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揭示了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联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病毒学家雷纳托·杜尔贝科博士(Dr. Renato Dulbecco,上图),2月19日在加州圣迭戈的家里去世,这一天距离他98岁生日只差三天。他工作多年的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了他的讣闻,他也是位于圣迭格的索尔科生物研究所的前任所长。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倡言者

  基于195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实验,杜尔贝科指出某些病毒能将自己的基因导入到受感染的细胞,由此触发了该细胞不受控地增殖,这正是癌症的典型特征。
 
  这一发现提供了首个坚实的证据,表明癌症是因基因突变而致,这是一个足以改变科学家对癌症和致癌物(如某些染发剂和吸烟)观念的革命性发现。“他的发现清晰揭示基因组的改变可以致癌,”杜尔贝科在索尔克的同事、生物学家Inder M.Verma 这样说。
 
  杜尔贝科是和他以前的学生霍华德·泰明(Howard M. Temin)以及大卫·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三人一起分享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泰明死于1994年,巴尔的摩其后仍致力于对以RNA形式携带遗传信息的病毒的研究。
 
  杜尔贝科关注着那些利用DNA存储其遗传信息的病毒,他持续关注着乳腺癌研究,他是通过对癌细胞的基因特征――在其表面显示出来的特异蛋白――从而来发展癌细胞鉴别技术的开拓者。1986年,他提议为了更深入了解癌,有必要对所有的人类基因做编目,这一倡言促成了至2003年结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问世。
 

曾与沃森共用一个实验室

  杜尔贝科191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卡坦扎罗,是一个土木工程师的儿子,年少时,他就喜欢捣鼓东西,他组装了晶体管收音机,使母亲能听到歌剧,他还制作了能运作的电子测震仪。16岁他高中毕业后进入都灵大学读书,1936年他拿到医学学位。
 
  二战中,杜尔贝科作为卫生官员进入意大利军队,最终去了俄罗斯前线。他回忆起当年在停在华沙的列车上看见身着黄星布的铁路工人时,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穿着时被告知,这些工人是犹太人,一旦修路任务完成就要被枪杀,闻之他非常惊骇。“这是我的转折点,”他在他的口述历史中说。
 
  在俄国,他因肩膀脱臼,被送回家乡休养。在他康复后,他没有返回部队而是加入了距都灵40英里以外的村庄参加了抵抗运动。他留在村里照料受伤的游击队员一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投降后,他参与了都灵的全国解放委员会,后加入了战后的市议会,但很快他对政治厌倦,选择回到都灵大学,学习物理并进行生物学研究。
 
  1947年,原都灵大学的教授萨尔瓦多·卢利亚(Salvador Luria)招募杜尔贝克到印第安纳大学研究噬菌体――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在那里,他和因揭示DNA的结构而获得1962年诺奖的沃森共用一个实验室,而杜尔贝克的导师――卢利亚则因有关细菌遗传学方面的贡献分享了196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杜尔贝克1949年在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如他后来回忆的,当时他的全家迁居西海岸,一辆旧车挂着一个小车斗,里面是他的全部家当。任教不久,他就转向研究动物细菌,当时加州理工得到一笔10万美元的捐助,正准备招人开展研究。和玛格丽特·福哥特(Marguerite Vogt)博士(也是他最长的合作者)一起,他发展了一种能确定细胞培养液中脊髓灰质炎病毒数量的方法,这是日后开发出萨宾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关键一步。
 

致力于病毒和癌症的相关性研究

  杜尔贝克很快将其注意力转向病毒和癌症的相关性上,这是受到他的学生泰明博士工作的触发,杜尔贝克在加州理工开始这一研究,最终在索尔科研究所完成了研究(他1962年转到索尔科研究所工作)。和福哥特等人一起,他用已知能引发动物癌症的病毒开展实验。在1950年代,癌症并没有和病毒挂钩,此后,有一批病毒被证明能引发人类癌症,包括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一种能够引发绝大多数宫颈癌的罪魁。
 
  杜尔贝克1972年离开索尔克研究所,担任位于伦敦的帝国癌症基金会的负责人。1977年他回到索尔克,并在1988至1992年出任索尔克研究所所长。1964年,他获得声望颇高的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他于1953年成为美国公民。
 
  杜尔贝克相信他的研究对预防癌症有深远的意义,他在接受诺奖的演讲中,敦促政府在准许新的化学物质推向市场前先对其引发突变的可能性做检测。他还呼吁严格限制烟草的应用。“当我们用毕生精力去了解癌症的特性,去想方设法预防它或治愈它时,社会上却在快乐地制造着致癌物,并使这些致癌物充斥整个环境。”
 
  杜尔贝克的第一次婚姻以离婚告终,他在世的家庭成员包括他的妻子,第一次婚姻的女儿和第二次婚姻的女儿以及他的孙子,他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儿子几年前去世。
 

江世亮译自2012220日《纽约时报》

 

译者附言:

几天前,从《纽约时报》网站上看到雷纳托·杜尔贝科博士(Dr. Renato Dulbecco)去世的讣闻,心头为之一震,这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意大利科学家,我和他“神交”已有30余年,尽管他根本不知道我。

那是上世纪1980年初,那时我是上钢一厂的一名青工,业余时间参加了英语和德语的进修,当年我在报上看到《世界科学》杂志和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等联合举办首届全国科普译文竞赛的消息,决定参加。当时我经常在下班后到位于南京西路黄陂路的上海图书馆看书,查外文资料,决定参加科普译文竞赛后,我花了两周时间在上海图书馆的国外期刊阅览室里查阅外文期刊,挑选合适的原文。

终于我在经常浏览的德文综合类科普期刊Die Umschau看到一篇题为“Krebs und Viren”的文章,作者是Dr. Renato Dulbecco ,我从作者简介中得知,杜尔贝克因揭示了病毒和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而分享了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该文的提要中讲到本文是这位诺奖得主从科普角度向非专业读者介绍他的研究工作。我觉得这是难得的好文章,诺奖得主亲自撰文,科学分量足够,所论话题涉及癌症的发生机理,这是整个社会很关心的一种疾病。我大致浏览后觉得该文虽是大师所写,但是文中甚少出现很专业的表述,文章还有一些帮助理解的图示,整篇文章篇幅三页多(大16开本),译成中文差不多有6 000多字,基本上符合征文要求。

于是我就选了此文作为我参加译文竞赛的原文,花时一个多月,认真翻译反复推敲后我怀揣译稿直接送到了位于淮海中路6227号上海社会科学院内的《世界科学》编辑部,最终这篇译文得到了三等奖。这以后我个人的命运也最终因此次参赛获奖得以改变。

以后我从其他场合得知,杜尔贝克博士还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始作俑者。正是他基于多年的癌症研究积累,在他1986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篇仅一页篇幅的文章中呼吁,为了真正揭示癌症的起因,打赢这场人类与癌症的战争,有必要从构成细胞生命的本源――基因组上做完整的序列测定。生命科学界普遍承认,正是这篇文章引发了1990年开始,并在2003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人类了解自身的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杜尔贝克的作用功不可没!

谨以以上文字纪念这位我崇敬多年,并给我带来好运的科学伟人――雷纳托·杜尔贝科博士。

江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