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纽约时报》在头版发表了关于“慕课(MOOCs)”的文章,与其他媒体一起,对当前的慕课热进行了再思考。慕课(MOOC)是英文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
 
  一年前,《纽约时报》曾发表了一篇2600字的概述,标题为“MOOC之年”,文章称,“慕课作为学术研讨与合作的形式,实际上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但在今年,它将成为每个人都想要参加的一种授课方式。”文章最后兴奋地指出:“网络与校园的界限已不再那么明显了。”
 
  2013年初,《纽约时报》在头版文章中热情地肯定了这一变化。汤姆·弗里德曼(Tom Friedman)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称,“以全球数十亿大脑来解决世界上最大的一些问题,没有比这潜力更大的了。”
 
  在这篇专栏文章发表两天后,《纽约时报》发表了五位学者的一组文章,韦尔斯利大学校长H·基姆·博顿利(H.Kim Bottomly)的文章称弗里德曼的乐观预测是“很有根据的”,并预言MOOCs将从多个方面改变世界,但其余四人则认为MOOCs本身的缺陷限制了其发展前景。
 
  在继2013年12月11日《网络课程:挫折与反思》的文章之后,《纽约时报》头版文章聚焦MOOCs的种种缺陷与不足展开了讨论。
 
  文章开宗明义道:在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开设了一门关于人工智能的免费网络课程,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60 000名学生的两年之后,一场人们普遍认可的高等教育革命就此开始,但这种大规模授课方式的最初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学教学该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问题。
 
  文章其中一段写道:也许曾经最广为宣传的MOOC是圣荷西州立大学的一项并不成功的实验。网络教育的坚决支持者加州州长杰里·布朗(Jerry Brown)曾在2013年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高调推介。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教授塞巴斯蒂安·思伦(Sebastian Thrun)作为创建者之一的一家硅谷公司的支持下,它提供了三门网络入门课程。《纽约时报》称,由于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网络教学计划于7月搁置。
 
  《纽约时报》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参加这一网络课程的人数在“慕课”热开始一两个星期之后就“大幅下降”,只有少数学生坚持到了课程结束。
 
  《纽约时报》称思伦“是对慕课进行再思考的一个象征”,并引用了他在博客上发布的一段话:要向所有人宣布我们的实验失败,你必须理解什么是创新。新的想法很少是在第一次就成功的,曲折反复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正在看到的是,这种网络授课方式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以及学生们踊跃参加的热情。
 
  思伦的《快公司》(Fast Company)在公司简介中宣称,“开创这场革命的人是不信这样的炒作的。”其他一些媒体纷纷对慕课提出质疑。《福布斯》网站和《纽约时报》的文章标题直截了当:“MOOCs真的失败了吗?”《科学》杂志新发布文章的标题为:“远程开放学习:MOOCs受挫之教训。”
 
  不过,“即使是对MOOCs最激烈的批评者,也并不希望这种教学方法完全消失,”《纽约时报》报道说,“更有可能的是,MOOCs将会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形式。”文章还提供了MOOCs教学作为传统教学辅助形式的一些例子。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责任编辑 粒 灰