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15/images/med-press-4.jpg

 

  2015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如期而至时,中国终于等到了本土科学家喜获诺奖的日子。屠呦呦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与大村智、威廉·坎贝尔组合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贡献在于发现了针对极具破坏力的寄生虫疾病的革命性新疗法,以帮助解决困扰人类长达千年之久的医疗健康问题。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克和阿齐兹·桑贾尔完成的DNA修复机制研究。物理学奖由发现中微子振荡的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获得。
 
  诺贝尔奖一直践行着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此奖时的初衷,把奖项授予那些为全人类福祉做出最大贡献的成就。今年的诺奖体现了这一意愿。青蒿素和阿维菌素的发现为人类对抗每年影响数亿人的疟疾、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提供了有力的新手段。对提升人类,尤其是全球贫困人口的健康、减少患者痛楚方面的意义无可估量。DNA修复研究发现了一种支撑生命发展的机制,该领域的奠基者林达尔表示,理解DNA修复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也因其关乎宇宙存在而显得尤其崇高。
 
  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诺贝尔科学奖,重大的基础理论和开创性成果基本上囊括其中,原始创新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无论是早期的物理学、化学理论,还是如今炙手可热的生命科学,诺贝尔奖基本没有错过其辉煌的成就。这些基础理论更是催生了一批高技术,像核能、半导体、合成药物以及基因治疗等,丰富着人类的智识和生活,影响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也进一步彰显了科学的威力。
 
  造福人类绝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自然科学理论的和实用的目的相辅相成,培根说过: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科学的实用目的本来就是科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科学在初创时期赢得社会承认的主要原因。而科学的终极目标则在于追求真理。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与把握高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不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就难以在高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百年诺贝尔科学奖正是这种科学观的最好诠释。
 
  当今科学仍然面临挑战,除了科学本身的发展,还有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食品、水、气候和健康问题对科学的期待。本期专稿探讨了交叉科学的现状和发展,全球资助者开始把目光转向跨学科研究,并为如何进行跨学科合作指出了多种路径。正如跨学科的倡导者西奥多·布朗所说,世界变了,当下人们把目光对准了大问题,如果你想解决某个大问题,你就需要跨学科。理解了这种融合,或许就很好回答“诺贝尔化学奖为何看起来和化学一点不沾边”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