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先前富有创见的思想,会渐渐变得平凡起来;过去处于科学前沿的热门课题,如今已成为常规性的研究。J · 布拉切特(Jean Brachet)便是众多科学先导之一,他已于1988年8月10日去世。然而,正是他那引人入胜的窍料和令人信服的推断,在本世纪50年代,开创了环DNA的研究,并且,对于“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从DNA经由BNA传递给蛋白质)的发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9年,仅20岁的布拉切特还是个医科学生,就已经开始了对形态发育分子的研究.由于他掌握了组织学技术,布拉切特证明了DNA包含有细胞“蓝图”。接着,他又运用孚根反应和二苯胺染色法,证实了在海胆卵的分裂、发育阶段中,DNA进行了复制,此后不久,布拉切特通过用基本染料染色法和用核糖核酸酶对组织进行培养,揭示了嗜碱细胞增多症与RNA有关,这也就向世人表明了,先前被认为是外来的具有活力之物质——RNA,其实在核仁与细胞质中本来就有。尔后,又通过对果蝇和摇蚊的染色体研究,发现它们具有不同数目的RNA。

布拉切特经过对嗜碱细胞增多症(经过核糖核酸酶处理)进行结构分类和定量比较,发现那些积极参与蛋白质合成的细胞中RNA含量很高。他又发现:KNA也在核仁中存在、并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比细胞质中的RNA更早复制。他认为RNA也能在粗面型内质网中发现,而先前人们就已猜测蛋白质合成是在粗面型内质网上进行的。基于如此,布拉切特断定RNA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蛋白质合成,与此同时,瑞典的卡斯波森(Csperson)也独立地得到了相似结论。

仅仅几年之后,布拉切特又与奇那(Jeener)在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检查中,鉴定出了一种RNA含量很高的微粒体,这种微粒体就是阿尔伯特 · 克劳德(Albert Claude)曾在被病毒感染的小鸡之恶性毒瘤组织中发现过的。布拉切特和奇那的重要发现便是:血红蛋白与红血细胞微粒体有密切关系,淀粉酶与唾液腺微粒体有密切关系,胰蛋白酶与胰脏中的微粒体有密切关系。而他俩于1944年得出的结论,即核糖核蛋白体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1958年被Zamecnik研究小组证实,这个研究小组认为微粒体是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布拉切特除了从事研究之外,还撰写了有关著作,包括1950年的《化学发生学》(Chemical Embryology),1957年的《生物化学细胞学》(Biochemical Cytology)和1974年的《分子发生学》(Molecular Embryology)。这些著作显示了布拉切特充沛的工作精力 。正是这种精力,使他专心于工作,并富有创见,而且自始至终,一而贯之。

布拉切特并不仅仅是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他崇尚生命。更是为着自由而不懈地奋斗。他确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众多学生和朋友将把他永远铭记在心。

[Nature,1988年10月29日]

___________________

* A. Burny是布鲁塞尔大学细胞生物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