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开始建造的KamlAND探测器,位于日本西北神冈1000米深的矿井下,由日、美、中三国近一百位科学家组成的KamLAND实验组探测来自日本及南韩的二十多个核电站反应堆产生的中微子。中微子由于受到电子的直接碰撞,其飞行方向是明确的,而反中微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放出正电子,其飞行方向不确定。由于原子核远大于电子,所以容易检测出反中微子。地球上的放射性元素也释放反中微子(被称为“地中微子”),最近,灵敏的KamLAND探测到了这些反中微子,目前探测到的反中微子量大约在20个左右,它们具有铀-238和钍-232的衰变产物的典型特征。通过利用“地中微子”,将有可能创建地球内部的三维图像以及确定由放射性衰变释放的地热有多少。

《科学》:中国的纳米科学

近期的《科学》刊登了中国纳米科学研究者白春礼院士的文章,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可能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成为全球的榜样。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是指从原子到细胞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和操纵物质,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涉入这一领域的研究。白春礼认为,虽然中国还没有像美国、日本或德国那样大的对即将到来的纳米时代的投资,但是中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做出越来越重要的发现和发展。比如,中国纳米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世界上最长、最细的纳米管是由中国科学家最早研究发现的;中国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碳纳米管的纺线,最终也许能够用来编制各种物品,比如防弹或抵抗电磁波的背心。白春礼预测,中国在即将到来的纳米时代将会成为决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如何发展的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当代生物学》:眨眼的奥秘

为什么当你眨眼时,感觉不到黑暗?英国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我们的大脑忽略了眨眼瞬间的光线遮蔽。而上个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就发现,人们在眨眼之前的视觉敏感性就开始减弱,但此时大脑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还不得而知。在新的研究当中,科学家把光学纤维灯放在试验者的嘴里,而这种灯发出的光线可以透过人们的口腔上颚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内,光线被记录下来。试验者被要求戴上护眼镜,以阻挡外界的光线。当参与试验的人眨眼时,含在嘴里的光学纤维使他们视网膜上接收到的光线量不发生变化。此时,他们脑部的活动由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监控。科学家发现,在人们眨眼的过程中,他们脑部的活动在一个对视觉输入做出反应的区域内被抑制住了。对此,研究人员表示,在眨眼的过程中,瞬间抑制这个和视觉意识有关的脑部区域可能是一种神经机制,这种神经机制可防止大脑意识到眼皮突然盖住瞳孔和世界因此变得一片漆黑。

《新科学家》:开车打手机分散注意力

开车时接听移动电话比和车内同伴聊天更容易分散注意力。据统计,当驾驶者使用移动电话的时候,他们发生撞车而受伤的可能性比通常情况下整整高出四倍。最近,日本科学家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当车在行驶途中,驾驶员在接听的手机信号强度会持续变化,而且在一通电话中,手机的信号会从一个基站切换到另一基站,使通话质量发生波动,这迫使驾驶员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以便听清电话另一端的人说了什么。研究人员对在静止的车内和在以60公里1小时速度行驶的车内接听手机的信号质量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在行驶途中,手机信号在一分钟内至少出现6次300微秒的间断,这使驾驶员花在接听电话上的精力超过了看路开车的精力。

《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基因缺陷,猫咪不识甜滋味

猫以馋嘴贪吃出名,但它为什么不喜欢吃甜食呢?原来是基因出了问题!美国莫内尔化学感官中心的科学家在猫的身上找到一个失去作用的基因,有可能导致猫儿尝不到甜味,而这是地球上几乎每一种哺乳动物或多或少都具备的一种感官能力。研究人员从六只猫科动物身上采集唾液和血液样本,其中包括一只老虎和一只猎豹,发现猫科动物247个与蛋白质T1R2相关的碱基对都存在“巨大缺陷”。 由于该蛋白质是哺乳动物感受甜味的两大受体之一,因此猫科动物缺少品尝甜味的味蕾,也就尝不出糖或碳水化合物的味道了。研究者认为,这种基因缺陷可能是猫成为肉食动物的一大原因。

《发现》:弦理论受质疑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他著名的《伊甸园的飞龙》一书中概述了科学家们竭力证明新的伟大理论时必须面对的主要挑战:引人注目的观点需要引人注目的证据来证明。其中之一来自弦理论,弦理论认为宇宙的每种物质都是由微小的振荡的弦组成。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弦理论越来越吸引着物理学家们的想象和兴趣,世界上的众多研究者都在致力于算出弦理论的方程式,试图将这个理论的不同部分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这是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之后,在科学领域跨出的最伟大一步。不过萨根认为,所有的科学理论最终都必须面对苛刻的检验,弦理论也不例外。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弦理论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弦理论还不能成立。

NASA网站:“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

7月2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是自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失事后,时隔两年半美国首次发射航天飞机。7月28日,“发现”号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发现”号航天飞机除了搭载7名宇航员,还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几吨货物,其中包括水、氧气、新的陀螺仪等设备。在以后的几天内,航天飞机搭载的宇航员将进行3次太空行走,更换空间站外一个失灵的陀螺仪,并在空间站外安装一处外部堆放平台,用于储存空间站上的物品。他们在太空行走时还将检查航天飞机表面绝热瓦的情况。如果发现航天飞机机身出现小裂痕,他们将对裂痕进行修理。此外,发现号还担负着为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重树立公众信心的重任,这次飞行关系到美国载人航天的未来。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动物的自我意识

也许在整个动物世界里,只有人类、猿和海豚才具有从镜子里辨别出自己的本领。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一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长尾猴,它们即使不能把在镜中的镜像看成是自己,但至少可以判断出在镜中的这个家伙是自己熟悉的同伴。雌的长尾猴面对镜中熟悉的面孔时,会尽量避开镜中那直直注视着她们的“同伙”的目光,她们还会在“对方”面前摆弄姿势,以展示自己美好的身材。而雄的长尾猴恰恰相反,他们看到镜中的猴子,往往会表现出困惑、烦躁甚至有些发狂,并通常会想尽办法逃离做实验的房间。研究人员认为,自我意识的强弱,可能代表着一个动物的聪明程度。由于镜子具有自我认识的特殊性,通常被人们用来衡量动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识的一个标志。目前只发现几种猩猩看到镜中形象会意识到那似乎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