于此。事实上他也一直在思索自己的科研立足点,他认为如能有机会去国外学习、交流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要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自己所从事的湍流理论研究而国内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国际水平。在出国进修问题上,刘宇陆的想法是不盲目,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很想能多出去参加一些国际会议,与更多的国际同行交流研究成果,因为现在毕竟是全球化时代。
如大家所知,现在一些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纷纷走上了领导岗位,宇陆也不例外。他现在是力学所副所长、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力学所是一个典型的搞基础研究的所,在高校内部属于较清贫的一族,然而这3年里,力学所的人均课题识、获奖工作位、创收指标等都达到了学校的前列,屡屡到学校介绍经验,这是研究所实行改革的结果,宇陆本人为此付出甚多。在研究听制订改革方案的那些日子里,他全身心地投入,找每一个同志谈心,使每一个人都能心情舒畅地支持听T的改革措施。那天我去力学所访问刘宇陆,一进门就能感受到紧张有序的工作气氛。我参观了该所的资料室,这个三十多人的研究所的资料室每年保证有8万元的经费,资料室电陈列着几十种国际上的新到期刊,原版的也有上百种。资料室的同志不无骄傲地告诉我,这个资料室里的不少资料连学校图书馆里都没有。
担负了一定行政管理工作的刘宇陆也有烦恼,很多时间要用于符理工作,经济创收的压力也很重,自己写论文的时间少多了,他更多地只能用双休日的时间、用每天晚上的时间来弥补白天开会的时间,与研究生们的交谈、授课也主要放在下班后。他说好在家里就在学校对面,晚一点回家也无妨。
与刘宇陆交谈,不用几句话,你就能感觉到他的真诚、朴实,他对许多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如今38岁的刘宇陆教授已是上海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挑大梁的人。他的人品、他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使他当之无愧于此,在与宇陆握别时,我默默地祝福这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一切顺利,也期盼着早日从他们所里传来湍流研究有所突破的佳音。
(江世亮采写于1998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